慢跑锻炼法
慢跑是一项方便灵活的锻炼方法,不仅是备受大众欢迎的运动方式,也日益成为糖尿病患者健身防病的运动之一。
健身跑应该严格掌握运动量。决定运动量的因素有距离、速度、间歇时间、每天进行次数等。刚开始练习跑步的体弱者可以进行短距离慢跑,从50米开始,逐渐增至100米、150米、200米。速度一般为100米30秒~40秒。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慢速长跑,距离从1000米开始。适应后,每周或每2周增加1000米,一般可增至3000~6000米,速度可掌握在6~8分钟跑1000米。二是跑行锻炼,可跑30秒,步行60秒,以减轻心脏负担,这样反复跑行20~30次,总时间30~45分钟。这种跑行锻炼适用于心肺功能较差者。
慢跑的次数、时间。短距离慢跑和跑行练习可每天1次或隔天1次;年龄稍大的可每隔2~3天跑1次,每次20~30分钟。跑的脚步最好能配合自己的呼吸,可向前跑二三步吸气,再跑二三步后呼气。跑步时,两臂以前后并稍向外摆动比较舒适,上半身稍向前倾,尽量放松全身肌肉,一般以脚尖着地为好。
慢跑的作用:坚持跑步可以增加机体的摄氧量,增强心肌舒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防止冠状动脉硬化。跑步时下肢大肌群交替收缩放松,有力地驱使静脉血回流,可以减少下肢静脉和盆腔淤血,预防静脉内血栓形成。大运动量的跑步锻炼,还能提高血液纤溶酶活性,防止血栓形成。血清胆固醇脂质过高者,经跑步锻炼后,血脂可下降,从而有助于防治血管硬化和冠心病。
散步锻炼法
糖尿病研究人员认为,散步对糖尿病人最为有利,这也是非常容易进行的运动,任何年龄层的人都可以简单做到,并且可随时随地进行,不需要特殊的场所。散步应该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长期坚持的运动。散步锻炼法分为以下五种方式:
1.普通散步法
用慢速步行,平均60~70步/分钟或中速80~90步/分钟进行散步,每次30~60分钟,可用于一般保健。
2.快速步行法
每小时步行5000~7000米,每次锻炼30~60分钟,普通中老年人增强心力和减轻体重,最高心率应控制在120次/分钟以下。
3.定量步行法
在30°斜坡的路上散步100米,以后渐增至在50°斜坡的路上散步2000米,或沿30°~50°斜坡的路上散步15分钟,接着在平地上散步15分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系统慢性病和肥胖症的患者非常适用。
4.摆臂散步法
步行时两臂用力向前后摆动,可增进肩部和胸廓的活动。
5.倒走步行法
倒走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散步锻炼方法。同正走时不同,正走时是脚跟先着地,脚尖后着地,分解动作为脚跟——脚尖。频繁的脚尖活动,刺激脚上的经络、穴位和全身各部的反射区,同时变换关节的运动角度,增加韧带强度,活动了平时少动的肌肉群。倒走一定要注意保持重心平衡,脚在走前一定要调整到行走的最佳状态,后退时的前腿是动力腿,发力迈步,后腿是主力腿,负载全身重量,把握重心保持平衡。两腿轮流交替,重心也就不断变换,因此把握重心保持平衡是倒走中的关键,也是倒走中防伤保安全的保证,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散步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有益,因为轻快的步行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而起到镇静的效果。此外,走路能使身体逐渐发热,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和效率,血液循环加快产生的热量,消耗多余的脂肪。散步健身,对各种年龄段的患者皆适用,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帮助更大。因为他们的身体条件较差,肌肉软弱无力,关节迟钝不灵活,采用这种简单、轻快、柔和、有效的方式进行锻炼,就更相宜。散步还可增多与大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大自然中有丰富氧气,不像室内运动,空气较难流通,对患者身心健康皆有利。
爬山锻炼法
爬山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是一项很好的健身项目。山上树木丛生,空气新鲜,适合各年龄段的患者。
爬山运动可以明显地提高腰、腿部的力量以及行进的速度、耐力、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等,还可促进毛细血管功能,加强心、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在有一定身体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加长运动时间、增加上爬高度,这样可以消耗更多的热量。长期练习可以减脂,促使身体恢复正常。在爬山过程中,腿部大肌群参与较规律的运动,有一定的负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更多的毛细血管张开,加强氧交换,增强新陈代谢,使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加强,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进入森林,跋山涉水,静思养神,全身沐浴森林的精气和香气,洗净城市尘嚣,心旷神怡。
爬山对糖尿病人的康复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刚开始进行爬山锻炼的老年人来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爬山的过程会加重心脏、关节的负担,心血管疾病和有关节炎等疾病的老年人可先进行散步等轻便运动,等体质增强后再开始爬山;其次,是要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突然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第三不要过度疲劳,在爬山过程中可间歇间行,不可逞强一定要爬到山顶;最后,在爬山前最好少吃一些食物或在饭后1小时开始爬山,以免低血糖发生。
太极拳
太极拳在我国源远流长,几百年来一代传一代,是一种速度缓慢,动作柔和的运动,在中老年人中备受推崇。研究发现,打太极拳不仅可增强心肺耐力及下肢肌力,对高血压、糖尿病人有很好的疗效,糖尿病专家鼓励中老年人,没事不妨多练太极拳。
太极拳属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术,具有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的特点,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都有良好作用。再加上它要求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长的呼吸,练习之后,周身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身心舒适、精神爽快,尤其适合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练习。糖尿病患者多合并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很大,而练习太极拳对于预防动脉硬化症,保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机能有良好效果。
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发生骨关节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等。太极拳的动作涉及全身各主要关节和肌肉群,长期练习可增进关节灵活性,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延缓骨的退行性改变。
此外,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概率很高,练太极拳时全神贯注,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能很好集中,对改善脑功能、防治老年性痴呆有好处;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腹式呼吸,能促进腹腔器官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消化功能。太极拳的舒缓运动,还可明显改善肺脏的通气与换气功能。
羽毛球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能够让人眼明手快、全身得到锻炼的体育项目,运动量较大,可以使心跳强而有力,肺活量加大,同时消耗更多的脂肪,适合中青年糖尿病患者。
羽毛球是全身运动项目,作为一般性的健身活动也需要在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和步法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从而增大了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快了锻炼者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有数据显示,大强度羽毛球运动者的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60~180次,中强度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40~150次,低强度运动心率也可达到每分钟100~130次,长期坚持打羽毛球,有强劲心脏功能,舒活静脉的作用。另外,羽毛球运动要求运动者对瞬息万变的球路作出判断,因此,它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糖尿病患者根据身体情况合理安排打球时间,中青年可作为提高身体机能的有效手段进行锻炼,运动量宜为中强度,活动时间以40~50分钟为宜。老年人和体弱者可作为保健康复的方法进行锻炼,运动量宜较小,活动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达到出汗、弯腰、舒展关节的目的。
羽毛球运动具有轻快、敏捷的特点,使患者在运动中尽情释放激情,在运动中找到自信,既活动了身体,又娱乐了心情,增强体质,释放疾病困扰的压力。
跳舞
在广场或者生活小区,经常能看到很多中老年人聚集在一起练习跳舞,跳舞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更多的中老年朋友已经将跳舞作为平时集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运动。
跳舞不仅能增进友谊,增加交流,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在跳舞时,悠扬的舞曲伴你翩翩起舞,乐曲的节奏使人充满活力。运动揉于音乐之中,音乐调配着运动。优美的轻音乐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悠然自得,不但使人精神愉快,增加食欲,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助睡眠,并有明显的降血压、降血脂,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也是精神抑郁的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降压疗法。
跳舞需要全身活动,能加速周身血液循环,舒松关节肌肉,消除体力和脑力的疲劳。不论跳探戈、伦巴、华尔兹、迪士高等何种形式的舞蹈,都必须挺胸收腹,头、颈、背、臂、腰、胯、腿、脚各部位,配合音乐协调肢体动作,使动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从而达到美的统一。跳舞中的跳动扭摆,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加;腰臀的扭摆加强了腰腹肌的锻炼,增强了臀肌的弹性,提高腰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加了盆腔和髋的柔软性。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适合比较缓慢的舞蹈,选择舞蹈时也应注重动作舒缓简单,以便于老年人学习和记忆。适合中老年人的舞蹈以慢步和中步为好,快三少跳,并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说,老年人常选择的是交谊舞和老年迪斯科,还有一些借助双扇、彩绸等道具的舞蹈。
舞蹈融艺术、音乐、运动于一体,患者在欢快、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中翩翩起舞,特别是老年人可尽情展示不老的风采,陶冶性情,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稳定血糖。
游泳
游泳是一种不错的运动方式,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坚持游泳,因为它同样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很好的锻炼。
游泳是在阳光、空气、冷水三浴兼并的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集中了阳光浴、空气浴和冷水浴对人的所有疗效。游泳锻炼还是一种全身性的锻炼,它对疾病的治疗也是一种综合性、全身性的治疗,在水中运动需要克服水的阻力,于是要靠大的肢体动作来完成,也就意味着消耗更多的热量。对于年龄、体型各异的人来说,游泳挑战性、趣味性十足,并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不同于在陆地上进行的传统“有氧”训练(如跳舞、室内健身等),水中的有氧运动更舒适。因为不用置身空气不流通的舞蹈房、健身房,而是浸泡于可循环更新的池水中。因此,游泳对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和心血管系统也有益,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作用。
游泳还可改善关节状况。正因为游泳不是一项负重的运动,身体各个关节、肌肉和其他组织结构受到的压力较小。此外,游泳也是增加柔韧性的锻炼,身体的各个关节都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自由地活动。于是,对于那些膝、足、踝关节或脊背有问题的患者,游泳是一项理想的运动,也应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
游泳锻炼,与人们从事的其他锻炼项目一样,只有科学地掌握运动量,才能使每次锻炼既达到目的,又不致发生过度的疲劳和使身体产生不良反应。普通患者每周不应超过2次;而中年人则以中等的运动量为宜,不要或少进行运动量过大的游泳锻炼,老年人最适宜小运动量和中等偏小运动量的游泳锻炼。
踢毽子
糖尿病患者不适合长时间、运动强度大的锻炼,踢毽子运动量不大,能使全身得到活动。每天踢20~30分钟毽子能起到辅助降糖效果。
踢毽子作为一种低运动量的有氧代谢活动,不但可以提高人体肺活量,还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调节全身血流量,加速血脂代谢,辅助降低血糖。另外,踢毽子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要做屈伸、绕环、展收等多种不同方向的运动,使腰肌、腹肌、骨盆肌、下肢各肌肉群得到了锻炼。踢毽子的运动优势还在于其所需场地小,运动量大小可随意控制。在不适宜从事户外活动的情况下,在室内踢毽子同样也能达到健身目的。
老年人踢毽子前先充分活动关节,运动时最好戴上护具,一旦出现关节不适,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踢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