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国,也是世界青铜器工艺最高峰的透光镜,让全世界的砖家们为之惊叹,那是应该的!可老祖宗们为了吃,总结经验,看似简简单单打磨出来的一个鏊子,也如此有玄机,也是令人醉了!
中国人首次使用新铁锅或铁鏊子时也很玄奥,称为“开锅”,要在烈火上烧,烧红变蓝,称为“烤蓝”,这种蓝偏向于黑色,且这种蓝黑色是暂时的,是开锅时的中间色泽,最终会变成纯黑色。
老祖宗们虽然不懂得化学反应方程式,但事实上,铁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最终,会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等于给锅具镀上一层保护膜,也就是坚固的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晶体层。从此以后,永远不会生锈!也就是生红色的三氧化二铁!只有三氧化二铁,是红色的无定型粉末,容易掉渣。
《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三季,介绍山东的章丘铁锅说,其制造过程历经七道热锻、五道冷锻,总共十二道工序,过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教皇后来问章丘一位诚实的老师傅,得知那是虚数,表示次数很多。《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位老师傅说三万六千锤,少了不行,人糊弄锅,锅糊弄人,纯粹是平时说虚数说习惯了,慢慢地自己也就相信虚数就是实数了。
一道最简单的清水炒鸡蛋,不放一滴油,只用水炒,就能做到毫不粘锅。也是因为章丘铁锅的表面,看似光滑,放大了看,密密麻麻,全是敲击出来的麻点,就像月表的陨石坑,和魔镜的曲率奥秘一样。只是曲率比较低,且比较圆润,看起来不明显,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可《舌尖上的中国》节目里,找的做清水炒鸡蛋的师傅的水平,也太醉人!不单是炒鸡蛋的水平是零分,打鸡蛋也是零分!就算不使用打蛋器打,也要用吃饭的小叉子打,最起码要用筷子打,其效果是越来越差。《舌尖上的中国》找的那位师傅,居然用勺子打鸡蛋!不仅工具选错了,手法也是零分。
教皇和周媛媛他们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时,简直都醉了!处处都能看到败笔。第一集说器,花打四门跟器有个毛线关系?而且,这技法很稀罕吗?会的厨师很普遍啊!就是让油温达到燃点,让锅里的油燃烧,用飞火炒菜,让菜在锅中四个方位快速颠翻,使菜品传热均匀。所有厨师都会!这技法,是学厨的基本功!和山东蓝翔技校烹饪班的学生们,用锅练习颠沙是一样的!只不过,不叫这么华丽的名字。另外,所有人前后巅就能做到让菜在锅中均匀分布,不需要再往左右巅,可以称为花打两门,是简化,是进步!一定要恢复以前的裹脚布,往锅的八面巅,除了东南西北,把东北角、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都算上,叫做花打八门,岂不是更威风、唬人?
第三季,无疑毁了前两季的名声。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全民开启了吐槽模式,看一集都能吐槽十回,处处都是吐槽点!给第三季的评分极低,豆瓣评分满分是10分,第三季只有4分多,相当于一个学渣在满分100的考试中,考了40多分,离及格差远了!大多数人都认为第三季是狗尾续貂。
它不好好做美食,不务正业,堕落成了故事会,还是最烂的故事会,几乎所有故事都很烂!尤其是把医学专业的强奸犯,捧成是为爱放下手术刀,全国人民都不能原谅它!不承认它是舌尖上的中国!总得来说,就是假装厚重、附庸风雅、故弄玄虚、剪辑混乱、介绍不清、频繁跑题、煽情做作。最重要的是,美食没有代表性!整个第三季,没有一道菜馋到任何人,全都让人没有食欲!
解说词也一改前两季的作风,到处都是知识性错误,或者是在普及玄学,或者总能把人憋成内伤。
白菜、萝卜没有香味好不好?那金边白菜,金边是酱油的颜色好不好?没有用高汤,或高汤熬的晶体或膏状提取物,注定它不会香。说它散发着时光的幽香,它哪来的香?时光的幽香又是什么?
还有红烧狮子头,居然是用刀剁馅!普通人用刀也就算了,带“中国”两个字的节目,居然容许这样的败笔!第一集里还说世界上大概唯独中国厨师只有一把厨刀,放到扬州厨师做的瓜雕,他旁边雕瓜用的各种雕花刀,难道不算厨刀?他整个雕瓜过程,有用过菜刀吗?睁着眼睛说瞎话!居然无视雕花刀!到处都有很多低级错误,极配不上节目中的“中国”二字。只能说第三季很烂。
全国的吃瓜群众,白攒了四年的口水,居然给他们看这个?越看越愤怒,越看吐槽点越多,从全民深夜舔屏,到全民愤怒吐槽,恨它自己带着口碑断崖式自尽!本来都是看美食的,结果,没有看到任何美食之美,却被悄悄地种了草、买了锅,最后发现买的锅也基本是假的,这就太气人了!
第三季的《舌尖上的中国》开篇说《器》,其实,可以拍摄山东神器—荷叶银光熬。以前拍摄山东煎饼,居然不知道有这神器,太令人惋惜了!刘老头他用砂纸挫鏊子,看似简单,但没有几十年的手艺是做不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锉几分钟,就抵得上章丘铁锅上万下的锻打。
高手,常常蛰伏民间。现在章丘的名牌铁锅厂家,虽然都是近几年突然崛起的,但制作章丘铁锅的老师傅们一直都在。可绝大多数的章丘本地人,从未听说过章丘铁锅,可见,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已何等无视!如今,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真品的订单早就排到了几年以后,供不应求,制作章丘铁锅的师傅们这才迎来职业的春天。不过,章丘铁锅做起来不难,招募没有经验的农民,培训一段时间就能做。比起刘老打磨荷叶银光鏊的手艺,要简单多了,《舌尖上的中国》,更应该去拍荷叶银光鏊。像刘老这样的老手艺人,只还有不到五位。手艺,最怕的就是埋没和后继无人。
又过了五分钟,刘老太太用两个小盆子端着在家里已经摘好、洗好的韭菜,还有用热水浸泡过的红薯粉丝,煎好、剁碎了的蛋皮来了。都是熟人了,没必要打招呼,只周媛媛很勤快,说:“奶奶,我来帮你切韭菜!”老太太交给了周媛媛,叮嘱了周媛媛要切细一些,红薯粉丝再泡一会儿。
刘老很是嫌弃老伴来得慢,白了老伴一眼嘟囔道:“怎么这会才来!我以为你这老货在家生猪哩!”
听得众人都憋出了内伤,没办法,人家老两口子,平时说话就这魔幻风格,在魔都也十分地搭配。
刘老太太不以为意,向老伴哼道:“一根根剥韭菜、洗韭菜,泡发粉丝,煎蛋皮切碎,不要时间?”
刘奶奶又转身笑眯眯向江小白和多隆道:“呵呵,奶奶这个人,没什么毛病,就是爱干净!像奶奶这样,一根根剥韭菜,每片叶子、梗,里里外外都要洗三遍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奶奶做饭,保准干净!吃着放心!呦,面糊糊和了这么多,还好几种!这老货,最爱吃我做的煎饼、烙馍!”
江小白、多隆全都忍着笑,点头如同小鸡啄米道:“是!是!奶奶快出手吧!爷爷他早就馋坏了!”
刘奶奶笑眯眯地落坐在小马扎上,试了江小白准备的做煎饼用的竹劈子,指挥老伴坐下给她烧火。
烧鏊子很简单,随便找三块砖头支起来,直接在下面加柴火就行。旁边,有张老买的一束束茅草。
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载了这种柴火,江小白试了,并没有什么神效,只相当于是农村烧的麦秸。
一定要说袁枚记载的这种很烧包,看起来很讲究、上档次的一束束茅草柴火有特殊作用,那就是容易掌握火候。但其实呢,其它任何普通的柴火,只要不是一次性放了太多,都很容易掌握火候。
刘老黑着脸坐下了,和老伴搭配地很默契,烧火总是恰到好处。在先故意做了几个不熟的软煎饼用来擦鏊子后,刘奶奶卷了袖子,开始娴熟地正式开工了!至于那擦鏊子的煎饼,以前也会吃的。
刘奶奶做煎饼有几十年的经验,也就来魔都居住后再也没有做过。不过,区区几年,根本无法使其手艺生疏。凡是和吃有关的手艺,一旦学会了,一生都基本不会忘记!刘奶奶很快找回了感觉!
“滋啦,滋啦!”面糊糊在很烫的鏊子上,不断发出勾动刘老等北方老狐狸腹中馋虫的美妙的声响。
刘奶奶用竹劈子在鏊子上摊煎饼娴熟无比,动作如同行云流水,平均半分钟左右,就能做好一张。随手捏住煎饼卷起的边一揭,甩到旁边的筐子里,就开始摊下一张,只一小会就摊了好几十张。
很多食物,需得高温才可以解封香味。在低温时,毫无香味,死寂一片,不值得一吃。必须浴火才能重生。比如大部分辣椒,生吃并不辣,经过爆炒,用高温解封风味,吃起来才会辣得很过瘾!
用脚趾甲想也知道,古人在科学方面是不行,可他们的经验多得是!假如,辣椒生吃更美味,谁闲着没事,要把它炒熟?直接切生的佐配菜,或者捣成酱汁加上去不就好了?试过了就知道不好。
麦香这种不可捉摸的东西也一样,只有适宜的高温,才可以让平时根本闻不到的麦香味涌现出来。很多香味物质,都极内敛,生平超级擅长躲猫猫。只好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把它们逼出来!
夜市上,常出现爆压鱿鱼烧烤机,就是像打印机的台式大电饼铛,上下两层都能加热,用上层厚重的钢板的重力,以及螺旋把手加压,把鱿鱼或其它肉类或面糊糊压成薄饼,用压力助力温度双面加热,全面形成一个高温小世界,以解封食物的香味。同时,将影响酥脆口感的食物中的水分极力蒸发掉,将其烤得酥脆至极,像薄冰一样,一碰就碎。最后,香味能飘荡半条街,远远地就能吸引人来吃,其香味远胜普通做法至少几十倍。肉类香也就算了,可用它来做煎饼,很让人们不可思议,平时闻起来,毫无味道的小麦面粉,居然可以那么香!比普通的做法,香了百倍不止,让人立马知道什么叫浓郁的麦香。这就是懒人用了好方法,让温度基本到了好处,解封了香味。
用鏊子摊煎饼,虽是单面加热,但只好火候掌握得好,也可以做出这种麦香味飘荡半条街的煎饼。
但必须使用荷叶银光鏊。因为,这需要把鏊子烧到很高的温度,面糊糊在上面发出的“滋啦,滋啦”声,要比普通鏊子发出的声音响亮得多,那是水分蒸发得更剧烈,也说明鏊子更热。用普通鏊子,煎饼会像胶水一样粘在上面糊掉,因为,高温,将会增加面糊糊的粘度。从古代贴春联或告示,必须用烧开后的面糊糊,而非直接用凉水拌的面糊糊就能知道,面糊糊的粘性随温度升高。
只有荷叶银光鏊,是所有锅具之中的魔镜,表面能像荷叶一样,沾生面粉糊,但面粉糊熟了之后就不沾了,也就是摊煎饼熟了后,煎饼会自动翘起四周,不需要用铲子铲,用手轻轻一揭就开,在沾与不沾完美地变幻,淀粉糊再怎么高温,粘度再怎么高,熟了后都不粘,才能彻底解封麦香!
这种明代的将作监发明出来的的神器,比章丘铁锅魔幻得多。所谓将作监,就是掌管宫廷建筑的修建与维修,纱罗绸缎刺绣衣物,金玉珠翠等宝贝的制作,以及各种异样器具的打造的官署。明太祖朱元璋立了子承父业的规矩,规定某人是匠户,他的子子孙孙,就只能做匠户,继承这门手艺,哪怕没有子孙,买、坑也要找来养子继承。刘老狐狸会这门手艺,就因为他祖辈在明代是匠户,手艺比较独到,到清代又归属专门制造皇家御用品的造办处管。不过,匠户在古代地位极低,他感觉不到自豪感。会这种手艺的人,都是他的同族。所以,这老狐狸知道究竟还有几个人会。
鏊子,在石器时代就已广泛被人类使用。石板粑粑就是厚煎饼,那石板就是鏊子。在石器时代,都是人们用石头打磨出来的。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时代,出现了青铜鏊。到铁器时代,又出现了流传至今的铁鏊子。宫廷多用银制品,是例外,在铝被发明前,白银也的确最适合打造荷叶鏊子。
从石器时代的第一个石鏊子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所有鏊子,在基本成型后,全都还要打磨!用石头打磨也好,用手工打制的锉刀打磨也好,用现代的砂纸打磨也罢,总之,通通都要认真地打磨。
发展出这种神器,也没什么稀奇的。做事,最怕的就是术业专攻,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某一个行业,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代代相传,偶尔进步一下,量变产生质变,必会在此领域登峰造极。
有人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有什么?小说也没几部,写小说的也就那几个人,五大名著里,除了《红楼梦》,其它的都是明代人写的,而且,红楼未完,就算说小说,带上清代,清代的成就也太水了!张大千也说,清代对中国的文化,几乎没有贡献。这话乍一听挺偏激,但越想越客观。
甚至,清代对中国的科技,更加没有贡献!清代的存在,导致了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倒退,在火器上的倒退最具代表性。明代再怎么荒唐,好歹很有骨气,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哪怕大厦将倾,依旧屡次击败西方殖民者的舰队,迫使西方殖民者签订不平等条约。清代统治者,还扼杀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致命的是,它推行奴化思想,把所有人都驯化成了皇帝的奴才,哪怕是****和重臣,也以自称奴才为荣。这就更加不可救药了!清代只有奴才,没有国人!
有人说,清代修了《四库全书》,可他们毁的书比修的还多!即使他们不修,不仅被收录的书仍然在,被毁的无数孤本更加在。也就不能说清朝对文化多么有贡献了。不过,清代在美食一道很有贡献!可以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诗,元代杂曲,明清美食。明清,集无数前人经验,是中华料理发展的高峰期,从慈禧吃一道酿豆芽的穷奢极欲,就能看出来,最后,把整个大清都给吃没了。
所有老狐狸,都张大了嘴,不住蠕动着喉结,看着刘老太太用神器摊煎饼,被那美妙的声音和那浓郁的麦香味,勾出了无数的口水,喉咙间都好似有了趵突泉。《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之所以被人们唾弃,就是因为它舍本逐末,全季严重跑题,不再注重美食本身,居然改为重在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变成了最烂的故事会。故事何需它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更好的故事,人们只要看美食本身,关心它最后能不能馋到人舔屏。这群老狐狸被煎饼的麦香馋到,更想到了以前挨的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