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像总是在嘻嘻哈哈,没个正经似的,但是他又总能把人打动得稀里哗啦。他好像永远没有烦恼:开开心心地做主持,自自然然地谈感情,大大方方地撰文写书。他怎么如此洒脱,如此自然呢?他用他的独特方式,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1.“顽童”哲学,你也可以
蔡康永,多元身份,不仅是作家、主持人,还曾任电影编剧和策划、大学讲师、杂志总编辑、电台创意总监等,竟然还“顽”心不已。都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他怎么还能如此顽童呢?让我们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认清残酷社会
野狗冲来对你狂吠,你会被吓到,但不会认为狗是专门针对你,更不会趴下来跟它对吠。反而,你多半会替狗想个理由,也许它闻到怪味,或它刚被猫抓了脸。你会嘟囔着避开,把它抛在脑后。生活中遇人无理取闹,我建议你也这样看待:他乱吠,那是他出了问题,不是你出了问题,你照走你的路就好。
——蔡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这是蔡康永发布在微博上的一篇文字,现今已有超过7万的微博转帖。
在蔡康永看来,你一开始如果就知道这是残酷社会,那情况就会好很多。原本不抱希望,不是就谈不上失望了吗?认定社会是残酷的,埋怨、自怨自艾等等是不是就少了许多?你不能很天真地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娱乐圈的残酷和整个社会的残酷是同一种,就是你很难按照某种模式简单地出人头地。
就拿娱乐圈来说吧,蔡康永认为圈中的人堪称是在伤害中茁壮的人,因为“烂新闻胜过没有新闻,就是你不上报才会想死,就是上了报是烂新闻都胜过不上报”。所以娱乐圈的人经常就是一边挨刀子一边喷着血,然后形成美丽的花朵。就像《康熙来了》不断地在伤害娱乐圈子里的人一样,《康熙来了》成为众矢之的,一边又前所未有地“火”起来了。在残酷中开出花朵,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
我们每个人都是走在向死而生的大道上。蔡康永认为,只要每个人明白了这个简单的人生道理,在有限的几十年生活里,还不得蹦跶着撒欢儿地生活啊,要不怎么够本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双鱼座的蔡康永是很矛盾的人,他对于这个残酷的世界有种戒备之心,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屏障;但另一方面,他又有孩童一般善良、天真的一面,能够在残酷之中发掘到温暖,乐观与悲观的心态在他身上似乎总是相互交替着出现。
另外,蔡康永不信上帝。他的很多朋友就信上帝,而且他们会觉得很幸福,毕竟有一个更高的力量可以依赖,可以很安心。言及自身,蔡康永则没有感受到那个驱动力,去信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力量让自己放松。
大概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很重要的人,看得轻,自然不需要太多外力的协助。对于人生,他也一副“刚好路过”的姿态。他不信上帝,因为他曾经被迫寻找和认同自己。于他而言,生命的偶然和徒劳无功是一件太寻常的事。所以蔡康永给自己的生命保有太多空隙,每次都“刚好路过,刚好发现”,随时拥有初抵世界时的好奇和纯粹。
当有人还在为信不信上帝而纠结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很棒的人生。千万不要误会他有什的个性里没有争强好胜的节奏。现在生活对我来说更像一部减速的公路电影,我可以慢慢欣赏和观察就够了。”
被人讨厌也是一种责任
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瞧着去,怎么样?“明星的功用,一半被人喜欢,一半被人讨厌,让人讨厌也是应尽的责任。”这是蔡康永对个性极强的周杰伦的一番肺腑之言,因为周董被狗仔跟踪时,会忍不住与狗仔斗一下。
恐怕谁都不喜欢被人讨厌吧,都巴不得多被几个人喜欢呢!但是,蔡康永认为公众人物(明星)要承担被人讨厌的责任。美国哲人爱默生也说:“所有的英雄最后都令人讨厌。”
尼采说:“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善,善就令我们讨厌。”他解决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讨厌的对象,是我们所不能胜任的事物,哪怕它是善。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学习,学习也会令我们讨厌。之所以有最讨厌的人存在,因为那也是个我们不能胜任的人。看来,要承担“被讨厌”这个标签的人,也都不简单哈!
有人说,讨厌是一种感性的说法,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几乎最讨厌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可学习之处,才会有人打趣说:“当你变成你所讨厌的人时,你就成功了。”蔡康永可以如此认识自己的身份标签,那即便是真的让别人讨厌了,心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
人生,不是拿来用的
“这有什么用?”每一件事情或者每一个动作,都可以拿这句话来问。如果答不出个所以然来,那问你的人便要理直气壮地“批判”你了。
从小到大,蔡康永做什么决定,都没有被父母追问过:“这有什么用?”真是何其幸运,可以不受世俗的羁绊,自由自在地做出决定!而且蔡康永还眼睁睁看着蔡爸蔡妈做很多“一点用也没有”的事情。蔡爸会把一件又一件动不动就摔破的瓷器水晶买回家;蔡妈会叫裁缝来家里量制一件又一件繁复的旗袍;一桌又一桌吃完就没有的大菜;一圈又一圈推倒又砌好的麻将……从来家里没有半个人会问:“这有什么用?”
所以有一次在武汉蔡康永被一个记者问到说,为什么要做《康熙来了》这样一个庸俗的节目时,当即他就回答:“对不起,我不懂你在问什么,请问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庸俗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混杂了高尚和低级的部分。”当他看到八卦周刊的封面上,王菲上面大大地写着的一行字——“我就是一个俗人”,他会心一笑。
在他看来,人生哪有那么多神圣的东西,如果按照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来看这个世界的话,我们大部分人做的是没有用的。如果要按照没用的程度一批一批烧掉的话,也许时尚杂志第一批要烧掉吧,娱乐杂志下一批烧掉,超没用。现在有几个人在做有用的事?事关温饱,生老病死?恐怕太少。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而是让个体在这世上走一遭来体验生命来着。
一直在动摇
有一次,《人物周刊》的记者访问蔡康永,问他成年后对这辈子要做什么有没有动摇过。蔡康永的回答无比坦诚,让人深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他说:“我一直在动摇,我不相信存在不动摇的人,那样的人脑子有问题。”
动摇,不见得就是莽撞行事;动摇,也可能是深思熟虑的决定。蔡康永自己一直在动摇,他不喜欢给自己的人生进行清晰的定位,不管是写书、主持节目抑或是拍电影,只不过是性之所至,东做做、西做做而已。他反而很享受前方旅途未知的乐趣,认为人生就是不完全按照设定好的轨迹运行才有乐趣。毕竟,人不是放在超市的架子上贴着价格条形码的东西,有时候,糊涂一点也无妨。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他对于别的明星做出来的行为也很少发出任何指责的声音。他认为,人都是很脆弱的,在哪个时刻做出哪一个决定来,不是其他人能够义正词严地有立场去指正他的。所以在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萧淑慎吸毒事件,他没有发表过看法;在女明星被怀疑陪酒的事件上,他也没有从道德的角度作出过任何批评。他反而觉得那些匿名也没有容貌的网友,动辄对于公众人物提出道德上无比严格的指责,其实有的时候很残忍。
谁可以保证这一辈子都目标清晰、坚定不移不动摇呢?所以,下一次,如果你为自己的动摇或自责或失望时,请善待自己的心情,毕竟谁都会动摇的哈!动摇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人生无定局。
失恋是值得的
在失恋之前,所尝到的爱之甜,是不足道的,都只是“爱情婴儿”在牙牙学语时所尝的甜味而已。
婴儿并不挑剔,只要是甜的,糖水也好、糖果也罢,婴儿都觉得好,值得一尝。
但这只是一阵子而已。婴儿渐渐会尝到各式各样的味道,味蕾越来越发达,见识越来越广,终有一天,这个婴儿会长大到不再喝糖水的阶段。
那才是他“辨味”的起点。
同样状况,失恋,是恋爱的起点。
就像起跑前,信号枪“砰”然一响,就算是射击在耳膜上,震得我们魂飞魄散,甚至射击在心口上,伤得我们鲜血直流,那也都只是,爱情长跑的起跑信号而已!
失恋,在人生各式各样的失落当中,是特别不可缺少的一种。
——蔡康永《痛快日记》
没有失恋过的人,真的可以算爱过吗?在镁光灯下的娱乐圈,多少感情能坚持到底呢?那些人的感情起起伏伏的,让旁观者都揪心啊。你看姚晨和凌潇肃,再看梁洛施和李泽楷,不知让多少人纠结,嚷着无法再相信爱情。有些人的失恋是致命的,是经历一次就形销骨毁的。但绝大多数遭遇到失恋的人,便成了更“合格”的爱人,对恋爱有了更深的领悟。失败是成功之母,用在恋爱上,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蔡康永并不是一个对爱情盲目乐观的人,他说:“失恋、离婚、分手,这些都是爱情生活必然的部分,没有办法回避。我不认为爱情应该是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么童话的,我大概没那么天真。”
交朋友,找有想法的人
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无法孤立地生活着,起码人类不能孤雌生殖这一特性就已经从根子上决定了。所以每个人就或多或少有过、有着以及即将有朋友。那么,你会找怎样的人做朋友呢?
蔡康永说他的朋友不多,固定的也只有十几二十个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积累的朋友,按照二十个这个数字来看的话,基本上算作两年寻得一位朋友。可见,真正的朋友难得。
蔡康永喜欢和有想法的人交朋友,不会跟只是喝酒作乐的人做朋友。朋友若可以给他一些想法,就算不能进步,也能充实一下自己的想法;而若是酒肉朋友,在餐桌上吃吃喝喝,脑袋瓜子有什么长进呢?
那么,你身边的朋友属于哪一类呢? 是一些有想法的朋友还是一些喝酒作乐的朋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因为思想而独立,而与众不同,而伟大。
吃苦,咱不怕
人,活着就会吃苦。虽然看似蔡康永从小到大没吃过苦头,但正如幸福一样,吃不吃苦也是相对的。
他从不公开说吃苦这件事,但明白那种感受的他会把建议写出来:“如果味道实在太苦,那就赶快吐掉,然后去漱口。如果是吐不掉的,非吞下去不可的苦,那就赶快吞下去。不管是要吐掉,还是要吞下,反正就是不要把苦含在嘴巴里,细细咀嚼。”
2011年3月,蔡康永携带新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现身重庆签售,15000册书创纪录。
你说,他不苦吗?你自己试试,拿着笔连写9个多小时的字,手会有啥感觉,心情会有啥影响?虽然苦,但是也开心,那么多的年轻人爱和他进行精神交流,喜欢和他见一面,这不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吗?总归有所得就得有所失嘛!
不管什么原因,碰上了生活中的苦,而且它不可能自觉消失的,那么就去乐观面对吧。哭也过一天,笑也过一天,干吗不笑意满满地面对生活中的苦头呢?
其实,所谓的“顽童哲学”说到底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也可以的。用心细细体会,你也可以成为一个“蔡式”顽童。
2.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地方?
大学,正式的解释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综合性地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以及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
大学,多少人望之、盼之、梦之;喧嚣尘世里的人们多少次午夜梦回,不正是它在拨动人心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