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于1997年出版。书名被整得好不“凄惨”,竟然到了要被人“同情”的份儿上。蔡康永之所以会取这么一个煽情的书名,大概可以用书后的几句话来诠释吧:
我每一篇在天空飞翔的、魔毯般的文章,都洋溢着亲吻的热情。如同一只蝴蝶会降落在很多花朵上,我的每一篇文字之吻,也将降落在一个又一个麦田捕手的手掌里。
同情我的,可以亲我;相信我的,可以亲我;想骗我的,可以亲我;坚持要装作跟我不相干的,可以匿名亲我……
这本书和《你睡不着,我受不了》有着相类似的读者群,最好是在最疯狂的年龄来看这些文字,这样子比较会收敛一点点那自以为是的疯狂。这本书也继续发扬《你睡不着,我受不了》的风格,继续天马行空地诌着,显得有些离经叛道,那些看起来不正统的事情偏偏被拿到台面上大说特说。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也是真正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人生,流光溢彩的岁月总是少的,所以青葱岁月才会显得那么珍贵难忘。人生,也就这么点事儿,何不找个时机放轻松一下?
《痛快日记》
不管是怎么样的小鸡,接下来都是踩着这些碎蛋壳,开始人生的探险了。从来没见过有哪只小鸡,会把这些碎片装在小包袱里,背着去流浪的。
对待我自己小时候剩下来的蛋壳碎片,我也是这样,觉得可笑,也有嫌恶,还有眷恋。
但真正让我珍藏在记忆之中再三回味的,是每次啄破蛋壳那一刻,猛烈扑面而来的鲜活空气、炫目天光,以及那令我惭愧又狂喜的、跨出蛋壳时无所遁形的浑身狼狈、蹒跚步伐。
啄破蛋壳这么细小的动作,在别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我却很珍惜自己在这些时刻的小小力气和勇气。
为了追想那些啄破蛋壳的美好瞬间,为了追述那些小小的力气从何而来,我也就陈列出几片偶尔还会在风中摇晃两下的碎蛋壳片,缅怀一下蛋还没破的太平日子。
有蛋就有破,没破就被人吃。
有快乐就有痛苦,没有痛过的快乐就不值钱。
痛过才有的快乐,叫做“痛快”。
这本书,蔡康永完成于1998年。他写的是自己成长过程中走过那些岁月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蔡康永的坚持、叛逆以及深深的思考烙印,你可以更多地了解他所成长起来的那个家庭、那种环境。
张爱玲曾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了解到蔡康永从小到大成长的环境,你便能懂得为何他吃了四十多年的饭菜塑造成了现在的一个他。他的家庭逐渐衰败,岁月像个神偷似的相继带走了他的妈妈和爸爸,但是他依然要随着岁月而长大,在岁月里观看属于他人生的风景。
再也不是那个不知衣食住行的小王子了,早已昂起头骄傲地生活着。生活总要经历一些痛,但是痛过就快乐了。
《LA流浪记》
这本书,出版于2010年。蔡康永的这本书之所以会面世,有两点很重要:第一,他去国外流浪去了;第二,他还顺带学了一些本事、开了眼界。
这本书讲的就是蔡康永在UCLA读研究生时候的事情。班级中是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同学,因而发生的事情也就千奇百怪,叫人哭笑不得。蔡康永竟然穿过裙子在大学里上课,被同学找过去当演员竟然演了几具尸体,竟然在日本饭店里被别人施舍过……
蔡康永在国外求学日子里发生的事情,这本书里再具体不过了。在那里,他呼吸的空气是那么自由,真是一场灵魂与肉体的双重流浪——
流浪者各有终点,抵达终点前,各有心愿。流浪者不能认同其他流浪者的终点,觉得是不值得去的地方;流浪者也不能理解其他流浪者的心愿,觉得是没意思的心愿。这恐怕就是流浪者会喜欢各自流浪的原因吧。
《那些男孩教我的事》
那些男孩,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些。诚如你所能想到的,这本书里记录了给康永哥留下深刻印迹的那些男孩。看着康永缓缓地诉说,你会和他一起回到那个年代、那个地点、那个时间,和那个男孩去思考、去奔跑、去疯狂。
所以著名主持人鲁豫看过他的这本书后,写道:“蔡康永有点怪,他接触的也多是怪人。这本书始终弥漫着微甜的暧昧味道。他只用几句碎语、几片细节,就刻画出某人,却让读者有刹那间动心的清晰感动。他的文字像春日樱花般美丽温暖,但他自己未被乱花迷眼,终于还是在千万人中选定了那只等待的狐狸,并和他成功建立了‘长久稳定的关系’,想来实在令人佩服。”
是啊,你们都教过我了,现在我变成这样。我应该谢谢你们吗?还是应该苦笑?
人生就是这样吧——男生啊男生啊男生啊男生啊男生啊自己,或者,女生啊女生啊女生啊女生啊自己。
给你们编上编号,免得你们的脸渐渐模糊了。
这样做,到底是打算要一直记得你们,还是准备要开始一个一个把你们忘记呢?
那些男孩,是朋友也是师傅,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蔡康永。
《有一天啊,宝宝》
2001年2月,蔡康永主持TVBS《真情指数》时,访问饭岛爱。当蔡康永问她恨父亲却又想见父亲是不是充满矛盾时,饭岛爱回答:“人生本来就是由矛盾组成的。”简简单单一句话,却道明了多少人心中事。
于是,多年后蔡康永撰写《有一天啊,宝宝》一书时,就将饭岛爱给他的感动收录进书里:“访问过千百人之中,对我极有启发性的人,不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不是政府领导人,而是曾经以身体迷倒许多人的日本女星饭岛爱。”
这本书于2006年出版。这本书,是蔡康永为小S肚子里的宝宝写的。作为小家伙来到这世上的一个见证人,作为小家伙的长辈,作为小S的好友,蔡康永义不容辞地写下了这本书,给宝宝将来的人生做个提醒。
书中的每一个独立小节都有蔡康永对宝宝善意的提醒,其实,如果不是爱屋及乌,对小S有那么多重爱,又怎么会对还没出生的宝宝那么热心?所以他对宝宝说,“你错过一些”,“我错过一些”,“彼此公平”。
如果我们所做的是在勉强彼此的人生,这种勉强造成的不安,是会干扰我,但还不足以掩盖那些很根本的喜悦和悲伤。
我一旦经历了那些最根本的喜悦和悲伤,我就还是相信:人生是值得活的。那些零碎的不安,没什么杀伤力。
纵然我是一个这么爱怀疑的人,我也愿意把这怀疑,当成是人生值得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蔡康永满怀期待地希望“有一天啊,宝宝,你也会微笑地点点头说:是啊,人生是值得活的”。你看到了他对小S、对宝宝那浓浓的爱意了吗?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2010年尾,蔡康永刮起了一阵“说话”的旋风,多少人民群众为了聆听他的“说话”课堂,起早贪黑、费尽千辛万苦!
就拿在中国传媒大学那天的演讲来说吧,千人礼堂座无虚席,而场外则排起了百米长队,入场的票也是一票难求。而且在如此混乱的现场中,还发生了一连串的有趣事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竟有一位同学“冒充”起了网站记者,“混入”贵宾接待室,想和蔡康永来个亲密接触。当蔡康永得知这位同学是位“冒牌记者”时,他亲切地与她合影留念,成全了那位粉丝的小小梦想。母猪急了会爬树,为了蔡康永,冒充别人也在所不惜哈。而且在演讲过程中,礼堂的边边角角挤满了前来“受教”的同学们。有的人举着相机拍照,有的人捧着笔记本记录蔡康永的字字箴言。
2011年3月,在重庆的图书签售会上,蔡康永更是创下了自己的图书签售纪录,单次总计15000册的签售量。15000册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耶!在这场签售会上,蔡康永用掉数十支签字笔,9个多小时未上洗手间,粉丝排满6层楼,3月5日下午5点开始的签售,直到次日凌晨2点才结束。据透露,在9个小时中,蔡康永只吃了一个汉堡,还是经纪人拿在手里喂给他吃,他自己则照签不误。由此可见签售会现场的火爆程度、粉丝们的热情以及蔡康永的敬业精神。
不过,别看蔡康永在镁光灯下流光溢彩、谈笑风生、魅力无敌,在不为广大观众所知的那些年华,也出过一些糗,“马失前蹄”的事情蔡康永也有份儿。
有一次,蔡康永在餐厅恰好碰到一位高中女同学,当时这个女生在跟另外一个人吃饭。因为他们太久没见面了,所以蔡康永特别高兴,跑过去跟那个女生打招呼。他看到同学对面是一位男士,而且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他当时想都没想就说“陪爸爸出来吃饭呢”。这句话讲完之后,整个气氛都冷掉了,刚见面的热乎劲儿荡然无存。女同学脸不对劲了,蔡康永暗忖完蛋了——这不是她爸爸,这是她丈夫。这个状态,任谁也不好收场,蔡康永同样没有能力来救援这个状况,就礼貌性地讲了几句话,“快刀斩乱麻”,从他们眼前消失了事。
所以,在这本关于“说话”的新书里,蔡康永说,说话一定是有诀窍的,而且是生存之道。估计这“血”的教训让蔡康永狠下心来研究说话这件事情,而且透过研究说话,蔡康永发现,会比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蔡康永写这本书还有一个私心,为他和小S主持的节目《康熙来了》赎罪。
《康熙来了》有多红,大概已经无须多说。事隔多年,它不但没有走下坡的困扰,反而更有越战越勇之势,甚至更从一个综艺访谈节目做到号称“盛典”的万人演唱会,至少可说是前无来者。可在粉丝追捧的同时,“低俗”、“无聊”的争议不断出现,甚至时不时就有“停播”的传言。
蔡康永认为,《康熙来了》所要倡导的并不是无所避忌的搞怪风潮,而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他和小S不避忌任何话题,无论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可以聊;而《康熙来了》应该是个让观众笑嘻嘻听故事的节目,所以就算再悲惨的故事,蔡康永和小S会流泪、会难过,但并没有打算让观众觉得这个关口是过不去的。他们传达给观众的就是“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要乐观去面对,人生无非就是这样”。
《康熙来了》如此受欢迎,蔡康永的担心却日渐增长,害怕会有很多小朋友模仿小S的语气说话。在节目中,小S经常老娘东老娘西的,对他们深信不疑的小老百姓说不定会因此“误入歧途”。
而且蔡康永还发现,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在烦恼人际关系,比如跟恋人的、跟老板的、跟家人的。于是他就想,如果他能开一个微博,试试在微博上写一些能够给别人派得上用场的东西,会不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呢?于是他就写了一些关于如何说话、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对待爱情之类的文字。起初蔡康永也并不确定自己写的东西会不会受到网友的喜爱,他表示如果网友们骂声连连,他就不会再写了。但是他没想到网友们很愿意读他写的东西,于是蔡康永就想把它写成一本书,讲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事情,去帮助那些“烦恼”的人们。
蔡康永曾经开玩笑说,“读书人”是小S送给他的绰号,就像他总说小S是妖女一样。但无论蔡康永如何自谦,他骨子里其实早已经被打上了读书人的烙印,他代表了一种与李敖截然不同的公众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温和且睿智,独立且自信,他不关心政治却好为人师,他用最易被人接受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着自己的声音,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一些人,改变着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