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或是在曹操驻兖州时投入曹营的。他旧事袁绍,弃之而归曹操。曹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立命为行军司马。荀或又推荐程昱,昱荐郭嘉,嘉荐刘晔,晔复荐满宠。从此,曹操文事大备,威镇山东。而在众谋士中,荀或威信最高,得到曹操高度重视与信任。荀彧也为曹操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吕布乘曹操东征,兖州空虚,夺了兖州,又占领濮阳。只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处为荀彧、程昱死守得全。
操在鄄城,刘玄德继陶谦为徐州牧,操传令攻打徐州。荀或入谏:“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弃本而就末,以安而易危也。”曹操认为,当前岁荒乏粮,军士坐守,终非良策。彧曰:“不如东掠陈地,就食汝南、颍川。黄巾余党劫掠州郡,多有金帛、粮食,破而取其粮,朝廷喜,百姓悦,乃顺天下之事也。”这是为曹操考虑,更是为“朝廷喜”着想。曹操采纳了,大胜黄巾余党,夺取财物无数,又收了许禇及其宗族数百人,复得兖州。
操在山东,车驾已还洛阳。荀彧进曰:“今天子蒙尘,将军此时诚应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荀或此言,还是从“天子蒙尘”考虑的。曹操引军至洛阳,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荀或此议,对统一中国,起了关键作用。
曹操迁都许昌,也是听了荀或的策划。《三国演义》认为,献帝是在“不得不从”的情况下迁都许昌的。其实,荀或的迁都设想主要是为复兴汉室考虑的。献帝和群臣,错怪了曹操。
操大事既定,乃聚众谋士共议:刘备屯兵徐州,吕布以兵败投之。若二人同心来犯,实为心腹大患,将何以处之?荀或曰:“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实授备为徐州牧,密与一书,叫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此‘二虎竞食’之计也。”但此计为刘备识破,领了徐州牧,对杀吕布则只言容徐图之。荀彧又献一计:暗令人通问袁术,报说刘备打算掠南郡;术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刘、袁相拼,吕布必生异心。这是“驱虎吞狼”之计。结果刘、袁互拼,吕布袭了徐州,刘备反屈住小沛。
袁(绍)、曹酝酿大战,孔融以为不可。荀或曰:“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呆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荀或旧依袁绍,对袁营内部了如指掌,所论十分中肯。操然或言,自引大军拒袁绍。当时绍兵数倍于曹操,曹操之所以敢于征战,一是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二是荀彧的上述议论。荀彧的论调,还是从复兴汉室出发的。
曹操令弥衡为使,说降刘表。袁绍亦遣使说刘表。曹操不见刘表来降,又欲兴兵问罪。荀彧进言:“袁绍未平,刘备未灭,而欲用兵江汉,是犹舍心腹而顾手足也。可先灭袁绍,后灭刘备,江汉可一扫而平矣。”平定天下,要分先后主次,有序地进行。荀或此言,是审时度势后而发的。操又从之。
曹操夺了徐州,取了小沛,聚众谋士议取下邳。荀彧说:“云长保护玄德妻小,死守此城,若不速取,恐为袁绍所窃。”曹操听了荀或的话,设计攻取下邳。关羽中计,投降曹营,荀彧又立下一功。
袁绍兴兵,向官渡进发。曹军首战大败,守住官渡。但粮草不继,欲回许昌,遣人问计于荀或。荀彧回书:“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当为所乘。绍兵虽众,而不能用。公今画地而守,使不能进,必待有变。”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断绍粮道,烧绍粮仓,降绍将张郃、高览,绍军大败。曹操乘势追击,扫平华北。荀彧的回信,实起了主要作用。
荀彧在军事上的建议,曹操都一一听从了,这是统一中国取得胜利的基础。曹操为周瑜所败,虽损兵折将,但未伤元气,在许都威福日甚。长史董昭劝操进爵魏公,荀彧曰:“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建安十七年十月,操兴兵于江南,命荀彧同行,荀彧托病,止于寿春。操令其自裁。荀彧服毒而亡,年五十岁。
曹操与荀或都想平定天下,所以起初两人合作颇为默契。但荀彧平定天下,是为了复兴汉室;曹操平定天下,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考虑不到复兴汉室的。当时所谓汉室,也实在扶不起来了。荀彧虽然谋略过人,毕竟迷恋汉室,以致不识天下根本大势,终于为曹操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