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救驾有功,汉献帝封他领司隶校尉、假节钺、录尚书事。献帝口口声声赞誉曹操:“真社稷之臣也。”
曹操戎马一生,剿黄巾,征董卓,袭袁术,缢吕布,败袁绍,征战南北,志在统一中国。在统一事业中,曹操是个大功臣。但《三国演义》却称他是一个大奸臣。曹操之得“奸”名,大概是缘于以下诸事:
当时帝在洛阳,百事未备;城郭倾倒,无力修复。曹操听了董昭之言,决心迁都许昌。他入见献帝奏道:“东都荒废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食艰辛。许都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用。臣敢请驾幸许都,惟陛下从之。”帝不得不从,群臣亦不敢有异议。这大概是曹操“奸”的第一个表征吧!在此之前,曹操并未做出任何左右朝廷的事,当时曹操基业未立,天下扰扰,中原逐鹿,诸侯纷争。迁都,是从统一中国考虑的。汉室也应以统一中国为重,即以献帝皇室来说,洛阳已支离破碎,无可守御。为了自身安全,迁都也有必要。荀或是忠于汉室的,他也主张迁都许昌。在迁都问题上,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曹操又何“奸”之有?
程昱劝曹操:“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行王霸之事?”操说:“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于是,他引十万之众,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猎于许田,背后都是曹操的心腹将校。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丛中窜出一头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命操射之。操讨天子弓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群臣将校,以为是天子射中的,都高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接之,并回马向天子赞贺,连弓箭也不还给天子了。天子很生气,认为受了最大侮辱。其实曹操具有夺取皇位的实力,但曹操本意,不过在试探群臣,以观动静。大鹿明明是曹操射死的,谁叫天子无能,三箭不中呢?而曹操射鹿,又是受命于献帝。曹操接受群臣祝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天子接受祝贺,反倒有失尊严了。但献帝回宫,哭着对皇后说:“我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今日在围场上,身迎呼贺,无礼已极。早晚必有异谋。”咬破指尖,以血书写衣带诏,宣国舅董承付之。董承回家,将诏再三观看,得侍郎王子服等十人署名,以图曹操。事为家奴庆童告发。操在董承房内搜出衣带诏,将董承等五人处斩,并杀死其全家老少,死者七百余人。曹操欲废献帝。程昱曰:“明公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者,以奉汉家名号故也。今诸侯未平,遽行废立之事,必起兵端矣。”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而将已怀孕五月的董贵妃(董承之妹)勒死于宫门之外。
曹操的这种行为,比许田围猎更进一步显出“奸”来。不仅是“奸”,简直是大逆不道了。实际上,这是献帝的“阴谋”在前,曹操的“阳谋”在后。此时诸侯并起,汉室名存实亡。如果献帝的阴谋得逞,初步稳定下来的局势岂非又会引起天下大乱?曹操当时完全可取献帝而代之,但他还是顾全大局,保存了汉室称号,“奸”从何来?当时的所谓忠臣,如刘备、马腾之流,也都割据一方,各行其是。献帝号令,何能行得通,这些人哪里又称得上“忠”了?
献帝寄希望于董承、伏完等人,这些人何能成事?即使杀曹成功,天下竟能统一吗?汉室号令还是走不出皇宫的。
曹操封魏公后带剑入宫,曰:“孙权、刘备各霸一方,当如之何?”帝曰:“尽在魏公裁处。”曹操恨恨而出。曹操恨的是献帝的缺乏主张。献帝听信谗言,怕曹操篡位,乃托穆顺致信伏完,被曹操搜出,将伏完三族尽皆下狱。华歆拿伏后见操,操曰:“吾以诚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当晚将伏完、穆顺家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又将己女嫁与献帝为正宫皇后。“奸”的程度比谋杀董贵妃又进了一步。曹操志在统一全国,确是以诚心对待帝室的。伏完等人的行为如果得逞,只会给统一事业添乱。这是曹操决不能容忍的。
曹操对献帝确实不够尊重,但这样一个靠董卓扶上台,不学无术,尸位素餐,又搞阴谋杀害志在统一中国的重臣的皇帝,值得人尊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