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许都,随着国家的逐步统一,威福日高。长史董昭劝他受魏公之任,以彰功德。荀或不以为然,进曰:“不可,丞相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其实当时虽有汉献帝,哪里还有汉室?进爵魏公,并不尊为魏帝,本是无可无不可之事,荀或也太以汉室为重了。在那个时代,汉室不存,已经历时相当久了。但荀或的话,也是正言。曹操自己就说过:“身为宰相,大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听了荀或的话,曹操竟勃然大怒,令荀或自裁,从而失去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得力助手。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群臣又表奏献帝,颂魏公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魏王确有贡献,“伊、周莫及”,因为不知道伊、周的真实情况,或许还差不多,至于“极天际地”,那是明显地拍马屁了。献帝令钟繇草诏,册立曹操为魏王,这不过走个过场罢了。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乘天子朝服銮仪,出警入跸,于邺都盖魏王宫,议立世子。看起来轰轰烈烈,却毫无实际意义。这次倒霉的是尚书崔琰,他极力反对。曹操又复大怒,竟将他杖杀于狱中。
曹操当时虽尊刘协为帝,但以丞相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讨,扫平了长江以北,权倾朝野,诚然如他自己所说的:“身为宰相,大臣之贵已极。”从讨平全国来说,加爵魏公、魏王与否,其实是毫无作用的。而曹操称魏王之后,刘备在益州也自立为汉王,孙权在江东虽不自立为吴王,但实际上拥有吴王的权力,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反而难于统一全国了。终曹操之世,不过统一了长江以北,并且一直延续到他的子孙曹丕、曹睿,虽然贵为皇帝了,但国家还是统一不起来。称魏公、魏王,对统一事业无所补益,反而在《三国演义》中落得个“奸臣”的骂名,岂非图虚名而无实效,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