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妃是情圣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今天的人们大多知道杨贵妃,而知道梅妃者恐怕不多。其实,梅妃是玄宗后宫中唯一一个和杨贵妃旗鼓相当的情敌。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深受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不幸离开了人世。唐玄宗虽有后宫佳丽数千人,却对武惠妃情有独钟。武惠妃的卒亡使他不胜悲痛,日见憔悴。近侍宦官高力士看到唐玄宗悲伤的样子,也是忧心忡忡,担心玄宗从此一蹶不振。于是,他力劝玄宗征选天下绝色多情美女,来改变悲伤心境,重新振作起来,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力士奉旨挑选秀女,亲自出使闽粤,一眼看中16岁的福建莆田女孩江采苹。
与江采苹同期入宫的各地美女不下三百人,但唐玄宗只对她一人青眼有加。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流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
这个江采苹能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因为她有几个特别出众之处。
美貌自不必说了,更重要的是她有不凡的学识和气质。
她的名字就很有来历。梅妃出生于医药世家,父亲江仲逊家世代为医,她自小聪明过人,9岁就能诵读《诗经》中《周南》《召南》等诗篇,并曾对父亲说:“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江仲逊便以《诗经·召南》里《采苹》一诗的题目作为女儿的名字,表示对女儿的期望。14岁时,江采苹已能写一手清丽俊逸的好文章,在当地广为传诵。
梅妃还有一个绝活儿是表演《惊鸿舞》。《惊鸿舞》具体什么样不得而知,据后人考证,《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我国源远流长,例如战国青铜器上有人扮鸟形的舞蹈图像,汉代百戏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记载,汉画像石中也有人扮鸟形舞蹈的画面,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鸟形服饰道具,舞蹈起来很不方便。可是,梅妃的《惊鸿舞》看起来并不笨重。唐玄宗是乐舞行家,他曾当着诸多王侯大臣的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梅妃在后宫一直没有对手,直到17年后的天宝四年春天,一个名叫杨玉环的女子出现,格局完全变了。
杨玉环也就是杨贵妃,她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洁;杨玉环如一株牡丹,丰腴娇艳。这俩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对孤芳自赏、清雅高洁的梅妃,已经审美疲劳了,不免有些意兴大减。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体态丰满充满了性感,而且性格活泼,神情媚人,就像一团炽热的烈火撩拨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杨玉环也通晓音律和歌舞,她善弹琵琶,《霓裳羽衣舞》更是变幻纷扰,正与梅妃玉笛和《惊鸿舞》不相上下。
杨贵妃与梅妃之间展开了明争暗斗。一个要死守“阵地”,一个要占领“阵地”,战斗异常激烈。
而她们的战斗,开始表现出来的是一篇篇有感而发的诗文。
梅妃先给唐玄宗写了一首指责杨玉环的诗,曰:
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
这首诗中,表面上赞叹杨玉环的美貌,其实是在讽刺她原来是唐玄宗的儿媳,却不顾人伦投入了公公的怀抱,还迷惑皇帝,耽误朝政,并讥嘲她如月般的痴肥。其实,梅妃说的都是事实。
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但被唐玄宗看中,为了从儿子手中夺过这个女子,他让杨玉环当了4年的道士之后,便堂而皇之将她据为己有。而且杨玉环体态丰腴,肤如凝脂,脸如满月也是事实。
杨贵妃读罢梅妃的诗,立即反击:
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诗中针锋相对,讥讽梅妃瘦弱不堪,而且已经是明日黄花,哪能与自己这个新春的鲜花争奇斗艳!
这一场诗词较量梅妃落败。唐玄宗当时已被杨贵妃所媚惑,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转移到了杨贵妃身上。再说梅妃这首诗里说杨贵妃乱伦,也就等于骂唐玄宗乱伦,指责杨贵妃乱政,也就是说唐玄宗糊涂。可以肯定,梅妃当然不会愚到辱骂皇帝的地步,但架不住杨贵妃的挑唆,所以梅妃以欺上之嫌被打入了上阳东宫,过着和冷宫一样的凄清生活。梅妃的爱情也从此陷入了困境。
此后,杨贵妃的另外三个姐姐分别入宫,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以及秦国夫人。四个姐妹花团团环绕在唐玄宗四周,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青春焕发,终日与她们周旋嬉闹,无暇顾及朝政,更把梅妃忘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梅妃毕竟有着与杨贵妃不同的风韵。唐玄宗过度香艳之后,不由思念淡雅。在一个梅花绽放的季节,唐玄宗漫步梅园,睹花思人,泛起一股似水柔情与刻骨相思。于是,某天晚上,唐玄宗谎称身体不适,没去杨贵妃宫中,然后命人偷偷把梅妃接来叙旧。
这事还是被杨贵妃知道了。杨贵妃第二天一早就闯进玄宗的寝宫,劈头就问:“你把梅妃藏在何处?”玄宗假装若无其事地不承认召见了梅妃。杨贵妃装出一副正经的样子说:“这里乱七八糟,床下有妇人金钗,枕边留有余香,这夜是何人为陛下侍寝,为何欢睡到日出还不上朝,陛下可去面见群臣?”
堂堂皇帝被一个妃子挤兑得无处躲藏,这让唐玄宗恼羞成怒,但他什么话也没说,只以蒙头大睡的方式反抗。杨贵妃也是个聪明人,她知道事情如果闹僵了,自己也吃不消。于是装痴卖娇,哭闹了一番后,回娘家去了。这一手对唐玄宗很管用,没过多久,他就派人去接杨贵妃回宫,据说接了三次才回。
唐玄宗虽然一心扑在杨贵妃身上,但也没有完全忘记梅妃,有时会怀着一种怜悯和补偿的心理对待她。天宝十三年春,外国使者送给唐玄宗罕见珍珠,他忽然念起已整整八年未见的梅妃,于是命人将这斛珍珠封好,密赐梅妃。睹物思情,梅妃伤感无限,女为悦己者容,如今自己独守冷宫,还要这斛珍珠有何用呢?她当即赋诗一首,夹在珍珠里退还给玄宗。诗云: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李隆基见诗后并没有罪责梅妃,还找人为此诗谱曲,列为皇家庆典时的压轴曲目,名为《一斛珠》。
过了不久,在上阳东宫已经度过了十年寂寞岁月的梅妃,希望能唤回玄宗的感情,写了一篇《楼东赋》来陈述心中的许多感慨。这首诗描述了她在上阳东宫的凄惨心情,抒发了她对玄宗、对杨贵妃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然而,不但于事无补,她还差点被杀。如果不是唐玄宗还存有一丝爱怜之心,梅妃恐怕早就死在杨贵妃的挑唆之下。
到了这个时候,在这场梅花与牡丹的爱情对抗战中,梅妃显然已经彻底败下阵来。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往西南,途中,杨贵妃被将士们逼死在马嵬坡。留在宫内的梅妃,下落不明,但传言却很多。
有一种说法是,梅妃不愿受叛贼污辱,用白布将自己层层包裹,跳下古井而香销玉殒。另一种说法是她趁乱逃出宫中,藏于民间。玄宗后来还下诏重金寻找,但一直没有下落。
最凄美的说法是,梅妃在安禄山杀入长安后,死于乱刀之下。一天玄宗梦见梅妃到来,含泪道:“昔陛下蒙尘,妾死乱军中,有人哀妾惨死,埋骨池东梅株旁。”醒来后玄宗前往太液池边,令高力士等捡寻尸骨,终无所得。又想到梅亭外面,曾有温泉,就过去找寻,梅亭边尚存梅花十余株,挖开土果然得到梅妃尸,身裹锦帛,尸骨胁下的刀痕还历历在目。玄宗情难自抑,挥笔写下: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悄霜虽似当时态,怎奈娇波不顾人。
有人说,历史上并无梅妃其人,因为梅妃事迹在《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均不载,只见于《开元天宝遗事》、宋莆田人李俊甫《莆阳此事》,以及诗作和传奇故事中。有人认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但不见于正史的人物不见得不存在,这是被多次验证的,因此,我们权且认为确有其人。
杨贵妃虽能使六宫粉黛无颜色,但论才气、修养应不及梅妃。无奈玄宗还是独宠风情万种的杨贵妃。何故?应该是梅妃的品位输给了杨玉环的情趣。
一个女人,既要情感专一又要风情万种,做到既有品位又有情趣,着实不易。但是,生活需要情趣作调剂,与没有情趣的人交往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女人和男人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