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闱上笏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太仓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对。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钟应不醉。柳永,《玉楼春(五之四·大石调)》,引为题记)
“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意为没有结束,没有穷尽,长乐未央则是一直快乐,没有结束。
汉代最出名的宫殿有两座,一座长乐宫,一座未央宫。
未央宫,宣室殿。
现在虽还未到卯时,但宫殿的大门却已开启,大臣们都排在宫殿门前等候。
依稀之间,大臣们听见宫里“鸡人“报晓的声音。
群臣料想汉灵帝也差不多起身,要与百官们相会于朝堂了。
君主朝堂上会见百官,称之为临朝视事,百官朝见皇帝,向皇帝奏事称之为,上朝。
上朝对于百官来说,是件大事。
汉朝官员们的早上上班朝时间,是比刘辩前世人们早上上班时间要早一些
当雒阳郊野曙色才分的时候,百官就要赶到未央宫。
所以此时百官大多脸上并不好看,大多面都带着疲惫倦色。
刘辩今日起得很早,毕竟今日是汉灵帝册封太子之时。
要说刘辩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假的,虽说刘辩有前世百百八十载阅历,但当太子却是头一遭。
刘辩是从《诗经·齐风·鸡鸣》的“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中得知,关于官员上朝时间的。
公鸡清晨啼叫时,官员们就已经上朝了,东方的太阳升起,朝上就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
刘辩此时在哪呢?
刘辩此时亦是在宣室殿门口等候。
“老臣袁隗,参见太子殿下。”
刘辩正在观察百官时,一细微低声传进刘辩耳朵。
刘辩转头一看,来人是一五十岁左右老头,只见他鹤发童颜、中气十足,一眼望去,就感觉正气凌然,必是德高望重之人。
袁隗袁隗,刘辩心中默念落两遍来人名字,一下子就知道了来人是谁。
袁隗,东汉太傅,安国康侯袁汤之子,袁逢之弟,袁绍、袁术之叔,亦是四世三公袁氏掌权人。
刘辩其实对袁隗是不太熟悉的,刘辩对他印象只有前世历史记载中,董卓进京后废帝,是太傅袁隗把自己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进奉给弟弟刘协的。
想到此,刘辩对眼前这套近乎的袁太尉印象顿时跌倒了谷底。
不过,刘辩心里虽有一万句脏话蓄势待发,但由于他长期以来都接受优秀教育,于是刘辩脸上保持着让人如沐春风的笑容。
刘辩拱手还礼道:“阁下可是四世三公望族袁氏之主,袁太傅?”
“不敢不敢,四世三公只是承蒙皇上厚爱,算不得望族,且老臣只司徒也,并非太傅。”
刘辩一听,顿时明白,这袁隗现在还是司徒,并未有太傅之职,自己一时不察,把前世印象中他的职务说了出来。
刘辩于是谈笑自若曰:“袁公高义,太傅一职,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吾观太傅一职,未来非袁公莫属。”
袁隗一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笑而答之曰:“太子谬赞,臣……”
一大一小两老狐狸,就宣室殿门前进行一番虚假攀谈交心、相互吹嘘恭维,咋眼看去,竟显得有些其乐融融。
一番交谈,刘辩只觉袁隗肚中无真才实干,除了会恭维抬举,实在一草包也。
而刘辩表面上在与袁隗虚假交心,内地却是在暗中反省。
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错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然他刘辩只知过去,居然不知当前天下大势。
幸亏今日及时发现,否必将成大祸矣。
天终于亮了,汉灵帝也终于要来了。
谒者(官名。为天子传达,掌朝觐宾飨及奉诏出使)掌礼,百官依次蓄势待发,进入了殿门。
只见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
殿上传言一声“趋”,侍卫郎中拥着汉灵帝,从宫殿台阶走入宣室殿。
功臣、列侯、将军及其他军官等,在西列队,向东而立。
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
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
于是汉灵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
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
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
九觞(shāng,古代酒器)酒后,谒者宣布“罢酒”。
自此朝会礼毕,此为汉皇家之礼节也。
汉灵帝高居位首,举高临下曰:“诸位,今日可有事表奏?”
诸大臣盘身席座于地,一时之间,全殿却鸦雀无声,无人开口。
西列首位的何进,本想起身欲言,可却被后面属下拉了一把,何进一时竟未起得了身。
何进此时想起了以前请立太子,皆遭汉灵帝驳回,这才作罢没了起身表奏的欲望。
何进安稳下来后,又过了片刻,东面前列,突然有一人起身站起,鞠身恭敬道:
“陛下,臣有要事请奏。”
天子位上的汉灵帝往下一看,心中就有了数。
原来起身之人正是袁隗,这袁隗已向汉灵帝告老请辞多次了,汉灵帝一直没有同意。
这开口请求册封太子,可算不得好事。
平时开口请立太子也就罢了,无关紧要,而今日情况却是有些不同。
上次朝会,汉灵帝可是已明确表达了欲立太子的意思,且言尽快选一黄道吉日册立太子。
而今日时辰,就天数来看,无论怎样都能算得上是个黄道吉日。
今日开口立太子,不成也就罢了,若是成了,开口之臣,可就是参与汉灵帝立嗣之争了。
此举虽可邀功讨好太子,但无疑会引起汉灵帝的厌恶。
在座的大臣没有几个是蠢人,故汉灵帝发问时,无人愿起身。
首座汉灵帝平静开口道:
“朕道是谁?原是袁司徒啊。次阳,汝且开口,有何奏之?”
袁隗听此,又一躬身,这才开口道:“臣乃司徒,主章民事,以下之言,还请陛下莫要怪罪。”
汉灵帝大手一挥:“袁司徒,但讲无妨。”
“唯。及近年来,灾祸频仍,天下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吾汉国势进一步衰落。”
袁隗一发话,文武百官皆愕然,这袁隗何止是胆大啊,这简直是胆大包天啊,这话可和指着汉灵帝的鼻子骂汉灵帝失德没什么区别啊。
袁隗也不理会在场愕然的百官,继续开口道:
“然陛下继位以来,内勤政事励精图治,外征蛮夷扬汉国威,实属千古明君也。
陛下统领天下,天下实不该有如此灾祸。故臣猜测,此灾祸为未立太子之缘由也。
国一日不立储君,则国一日不稳,臣垦请陛下为天下苍生,于黄道吉日册立太子。”
场中文武百官一听,顿时觉得袁隗袁司徒像疯了一般。
众所周知,汉灵帝最讨厌朝臣以天下百姓为借口向他施压。
今日这袁隗一开口,句句是冒犯汉灵帝之语,袁隗无疑会受到汉灵帝深恶痛疾。
平日里与袁隗交好的官员,下意识也偏过头颅,离袁隗远了几分。
袁隗不必抬头,也知道场中众人表现。
不过袁隗虽自知自己此举有深意,但袁隗内心亦是不爽。
袁隗心中暗骂道:以退为进,以避求全,一群蠢材岂懂大兄之算计。
袁隗一直躬身不起,待汉灵帝发言。
天子座上,汉灵帝沉默许久后,开口道:
“呵,立太子?那朕立这刘协为太子,众卿意下如何?”
其实汉灵帝对袁隗所为颇为赞赏。
汉灵帝想换三公久矣,只可惜无合适借口。
无故废立三公,即使汉灵帝贵为天子,亦会遭人诟病,即使三公主动请辞亦然。
今日袁隗主动跳出来,背负这干预立嗣之名,正好给了汉灵帝一个好借口。
知进退,明得失,就是汉灵帝给袁隗的评价。
天下世家尽是袁隗者,何愁大汉不兴?
汉灵帝见殿中无人开口,这才大笑三声,一挥手道:“吾儿刘辩,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有治国之雄才大略。且天命在汉,大汉当不倒,故刘辩为太子。吾儿刘辩何在?”
“父皇在上,儿臣在此。”
专司宫中礼仪引导的谒者,郑重地引殿尾的刘辩,走到汉灵帝的龙椅御座前。
在谒者的示意下,太子面北。
刘辩先向汉灵帝躬身请安,然后面向御座。
汉灵帝沉声道:“元江,汝且上前,替朕宣太子策书。”
张济【注】道了一声“唯”后,应声而上,躬身接过谒者递过来的册立太子的策书。
按照汉礼节(司空宣读策书,张济此时为大汉司空),张济站在刘辩西北,向东侍立,宣读皇帝册立太子的策书。
刘辩一听,就再也难以提起细听的兴致了。
这策书内容,果不其然,惯例从先汉吹起,刘辩估计一直要吹到汉灵帝为止。
刘辩眼光不由自主飘向策书。
策书者,编简也,制长二尺。
待这策书读完,我刘辩就是太子了吧,自己不过重生十天,竟已取得太子之位,刘辩心中此时亦是有些飘飘然。
“册立刘辩为汉太子”,张济宣读册书完毕,向汉灵帝躬身后,就此停留不动了。
此时汉灵帝身边的近侍官,中常侍张让手持太子玺绶,神情庄重地将太子玺绶交给了刘辩。
刘辩再拜三稽首,郑重接受太子玺绶。
刘辩望向太子玺,只见黄金印、龟纽,印文上曰皇太子章。
谒者高声喊道:“皇太子臣刘辩。”
另一位赞札官中谒者应声道:“可。”
太尉杨赐、司徒袁隗正步升阶,上殿恭贺,与司徒张济三公齐呼皇帝万岁。
汉灵帝宣布大赦天下。
自此册立太子的仪式结束。
刘辩从此为汉太子。
注:张济,东汉汝南细阳人,字元江。光和二年(179年),拜司空,上书请求治理太平道。中平元年(184年)四月,因病去世。特意提出来,是怕大家把与那个董卓部将、张绣之叔张济搞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