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这样一句话,“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据说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开始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连圣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说明以貌取人是何等不易为人察觉,更需要我们多多留心,时时提醒自己。
一项心理实验中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向72个人调查,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人认为肥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荀子《非相》云,“禹乃跛脚,汤为拐子,周公身材如枯树桩,然皆因功名仁义为后世称颂。夏桀、殷纣虽身貌魁伟,却是无耻之人,天下唾弃。”今人谓矮矬者为“二等残废”,古人对之嘲讽尤烈,如武大郎被讥为“三寸丁,谷树皮”。清代文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中批驳了嘲讽矮矬者的现象,云:“人之形貌,由于天赋。晏子不满七尺,而为齐相。裴公不满七尺,而为唐相。夫何害焉?”古代七尺之躯,约合今1.6米,矮人也。然晏婴、裴度二公,却为流芳千古之名相。
春秋时代楚国人伍子胥想觐见吴王僚,却没能见到。王子光的门客知道后,希望能引荐他,但王子光却因子胥相貌丑陋,谢绝与他见面。门客把这话告诉了子胥,子胥说:“这很容易。你可以请让王子光坐在堂上,而我在两层帷幕后,只露出衣服和手来与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于是两人隔着帷幕交谈,当子胥还未将话说完,王子光就佩服得五体投地,掀起帷幕,紧握子胥的手,并肩长谈。这事过后,两人互相欣赏。伍子胥认为将来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而他也不再继续找寻能重用他的人而就留在乡间耕作,等待那一日的来临。七年后,王子光果然取代吴王僚成为吴国的君王,并重用伍子胥。
王子光因为伍子胥面貌丑陋,不想接见他,差点错失了一位良才。幸而伍子胥并未因此自暴自弃,反而坦然面对自己的相貌,还主动争取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没有因王子光的偏见而生气,反而能冷静地想出好主意,建议让自己藏身于帷幕后,以不露面的方式与王子光谈话,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果然,因真才实学受到赏识。
以貌取人在今天这个物化的社会里更是无处不在。
好几年前,哈佛的校长就因为以貌取人,因而付了很大的代价。
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是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事先并未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老土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的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不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能知难而退,自己离开。
然而,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于是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情不愿的面对这对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要在校园里为他立一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会像墓园一样。”
女士很快的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的看了一下这对夫妇身上的条纹棉衣及粗布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吗?我们学校的建筑物超过750万元。”
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
只见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她的丈夫点头同意。而哈佛的校长觉得很混淆和困惑。
就这样,史丹佛先生和夫人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有这样一幕,耀眼的光束亮了起来,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身材并不标准,肚子有点突出、年纪也偏大的妇女鼓手,她一直走在镜头当中,与别的鼓手一边行进,一边敲打着背在身体前面的鼓。他们敲打出了心跳的声音。那种颇具震撼力的心跳声,在雅典奥运会上回荡。
以我们中国人的惯性思维,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个开幕式,在开幕式的第一场,这么重要的时刻,这么重要的位置,最先出现的却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并不漂亮的女鼓手?
再看队伍里的其他鼓手,天啊,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瘦的瘦,参差不齐,像是一支临时招集起来的军队,不限年龄长相,只要鼓打得好就行。与此同样情形的还有此届奥运会上的合唱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情绪饱满的歌者,而不是整齐划一的仪仗队一样的偶人。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你不能因为他长得太高、太胖、太老、太瘦、太矮就剥夺他参加公开活动的权利。体育最根本的精神,就是平等和参与。每个人都有参加比赛或表演的权利,而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人人平等的精神。
那个长相并不漂亮的女鼓手,她一下一下敲打着胸前的鼓,神情是那样专注,仿佛人与鼓已融为一体。她聚精会神打鼓的样子十分打动人,她有一种独特的美。
几千年的“中庸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特别重视相同的一致,而往往忽略了独特之美。看美国西点军校的军人列队,高矮胖瘦黑白,他们排列在同一队伍里进行操练,显得很自然,并不像我们,永远要按大小个儿排列。“中庸”就是没有特色,每个人都像千人一面的陶俑,看上去都差不多。
美究竟是什么?美不是“平均值”,美不是“相似体”,美就是独特,美就是不同寻常。而更重要的是平等的态度,给任何不同年龄、不同形象的人以同样的机会。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般人常常会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或人格,然而,实际上看走眼的几率是相当高的。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或人品是无法单凭外表来评判的,此外,人们也常常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以貌取人,毫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