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生管理工作中,科学、有效地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对管理者研究和掌握各级业务人员及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及其尽职尽责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本章主要介绍心理测量及其应具备的条件,管理者进行能力测量、人格测量的方式方法以及在卫生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等问题。
一、心理测量的含义
(一)测量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规则用数字对所观察的客观事物加以确定的过程。如用天平、磅、秤称物体的重量,用尺子丈量物体的长宽,用温度计测量人体的温度,用测验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等。凭借着测量,人们可以对客观事物作出数量化的描述。
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人的心理(智力、性向、人格等)予以数量化的描述和确定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值,是对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进行比较与鉴定的方法和手段。心理测量大多数采用测验为工具,用来测量人们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或差异。
(二)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对心理测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篇》)孟子肯定了心与物皆具有一种可测量的特性。三国时代的刘劭说过:“观其感变以审长度。”(《刘劭·人物志》)就是说在心理观察中,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变化可以推测出他的心理活动。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七巧板(益智图)、九连环、挑线绷等,都是智力测量的工具。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R。S。Wood worth)称九连环为“中国式的迷津”。4世纪,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注意分配的方法,即左手画方,右手画圆;而法国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在1890年才开始研究个别差异和智力测量等问题。可见,智力测量起始于中国。
近代的心理测量开始于19世纪,最早被用来诊断心理缺陷者,并确定护理的标准。1883年,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F。Galton)通过对遗传问题的研究,认为人的智力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感觉辨别力是对它的最好测量。因此,他设计出了测量听觉辨别力的高尔顿笛和测量视觉辨别力的高尔顿棒。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l)最早提出了“心理测验”一词,并且编制出几十个测验,利用运动速度、痛感受性、视听敏度、重量辨别力反应时、语词联想等来测量人的智力。但是由于他们所使用的测验内容过于简单,没有充分地说明人的复杂的智力。因此,高尔顿与卡特尔都未能获得成功。直到1905年,法国为了办好义务教育,想要筛选出智力落后儿童给予特殊帮助,委托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T。Simon)编制了一套智力量表,即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使用后效果很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智力测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不单纯需要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这时候心理测量已不仅仅限于智力测量,各种各样的心理测量包括记忆测量、意志测量、特殊能力测量、人格测量,以及行为测定等都相应发展起来,有成千上万的人专门从事着心理测量工作。
心理测量于19世纪20年代引进我国。1918年清华大学应用了美国斯坦福—比内量表。1924年陆志伟发表了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并且于1936年与吴天敏合作再一次进行修订,使其适用的范围扩大。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于20世纪40年代末引进我国。
虽然一些智力量表进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早,但是,我国的心理测量的研究工作是1978年以后才在全国广泛开展的。许多心理学家都相继修订编制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韦克斯勒成人、儿童智力量表、记忆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简称MMPI),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A型性格测验和艾森克个性测验等心理测验。近年来,我国已在教育、医学、工业、军事、体育、管理工作等各个领域中推广应用心理测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心理测量应具备的条件
心理测量质量的优劣与其测量量表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高水平的测量量表就像一件精确的计量工具,可以使测量的结果准确、稳定和可靠,从而更好地说明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因此,要保证心理测量的质量,提高测量量表的水平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
目前,在我国,心理测量大多是引进国外的测验量表,使用时应加以选择,最好能修订出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标准量表。对测量结果的判断要注意是否标准化,而且还应考虑施测过程中受试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动机、注意力、情绪以及态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因此,心理测量和量表的编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一)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验与所要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的程度。效度是一个科学的测量工具所必备的重要条件,无论是选用还是自编的测验,评鉴的标准首先就是测验的效度。
效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种测量工具只对一定的测量目的有效。因此,判断测验效度的高低,主要是看它能达到目的的程度,任何一个测量工具,如果测量的结果没有达到测验的目的,即使其他方面再好,这个测量工具也无效度可言。例如某智力测验所测得的结果是“越用功、分数越高”,那么这个测验实际上所测量的是学生努力的程度,而非智力水平,这个测量的效度一定很低。当然,不能笼统地说测验有效或无效,而要看它所测量的特性的得分是否准确。
效度的指标常用相关系数表示,称为效度系数。通常是用该测验所得的结果(分数)与一个或多个反映测验目标的标准量数(效标)之间的相关来衡量。相关系数的值越大,表示相关的程度越高,效度也就越高。相反,效度也就越低。
(二)信度
信度又叫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是稳定可靠的。如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对一个人或同一组被试进行多次测量,测量的分数若能保持基本一致,该测验就是稳定可靠的,即信度较高。相反,对同一个人多次测量的得分变化不定,有升有降,就说明其测量的信度较低。
信度的指标用相关系数来表示,又称信度系数。通常是利用同一组被试两次测验后所得到的数据来计算。若两次测验分数相关系数越大,表示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则信度也较高。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法,可得到不同的信度系数。在心理测量中,常用重测法、复份法、辟半法、同质法等方法来检验其信度,采用这些方法所得到的每一种信度都在不同的方面说明了测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题目对所测量的属性的鉴别能力,也就是测题的效度。区分度是反映题目对受测者的心理特征的区分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筛选题目的依据。当测验被用来鉴别受测者的某种心理特征时,区分度就是测验的效度指标。区分度高的题目,对受测者的水平有较好的鉴别能力。在这些题目上得高分的受测者实际水平比较高,而得低分的受测者实际水平也就比较低;区分度低的题目,对于受测者的水平就不能很好的鉴别,无论是水平高的受测者还是水平低的受测者所得分数差不多。
区分度的计算方法多采用相关法,即从受测者对题目的反应得分与效度标准或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目的区分度值,相关系数值越高,区分度越好。
区分度与测验中的各个项目的难易程度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当题目的难度值P在0.5左右时,区分度最高。太难与太易的题目的区分度都不高。鉴别题目难度的高低,主要是看题目的通过率,通过率高说明题目过易,通过率低说明题目过难。因此,题目的难度应适当。
区分度与难度也是衡量一个测验优劣的重要条件,它将直接影响到测量的效度与信度。
(四)常模
所谓常模是指测量所适用的对象总体的平均水平和分数分布状态,是解释和评价测量结果的参照指标。
常模是根据测量所适用的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制定的,它的可信程度取决于样本(即测量对象)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要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首先必须遵守按测量量表将要适用的年龄和地区范围来随机取样的原则,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其次,取样样本的数量应比较大,范围比较广,这样所获得的常模才可靠。
常模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若是在全国取样,所得常模是全国的;若在地区取样,所得常模是地区的,就不能在其他地区随意使用;有的样本来自农村,有的则来自城市,有的仅仅只适用于某一民族,所以在选择心理测量量表时,要注意测量量表的常模样本的适用范围。由于样本的平均水平会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常模也将随之变化。因此,常模要及时修订。
(五)测量的标准化
在选出一套比较好的题目后,需要对测量量表进行标准化。所谓标准化,就是控制与测量目的无关因素对测量分数的影响,从而使所有的受测者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获取分数。标准化过程包括测量的方法、内容、指导语、答案、评分标准、时限以及分数解释等环节都应该统一、一致,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三、心理测量的种类
心理测量的种类很多,随采用的标准不同而有所不同。按测验的功能可分为智力测验、学绩测验、人格测验和性向测验;按测验的对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的材料可分为文字性测验和操作性测验;按测验的目的可分成预示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描述性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