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工作和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社会组织中或者归属于某一群体,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研究群体对人心理面貌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影响,对于掌握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改善卫生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群体概念
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单位。具体地说,群体是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遵守其成员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一般来讲,群体应具备以下特征:
(1)群体成员应有共同的目标,且彼此合作,有明显的归属感。
(2)群体本身相对独立,形成自己的行为规范,且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
(3)群体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心理上,成员之间彼此都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4)任何群体都具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信息传输方式和途径,且群体成员间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
(5)群体要有明确的组织机构,每个成员都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负有一定的责任。
二、群体类型
群体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一)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的角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假设群体又称为实验群体或统计群体。假设群体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民族、年龄、性别、职业角色等)来划分。例如:我们在进行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中选择研究对象时,往往根据其暴露与否分成两组,即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这些暴露人群或非暴露人群的人可能没有聚集在一起,没有直接交往,甚至互不认识,但是由于他们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而被划分为一个群体。由此可见,假设群体虽然客观上并不存在,但却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有用手段。
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如企事业单位中的科室、部门、研究中心等都是实际群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按一定的法律程序建立的,有固定的编制,成员有明确的职责权限,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的群体。如企事业单位中的科室(部门),学校中的教研室(组)等均是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成员的某些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喜恶为基础。这种群体的成员也有一定的相互关系结构或规范,不过未有明文规定。群体的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领袖”,他们的行为由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如学校中的“同乡会”等。非正式群体有着特殊的作用,它可以作为正式群体的有效补充。
(三)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
按群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分类,可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参照群体也叫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这类群体的行为标准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模仿的榜样。个体会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规范进行对照和反省,如果认为不符合其标准,就会自觉地去修正自己的行为。用美国心理学家米德的话来说,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会成为个人的“内在中心”。但应当指出,个人所能参加的群体并不一定是个人心目中的参照群体。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参加某个群体,而把另一个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
一般群体是指除参照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
(四)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按照群体范围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我们这里所说的大与小是相对的。
大型群体是指人数较多,范围较大,成员之间只是以间接的方式(如通过群体目标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由于大型群体成员较多,彼此之间的接触和联系都是间接的,相对来说社会因素比心理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研究大型群体,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大型群体可分为阶层群体、民族群体、区域群体等。
小型群体是指群体成员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在小型群体中,由于人们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心理因素的作用相对来说要大于在大型群体中的作用。国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集中于小型群体问题。一般认为,小型群体的人数一般以7人为最佳。如企事业单位的科室(部门)等都可以视为小型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