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认识高度统一。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经济长期以来是外向依赖型的,经济增长中出口贡献了一个相当大的比率。现在,金融危机来了,老外的荷包都捂紧了,不再大手大脚地超前消费,我们就只能依靠扩大内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长期外向依赖,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有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即便没有外力作用,我们也应该注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问题是,症结我们早已清楚,拉动内需多年来也一直是我们一再强调的,但一次次的政策措施却都走偏了,内需长期不振。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我们的投资大都投到了各种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项目上,对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大。再加上社会保障较弱,房价高企,教育费用持续增长,老百姓还是不敢放手消费。因此,历次扩大内需的举措,最终都是投资拉动而非消费拉动。
中央确定以扩大内需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关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内需要有思路创新,再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否则就有可能是南辕北辙。启动内需、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是着力于最终消费即居民消费,为此,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一是重投资、更重消费。目前,由于形势紧迫,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政府主导的投资短期内可以取得明显效果。但从长期来说,则必须更主要地靠居民消费来扩大内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靠企业、更靠居民。如果继续依靠企业来拉动内需,我国将仍是一个生产型社会,而非消费型社会。如果我国还只是一个“世界工厂”,那经济必然仍旧是外向依赖,存在一定的风险。三是升级制造业、着力服务业。目前,无论从就业、扩大内需还是结构调整来说,都应该给服务业以更多的关注和激励。而对制造业来说,则要加大产业升级的力度,逐步淘汰或区域转移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部门。总之,新的扩大内需举措,必须实实在在地给百姓实惠,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改善消费预期,这样才能切实、持久地扩大内需。
因此,中央的10项措施和4万亿投资政策出台以后,各方面最看重的是投资的方向。如果仍旧像以往那样投入大型工程和工业项目,则难以拉动最终消费,对扩大内需也只是短期作用。好在新的积极财政政策把民生工程放在了第一位,国务院落实中央政策的具体工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加大力度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比重;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或可期待。
三 快拳制胜
由于金融风暴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下滑的速度正在加剧。显然,在这种情势下,再实行2007年三季度以前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2007年四季度开始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必须快拳出击,才能克敌制胜。因此,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央调整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即:
财政政策:稳健→积极
货币政策:从紧→适度宽松
1.适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背景下,我国放弃了旧的计划模式,更多地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近两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
我国上一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1998年,旨在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和国内遭遇特大洪水冲击等。2005年,鉴于国内社会投资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充沛,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实施7年后正式退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此后,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一直以稳健为主。
2006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持续加剧,央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加息0.5个百分点。
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并且主要在食品涨价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三季度,货币政策由“稳健”调整为“适度从紧”,四季度又调整为“从紧”,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指导。
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效地控制了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过快,GDP增速开始回落,CPI的涨幅也在2008年2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行。此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危险已经缓减。这说明,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起到了积极的调控作用。
然而,就在GDP和CPI增幅双双放缓的情况下,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趋势,通货紧缩的压力开始显现。为此,2008年11月5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联系我国上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来看,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大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当前外需减弱,一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投资下滑,内需不振,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我国经济存在增速大幅下滑的风险。此时重新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是应时之需、必要之策。
2.积极财政政策九字特点
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即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即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免税收等手段,影响整个经济运行。就历史经验来看,1998~2004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每年对GDP的贡献率大约在1.5~2个百分点左右,效果显著。此次再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应当能够取得积极有力的效果。而且在财政、货币两方面来说,着力点应该在财政政策上。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而我国现在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力大大增强,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和扩大投资不会给财政带来过大压力。这些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下降,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因此,适当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仍在安全可控范围之内,不会导致财政赤字风险。
我国这次的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的有所不同,其特点,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概括为九个字:思路新、工具多、导向明。
“思路新”,是指较好地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应对危机、化解危机,在立足于这一点的同时,又着眼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
“工具多”,是指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等若干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
“导向明”包括六个方面:一是重民生。民生工程排在第一位,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好处。二是保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发出了保增长的强烈信号。三是促消费。四是活市场。五是统内外。扩大内需是目前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同时也兼顾促进出口,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六是利长远。也就是实行有利于长远的发展战略。这次推进改革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等方面体现出来。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2009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必然会使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又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资和政府支出。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7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3%以内,虽然当年赤字增加较多,但由于前几年连续减少赤字,发债空间较大,累计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左右,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可以承受的,总体上也是安全的。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初步测算,今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落实已出台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和证券交易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3.央行五大举措宽松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措施的总和,主要手段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长期以来,我国大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使是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时,与积极财政政策配套的也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运行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适度从紧”,并在2008年初又进一步调整为“从紧”。
2008年上半年的财政、货币政策起到了应有的效果,经济过热的现象有所遏制,物价增长也回落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通货膨胀的压力基本解除。此时,我国遇上了金融风暴的侵袭,经济出现下滑的迹象,因此国务院推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其实,2008年年中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已进行了一些灵活调整,9月份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其意正在适度放松信贷供给。
为贯彻国务院提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快、重、准、实”的要求,采取五大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这些措施包括:
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二是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力度,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
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
五是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现金预测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现金供应的前瞻性;畅通国库资金支付清算渠道,提高国库资金收支效率;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资金范围,实现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所需资金由国库直达最终收款人;积极推动国库直接办理各项社保资金收支业务,提高社保基金收缴和社会化发放效率,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