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62200000036

第36章 日语译作 (1)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作者与作品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是河上肇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早期著作,写于1921年3月至1922年10月,是1922年底“集成的一本论集”。它曾断续发表于河上肇在京都帝大任教时创办的个人杂志《社会问题研究》上。该杂志是当时日本社会主义理论杂志中最享有权威的刊物。“河上肇那平明而剀切的笔调曾风靡过日本的读书界。他击败了他的论敌福田德三博士的不正确理论,要算是日本的初期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高峰。”

河上肇(1879-1946)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及经济学家。他在青年时期以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为主,后在40岁时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著作有《经济学的根本概念》(1905)、《贫乏物语》(1916)、《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2)、《经济学大纲》(1928)和《资本论入门》(1932)等。

河上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或最早通过河上肇的著作接受马克思主义,或读河上肇的著作受到影响,其中有些是后来对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产生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李大钊、周恩来、郭沫若、彭湃、毛泽东等。”《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共分《关于资本主义的若干考察》《社会组织与个人生活》和《关于社会革命的若干考察》等上、中、下三篇,是作者“始终立足在唯物史观上”“考察社会的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变革”,“是唯物史观的实际应用”。郭沫若:《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原序第1页,由河上肇作于1922年初冬。因作者“初原没有收集成书的预算,各各是独立的论文,所以有些取的是论辩的(polemic)形式,有些又取的是讲义的体裁”。“彼此之间每有论旨重复处”,但“一旦成书后”“终觉没有办法,只好在大体上保存着原形了”。同上。

书中摆出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经典论述,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它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的历史趋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方面,的确在入门上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帮助的。”

由于该书重于跟福田德三福田德三(1874-1930),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教授,是当时日本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权威之一。进行学究式论争,加上河上肇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不深刻,“对马克思主义的骨干——辩证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接触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怎么来改造世界,更差不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样来谈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使马克思主义害上软骨症了”。所以,郭沫若“在译述的当时已经就不能全面满意了”。

在本书的原序中,河上肇本人也谈道:

关于社会主义的组织之实现上所必需的生产力发展程度的研究是省略了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革命或实现社会革命的政治革命,都是以旧组织的资本主义下社会生产力再无发展的余地为前提。因此,在资本主义下生产力发展的限度如何,这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自然不能不成为问题之一。据我看来,这个问题有作为世界的(即不使限定于一国)考察之必要。马克思主义运动逐渐地带上了国际色彩,恐怕也就是这个缘故。这足见河上肇当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肤浅,亦可看出“他不赞成早期革命之企图”。

郭沫若在1924年7月22日致何公敢的信中曾提道:河上肇《时机尚早的社会革命的企图》一文论证太薄弱,而他的结论又来得太仓促。文中所举的唯一的证据:英国殖民地奴隶解放之失败。证明时机尚早的社会革命招致生产力之衰退;而在同一的证据里面亦可证明时机虽早的社会革命招致生产力之进增——即是该殖民地在施行奴隶制度时,自主经济亦尚未发展到尽头,欧人以暴力使自足经济变为奴隶制度,这也是“时机尚早的社会革命”,然而明明是使物质的生产进增了。这可见社会革命之成败并不专在乎时机之早迟而在乎企图的方策之完备与否呢。社会革命本不是一跃便可企及的,世界上的社会主义者也恐怕没有这样的莽猴想一跃而实现共产制度。

此外,作者只强调社会变革在经济一方面的物质条件,而把政治一方面的问题付诸等闲了。尤其是在下篇《关于社会革命的若干考察》的第四章中,引用着贾买依加岛的努力解放的事实以证明早期社会革命之终必归于失败,我觉得是只看见事实的一面。美洲在被白人经营之前,社会状态是还没有达到奴隶制的阶段的。白人侵入了,一时曾施行人为的奴隶制以经营资本制的生产,后由人道主义的立场把奴隶解放了,而那把被解放了的奴隶又回到了原始的自然经济状态。因此有一部分的学者便把这个事实作为社会革命之不能早期施行的实证。这从奴隶一方面着眼诚然是无可否认,但如从白人一方面来观察,美洲岂不是由原始的自然经济一跃而成为了资本制的社会吗?故而社会的进展如加以人为的促进,在我看来,的确是有飞跃的可能。隋唐时代的日本输入了中国文化时,由氏族社会一跃而入于封建社会,不也是有史实可据的另一个明确的证据吗?那人为的促进便是政治问题,如抛弃了这一方面的问题,那就等于人类的实际是毫无用处的。这便是我对该书的不能满足的地方。后来原作者河上肇博士曾经写过信给我,说他自己也不能满意,在初版刊布后便嘱出版处停止了印行。原作者的学者的良心是足以令人钦仰的。

翻译背景

1.历史背景

1)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国内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图书热潮

“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广大群众积极寻找救中国救人民的真理,反对封建思想,介绍新思想的刊物、书籍、报纸在这时大量发展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比较广泛的传布”学习杂志初级版资料室编:《中国共产党简史》,学习杂志社1951年版,第2页。。“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被翻译出版。当时谈论马克思主义谈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社会的潮流”,“成为一种时髦”。“有关社会主义、唯物论、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出版物,销售量很……顾客争相抢购”。

2)马克思主义在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取得胜利,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者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交锋的同时,还反对同工人运动有联系的错误思想——修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一种小资产阶级思潮。正如刘少奇所说:“在起初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是站在优势的。……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方面克服无政府主义并与中国的工人运动、人民的反帝运动结合后……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占着了主要的地位” 。“经过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许多原来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青年纷纷转向研究、信仰马克思主义”。

3)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治觉悟性和革命积极性迅速高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部分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毛泽东等一大批先进分子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建立的。1920年秋至1921年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先后建立起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主要活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二七事变(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治觉悟性和革命积极性迅速高涨”。1924年1月,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2.自身原因

1)有了一个维系着生命的梦想

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那是一个生气蓬勃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反抗和破坏、革新和创造的时代;是一个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时代,于是人们的觉醒和自觉构成《女神》的基本内容。同时,《女神》时代精神的另一表征是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使他由泛神论走向阶级论,从而走向马克思主义”。

经过十月革命的启发和五四运动的实际教训,郭沫若的政治思想日趋深沉,同时也更趋激进。这突出表现在1922年夏他在筹备出版《创造季刊》时曾与国家主义的“孤军派”有过一段辩论,这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政治问题的关心。当时国家主义的政治主张是“护法”、“裁军”,认为加强了法制观念和国家观念,就可以维系中国之大局。郭沫若则认为这些主张“有的迂阔”,“中国的现状无论如何非打破不可,要打破现状就要采取积极的流血手段”。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又向前进了一步,在思想上和国家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不过,这时的郭沫若因为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怎样“采取积极的流血手段”不免有些茫然。就像郭沫若自己所说,尽管在《棠棣之花》等作品中歌颂过流血,那也只不过是一种诛除恶人的思想,并且还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但是,“不甘受教的人太多……批评终怕没有发达的希望”1923年12月13日致梁实秋的信,中国急遽变化的社会现实纠正了郭沫若过去思想认识上的偏颇,使他深感泛神论和个性主义无法撼动旧社会的根基。

1923年4月,郭沫若从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后回国。继《创造季刊》之后,又与郁达夫、成仿吾等合办《创造周报》和《创造日》,经常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作品。这是前期创造社活动的极盛时期,当时中国工农运动出现新的高潮,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日益扩大,郭沫若的思想情绪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同类推荐
  • 乱世文宗洪迈

    乱世文宗洪迈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洪迈传论。其前七章是以洪迈的生平为纲,阐述洪迈生命的各个重要时期最为重大的事迹,涉及时代、文学审美观、治世观念、历史观,可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清晰的洪迈评传;其后二章《容斋随笔》、《夷坚志》则是对洪迈在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了。如果有人想对洪迈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读一读此书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 艾森豪威尔传

    艾森豪威尔传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国第34任总统,陆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人物。他生命的前52年充满波折、苦闷和压力,但却从未丧失雄心壮志和对成功的渴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过半百的艾森豪威尔1943年担任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官。1944年6月6日,他成功指挥了扭转战局的诺曼底登陆,创造了一个军人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1953年至1961年,他担任美国总统,并被后人认为是20世纪政绩最辉煌的美国总统之一。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戴高乐巴顿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戴高乐巴顿

    《戴高乐巴顿》对戴高乐、巴顿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是女性修心的随笔集,一本揭穿人生的启示录。这是26个女神的故事,她们真的得到过一切。张幼仪林徽因唐瑛江冬秀宋美龄孟小冬胡蝶潘素孙多慈……她们在民国军政界、商学界最出色男子的呵护下,做了一辈子美人、才女、传奇。愿她们的命运,成为你的良药。愿这本书成为女孩最靠谱的人间指南。《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是一些最让人羡慕的女人,她们有最精彩的人生,而且征服了各个领域中最出色的男人。这里不光写风光的一面,更写她们风光背后的心酸与沧桑。这些女性的起点不同、身份各异,人生的结局却往往出人意料。
热门推荐
  • 我的NBA不是梦

    我的NBA不是梦

    一百年来的最强新秀,无声无息的退役,只打了一年!三年后,这位最强新秀霸气回归,势必打出新的王朝!我的NBA不是梦!
  • 这个世界很有毒

    这个世界很有毒

    本文是作者脑子抽疯,无聊,心情愉悦,难受或想发泄时写的随笔,生活中总会遇到点什么,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只为图一乐呵,接下来请君听我细细道来……
  • 走在掉节操的大道上

    走在掉节操的大道上

    从前有只恶龙,它一天要吃一只处女,来了一个勇者,勇者认为只能智取,后来,恶龙饿死了胡凡:勇者大人,给条活路啊!以上简介和文章无关。本文是标准穿越,可能涉及各个动漫或者电影作品以及别的什么。文风相当大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摩合罗传2

    摩合罗传2

    由摩合罗引发的三段惊世之恋,天上人间的分分合合,八部众的内忧外患.前世今生,命运轮回,终究逃不过为天下的悲剧。
  • 至尊神豪游戏

    至尊神豪游戏

    第一,我对钱没有兴趣。第二,我对女人也没有兴趣。
  • 我后台是个8000多年的老妖怪

    我后台是个8000多年的老妖怪

    仙根破碎的陈棱,机缘巧合下得到含有8000年前镇压万族的太武仙帝残魂的戒指,陈棱能否成为最强仙尊,镇压万族
  • 嗜血公主在校园

    嗜血公主在校园

    本来一场欢快的生日庆生,谁料,欢快的庆生却遭遇了不辛———绑架。醒来时,周围陌生的一切让这个年仅四岁的小女孩感到无助,害怕。在紧要关头,那个男人的出现让她陷入了恐怖的深渊,无数次的生死边缘让她成为这恐怖深渊的统治者。十二年后,男人奇怪的命令让她踏入了学院。一场场阴谋的产生,一场场阴谋的揭发,一次次的误会,一次次的冷血,一次次的爆发,她是否找到了那个男人想要的?而这又是一场什么样的游戏......
  • 红尘皆缘之爱情奇遇

    红尘皆缘之爱情奇遇

    那时的青春,那时的爱。正似如陌上青衫初相逢,人面桃花相映红般的充满想象和奇遇。那时的青春,便是追梦的的世界。整个人就像阳光一般透明,放胆去爱,毫不保留地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时的青春,是如此纯净,犹如蓝天白云;那时的青春,是如此绚烂,犹如鲜花一般慢慢绽放自己的真实容颜;那时的青春,是如此明白和张扬,满满的书写的全是爱。
  • 水房子

    水房子

    其实,作为演练,我在大学就已开始(如果中学地区作文比赛获奖不算的话),那时候,母校有个《三原色》诗刊,一些圆园世纪愿园年代上学的青年人主办,记得有西北师大张子选,张中定等,我记不大清楚,我是诗社的成员之一,都是以文学青年的面目出现的,在师大算是很活跃。后来,毕业了,我偶尔看见书店里有卖《师大校友诗选》的,里面的名字,也有认得几个的,但与我的生活已经很远了。圆园世纪愿园年代后期到圆园世纪怨园年代末,兰州的诗人有一批坚持写作的,像著名的九叶派诗人唐祈先生,他的得意门生我们学校的韩霞(葛根图娅,蒙古族),还有商院的,党校的,兰州师专的等。后来,经济气候变了,人们不再热衷于写诗,走的走了,散的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