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介绍了一部分《红楼梦》的诗。我认为书中所
有的诗都与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关系有某种关联,并且大部分的诗歌都是
十二钗或十二钗加上贾宝玉的判词,其中或多或少都隐藏着他们的命运结
局。要想最大限度地推测出后三十回佚文的情节,必须把它们隐藏的线索
全部挖掘出来。
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第二十三回宝玉所写的四首“即事诗”: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庚辰本此回诗末有一条眉批:“四诗作尽安福尊荣之贵介公子也。壬午孟夏。”批书者认为这几首诗描写的是富贵之家的公子哥,其实不然,她显然误解了作者的意图。按照我们从十二钗入手解读《红楼梦》的方法,很容易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四首呢?写三首或五首不可以吗?
因为十二是四的倍数,所以这四首诗可能又是十二钗的判词。后来,通过分析,果然其中的每首诗都隐喻着三位金钗,四首恰好是十二人,又是十二钗的判词。
第一首《春夜即事》是寓湘云、黛玉和秦可卿。第一、二句的首字是
“霞”和“枕”,正合了湘云“枕霞旧友”的别号。首句“霞绡云幄任铺陈”,还点出了她名字中的“云”字,“任铺陈”是寓她豪爽不羁的性格。“隔巷蟆更听未真”隐隐露出了她日后的落魄。中间“眼前春色梦中人”是隐第五回宝玉在梦中与秦可卿相会的情节。“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两句描述黛玉还泪和葬花的情节。末句“拥衾不耐笑言频”是隐喻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情节。其中的“笑言频”,不仅描述了欢声笑语的场面,“频”字还暗合了黛玉“颦儿”的美称。这一点与第五十一回咏妙玉的怀古诗《钟山怀古》中一句“莫怨他人嘲笑频”(“嘲笑频”暗合第四十一回妙玉嘲笑黛玉),是如出一辙。
第二首《夏夜即事》寓元春、李纨和探春。“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之中的“幽梦”(寓痴梦仙姑)、“宫镜”(寓皇宫)、“御香”(寓皇宫)、“琥珀”(寓元春属相“虎”),都是针对元春的暗喻。如果仅仅是对宝玉怡红院的描写,作者绝不会接连地采用“宫”和“御”等字。另外,根据第六十三回宝玉称芳官为“玻璃”,“玻璃槛纳柳风凉”中的“玻璃”,显然是暗喻外邦。“水亭处处齐纨动”中的“纨”字点出了李纨的名字,而整句话又隐有水边送别的场面。很明显,“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一句,同时隐喻了李纨和探春两位人物。
第三首《秋夜即事》是说迎春、妙玉和惜春。“绛芸轩里绝喧哗”中的“绝喧哗”是在暗喻对俗世的厌倦和远离。“苔锁石纹容睡鹤”中“苔锁石纹”是说美丽的石雕纹被苍苔覆盖,暗喻了荣华富贵的衰落。“容睡鹤”的意义则指向了关于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判词,是说她的出家。“抱衾婢至舒金凤”一句,是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的伏笔,正是迎春的写照。作者通过“舒金凤”和“累金凤”的对比,暗示了迎春的软弱个性。“倚槛人归落翠花”中的“槛”和“翠”是隐喻妙玉的“槛外人”和“栊翠庵”。
第四首《冬夜即事》是说宝钗、凤姐和巧姐。“梨花满地不闻莺”中的“莺”字,正合了宝钗的丫头莺儿。“花满地”是花的落败,而“不闻莺”也表明了莺儿的出嫁或夭亡。总之,从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后三十回佚文中,宝钗和莺儿主仆的下场是十分凄惨的。庚辰本第二十三回有双行夹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显然“扫将新雪及时烹”中的“扫将新雪”,就是后三十回中凤姐沦为扫雪杂役的结局暗示。而“女儿翠袖诗怀冷”则是与此呼应的一句,“女儿”寓巧姐与凤姐的母女关系,“诗怀冷”暗示了巧姐的薄命。
第十八回的省亲诗具有与此相同的影射关系,同样是四首,每首诗都
隐喻着三位金钗,也是十二钗的判词。
宝玉五言律诗
有凤来仪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第一首《有凤来仪》是寓惜春、巧姐和秦可卿。“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我认为是同时寓了两个人物。因为“秀”字明显是第五回,“幽微灵秀地”中对应惜春的结语——秀。而“初成实”则正合了第三回中关于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描写。“堪宜待凤凰”一句是关于幼小年龄的延伸,但显然另有隐喻。因为“凤”字寓凤姐,而“待凤凰”就是寓巧姐。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一句寓秦可卿,“摇”字暗射了她的自缢,“好梦昼初长”隐喻她的短命和第五回与贾宝玉的梦中相会。
第二首《蘅芷清芬》寓元春、宝钗和妙玉。“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中,“蘅芜”是宝钗的别号,“萝薜”暗含了宝钗的姓。“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以及末句“谢家幽梦长”显然是寓元春。“软衬三春”正合了贾府四艳的四春,“柔拖一缕香”正合了她“荡悠悠,把芳魂消耗”的判词,“幽”字合第五回,“幽微灵秀地”中对应元春的结语——幽。“梦长”则既是对她的天界身份——痴梦仙姑的暗示,也是对她判词中“梦里相寻告”和“大梦
归”的呼应。“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中,“迷曲径”寓妙玉与众不同的气质,“翠”字暗合“栊翠庵”,与上文“秋夜即事”中“倚槛人归落翠花”的“翠”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首《怡红快绿》的意指最为明显,是寓探春、湘云和黛玉。“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中的“绿蜡”喻芭蕉、“红妆”喻海棠,而探春的别号是“蕉下客”,海棠是寓湘云(第六十三回)。从“夜未眠”开始,后面几句“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都是说黛玉。“夜未眠”是说她的多病与情思,在第二十八回有这样的文字:“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正是“夜未眠”的写照。“凭栏”和“对立东风里”,正合了第七十回黛玉“桃花行”中“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的诗句。第六十三回“莫怨东风当自嗟”也是喻黛玉。另外,“垂绛袖”的“绛”字正合黛玉绛珠仙草的天界身份,“应解怜”也刻画出了黛玉楚楚可怜的娇艳美女形象。
第四首《杏帘在望》寓李纨、凤姐和迎春,这一点也很明确。“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写稻香村,暗喻居住于此的李纨。“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中的“菱”字喻迎春居住的紫菱洲。此诗句与第七十九回宝玉
思念迎春时写的“蓼花菱叶不胜愁”和“燕泥点点污棋枰”两句的寓意相
同。最后“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诗句是寓凤姐。“何须耕织忙”,正是说凤姐判词中的“机关算尽太聪明”,“生前心已碎”,“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这与第三十八回末的“坡仙曾笑一生忙”诗句的用意相同(另文细述)。
这一回中还有六首众钗写的一匾一诗,表面上是写大观园,经过仔细
分析,却同样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判词。每首诗除了明寓写诗的金钗,还暗喻了另外一位金钗。
旷性怡情匾额·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景,游来宁不畅神思?
“园成景备特精奇”与“有凤来仪”中的“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相
同,说明了巧姐出生的高贵。仅一“羞”字,也点尽了迎春的性格。
万象争辉匾额·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有光辉。
“名园筑出势巍巍”当然是形容王熙凤显赫无比的家庭背景,以及最初
在贾府的至高地位。“学浅微”寓她未曾读书,“精妙一时言不出”喻凤姐和探春二人的才干,“果然万物有光辉”是说探春日后的尊贵地位。
文章造化匾额·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中的“山水”和“楼台”是暗寓惜
春的绘画才能,“云”字却是湘云名字的暗藏。第四十回湘云所说的诗句:
“双悬日月照乾坤”与“园修日月光辉里”遥相呼应,而“景夺文章造化功”则暗喻湘云的文学才能。
文采风流匾额·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舞落梅”中的梅花不仅寓李纨(第六十三回),还应了书中出现过多次的关于栊翠庵梅花的描写。“神仙何幸下瑶台”就是描摹妙玉的天界身份——警幻仙姑。
凝晖钟瑞匾额·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遍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莺出谷”和上文中的“冬夜即事”中“梨花满地不闻莺”一句中的“不闻莺”有相同作用,都是以宝钗的丫头莺儿来暗喻宝钗(影射)。“凤来
仪”和“遍省”(应该为归省之误),正是说元春。
世外仙园匾额·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仙境别红尘”同时寓黛玉和秦可卿来自于天界,“名园筑何处”亦是
关于她们身世的疑问。“香融”和“花媚玉堂人”则描写的是秦可卿的妩媚,我们能感觉到这些文字与描写黛玉的文字的不同。所“媚”的“玉堂人”显然是指贾珍而不是宝玉。
以上的分析再一次表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作的诗词,都含有非凡的意义。其中几乎全部的诗词都与十二钗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息息
相关。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中华语言
文化的博大精深。因而,研究它们所隐含的线索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把
我们从中获得的点滴线索全部汇集起来,形成精准的思维,才能使我们最
终看清作者所设计和营造的这部恢宏的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