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在读过我的文章之后,也曾对诗词隐喻十二钗及宝玉的结论
提出疑义。认为我仅从一两个字就判断曹雪芹所写的诗是隐喻《红楼梦》的主人公,令他们无法接受。首先我要对朋友们的诚恳表示尊重,然后想
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我已经对许多《红楼梦》中的诗词进行了解读,越来越发现,曹雪芹写的所有诗词都与书中人物的命运,有“大托比、大讽喻、大关联”(从脂批)。这一方面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全书整体脉络的精确掌控,这绝对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作者惯用的创作手法。对此,我想再举一重要证据:
甲戌本第一回贾雨村的中秋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前面有一条双行夹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
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这里,批书者显然发现这首诗大有文章,但从“有传诗之意”来看,脂砚斋也不知作者的真正用意。确实如此,这首诗是暗喻林黛玉的。“未卜三生愿”暗合黛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的天界身份;“频添一段愁”的“频”字,暗合黛玉“颦儿”的美称。“时敛额”和“几回头”正合黛玉“似蹙非蹙罥烟眉”和“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肖像描写。“自顾风前影”正合了第二十六回末“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的情景。“谁堪月下俦”中,“俦”字意为“伴侣”,暗合了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一节。另据寓黛玉之死的《牡丹亭》第二十回“闹殇”中杜丽娘死亡的描写,也是中秋时节,有诗“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恰巧与“月下”和“蟾光”相吻合。“玉人”就是指黛玉,因有“先上玉人楼”一句,结合第七十回黛玉《唐多令》中“香残燕子楼”一句,我判断黛玉之死不是某些人所杜撰的“沉湖”,甚至不在潇湘馆,而是在“楼”上,这才是曹雪芹所设计好的、诗意的、“魂归离恨”的地点。当然,死亡的根本原因还是慢性中毒和她的“多愁多病身”。
由此可见,批书者毕竟是批书者,由于她的特殊身份以及与作者的特殊关系,她曾经读过后三十回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从批语中得到许多关于后三十回佚文的线索。但作者的许多隐喻,她却无从知晓,批书者的某些理解本身就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的,难以避免与作者思路的偏差。
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一回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看看批书者的理解是否正确: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侧批:宁、荣未有之先。】
“笏满床”比喻官宦,贾家社会地位的最高潮出现在元妃“才选凤藻
宫”,显然不仅仅是在“宁、荣未有之先”,在书中第二十九回就有“第二本是《满床笏》”的文字,第七十一回又有“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的描写,显然“笏满床”是泛指宁荣二府的荣华富贵,并不只说从前。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
这句不仅是说宁荣二府之败,以作者的文字功夫,“衰草枯杨”一定另有所寓。
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甲戌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这两句批语更显局促,大观园的地方很多,为何作者单强调“潇湘馆”和“紫芸轩”?不过,这条批语告诉我们后三十回有关于“潇湘馆、紫芸轩”结蛛网的情节,还有雨村等一干人“新荣暴发”的文字。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批语提示了后三十回中,宝钗的未老先衰和湘云的“白首双星”。但作者的本意是说这个吗?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第一句批语提示了黛玉与晴雯的死亡方式的相似性,即都是因病,悲
愤而死。但后面两句批语显然误解了作者的意图。“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这句话明摆着是说一个人。
金满箱,银满箱,【甲戌侧批:熙凤一干人。】
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
批书者显然忘了,当乞丐的不只是这二人。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甲戌眉批: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了。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
这句是说谁?恐怕批书者自己也搞不清。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
即便柳湘莲日后作了“强梁”,但“训有方”和柳湘莲有何联系呢?书中第四十七回写到“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读书不成,父母早丧”难道会是“训有方”吗?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甲戌眉批: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
不知批书者是在说谁!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
看来贾雨村的下场也不怎么样。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
从批语上来看,贾兰、贾菌最后中举,但“昨怜破袄寒”有点言过了吧?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甲戌侧批:总收。】【甲戌眉批: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这一句的理解更加离谱,这明显是说远走他乡之人。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侧批: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甲戌眉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蒙双行夹批: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
批者不解作者的用意,这一句是说男子。
从以上分析来看,尽管批者看过后三十回的文稿,与作者的关系也非
同一般。但她曲解了这些文字的一部分寓意,可见批书者的理解只能是她
自己的想法,并非完全是作者的真正意图。下面谈一谈我对甄士隐的“好
了歌解注”的理解。
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解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
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
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
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
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去掉脂批,这一段文字的规律就显现出来:正是有完整意义的
十三句话。为什么不多不少又是十三句呢?难道所有的十二和十三现象都是巧合吗?作者为什么不采取其他的语句组合呢?唯一的答案是:依据
我们从十二钗入手解读《红楼梦》的方法,这又是一个十二加一的组合,也就是说,这段文字暗喻了十二钗和贾宝玉的命运。
由此我们就会联想到第五回“收尾·飞鸟各投林”的文字:“为官的,
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已经在文章《关于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分析出这段曲文是十二钗的判词。既然“好了歌解注”同样包含十二钗的判词,那么二者之间一定会有某种联系,我们可以把两段文字结合到一起进行分析。
“好了歌解注”中,具有明显影射关系的有这样几句:
1.“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我们知道,秦可卿的判词中有高楼大厦,有“画梁春尽落香尘”,这明显与“蛛丝儿结满雕梁”相呼应。在正册中还有“美人悬梁自缢”的图画,表明她的死与“雕梁”有关。所以我认为这句是暗喻秦可卿,正是由于“欲知命短问前生”,才造成“蛛丝儿结满雕梁”的结果。
2.“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我们知道《红楼梦》中作者写的都是娇艳如花的女性,十二钗中,唯有李纨被写成“槁木死灰”的嫠妇,用这句来暗喻她那是再贴切不过的。这就是“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的另外一种说法。
3.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这句很明显是在说宝钗,因为这句的侧重点是在后半句。而且,整句
话明明是说一人:黛玉死后宝钗和宝玉为她送葬,后来宝钗与宝玉成婚,而且成为“欠命的,命已还”的还命人。
4.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根据红学前辈张爱玲对“旧时真本”的总结,有一个相同的结论:史湘云的结局也是流落街头,沦为乞丐,我想这句应当是寓她。我在文章“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已经分析出“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富贵的,金银散尽”一句是说史湘云,正好与“金满箱,银满箱”吻合,也正是第四回“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伏笔。
5.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从上分析,“训有方”和柳湘莲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句话显然是形
容在贾府的熏陶下最后“才选凤藻宫”,成为维系贾府命运的“强梁”的贾元春。
6.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这一句的含义更为明确,前半句是说第五十五回探春代替凤姐管理荣
府家务和第七十三回为迎春鸣不平的情节,尤其是第五十五回,是探春的
“正文”。后半句“反认他乡是故乡”当然是指她的远嫁。当然,也体现出
了“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关于探春的“分离聚合皆前定”。
7.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因为这句话大多数是用来形容男性的,语句中带有娶亲的意味,而且,“他”字常用来称呼男性。“作嫁衣裳”与准备嫁妆不同,也大都是男方的事情。因此,这一句是说贾宝玉,讽喻他与袭人、宝钗的分离。
这样,又剩下了六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将对应剩下的妙玉、黛玉、巧姐、凤姐、惜春、迎春。
我在文章“关于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已经分析出“收尾·飞鸟各投
林”中“为官的,家业凋零”一句是说妙玉,那么,“好了歌解注”中相对应的就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原因也相同,书中对妙玉的描写是“原本苏州人士,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人家”,而王夫人也说她是有些骄傲的“官宦”小姐,但事实恐怕还不止如此。这位被周汝昌先生称为“应居首位”的,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带发修行的“金玉质”美尼,身份的确非同一般。
妙玉的特殊身份首先体现在第五回,警幻(妙玉的天界身份)被宁荣二老
“托孤”,显示出了她的身份要高于宁荣二府。第十三回的脂批中,有“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一句,仅仅一个“赦”字就已经表明了脂砚斋(妙玉的生活原型)的高贵身份。还有就是第四十一回她给贾母、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沏茶所用的器具,用她的话说就是:“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这些器具都是宫中之物。她的生活原型是确实存在的,妙玉饮茶所用器具的“写真性”描写,与秦可卿卧房物品的“超现实性”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认为妙玉才是具有皇室血统的、具有生活原型的高贵人物,她的原型就是与曹雪芹关系极为密切的、创作《红楼梦》的重要参与者——脂砚斋(又名畸笏叟)。剩下的五位人物中,由于林黛玉、凤姐、迎春最后都是夭亡结局,惜春是出家,那“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句就是在说巧姐,显然,旧时真本中所描写的巧姐嫁于板儿,后来却被他卖给了妓院的情节是曹雪芹最初构思出来的。同样道理,由于林黛玉、迎春、惜春与枷锁无关,所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就是说凤姐,
这说明凤姐在后三十回中曾为贾琏谋官,结果事败后连同其他罪名被捕入
狱。“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一句中,“衰草枯杨”显然有所隐喻,“枯杨”二字含双木,正好是“林”字,而“衰”字暗合黛玉的“多愁多病身”,“草”字暗合黛玉“绛珠仙草”的天界身份,所以毫无疑问这句是说黛玉。由于惜春出家,非短命之人,“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就是说迎春。
可见迎春不仅“命不长”,她的死亡地点也可因“归来丧”确定为贾府,而不是孙府。她是被残害、被抛弃后,回到贾府而死的。这样,“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就是只能是说惜春了。通过对语义的理解,其中的“怜”和“嫌”字是以惜春为主体的语句,“怜破袄寒”,是怜刘姥姥等穷人,“嫌紫蟒长”是嫌宁府一干人。这样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在第七十四回: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描写惜春的“廉介孤独僻性”了。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排列出“好了歌解注”中影射十二钗的顺序:
妙玉、黛玉、秦可卿、李纨、宝钗、湘云、迎春、元春、巧姐、凤姐、惜春、探春。我们就会发现前六句咏花,后六句咏鸟,脉络清晰、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