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255野战方舱医院提供的赖元平病历(此病历已经被军事博物馆作为地震文物永久收藏)。
病历记录时间:二○○八年五月二十日十九时
患者赖元平,男,四十四岁,四川什邡天池煤矿一号井矿工,地震后被困及全身多处外伤未治一百九十六小时急诊来院。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地震时被困矿洞中,全身多处砸伤,于今日下午一点左右被救,当时患者赤身裸体,左耳后有外伤口,感染并生蛆,被救援人员给予简单清创处理,后经陆地和空中共达五个多小时的路程急诊送来我院。途中无尿,无便,患者神志不清,躁动,共补入葡萄糖盐水400ml。既往史不详。查体:体温35.2度,脉搏116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70/40mmhg,血氧饱和度60%~70%。重度脱水貌,严重肌营养不良……
初步诊断:1.严重脱水低血容量休克;2.意识障碍,浅昏迷;3.低氧血症;4.全身多处外伤感染;5.头颅外伤;6.无尿……
赖元平被送进了方舱,担任他治疗小组的医生是255野战方舱医院ICU室的主任宋立新带领的四个医生及六个护士。
从病历记录上我们注意到,在查体中,宋主任注意到了赖元平耳部的外伤,但是因为之前经过清创处理,这个创面不大的伤口阴险地躲过了他的深究。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255从成立到今天,经历了三个时代,这个一九五三年为抗美援朝而成立的野战医院曾是唐山市第一流的医院,楼房、装备和医务人员都是优秀的,不幸的是,几乎全部的设施设备在三十年前的那场唐山大地震中受损,最老一辈的技术骨干、科主任级以上的医师全部遇难了,第二代技术骨干在对越自卫还击战后的百万大裁军中也流失了。经过了近十年的重新建设和悉心培养,255重新焕发了熠熠光辉,宋立新就是在255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方舱人。他于一九八九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师从全国也是全世界著名心脏外科蔡振杰教授,真正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军医。二○○四年当上ICU主任后,参加了军区历次重大行动的医疗保障,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护士长何红莲也是有丰富经验的老护士。宋立新在对赖元平仔细进行了查体后,马上下达了一连串的医嘱,何红莲带着护士们迅速忙开了。
按照病历的记录,在二十日晚上的六点三十五分,治疗就全部展开了:吸氧、加压补液用于补水、纠正电解质紊乱引起的酸中毒、药物升压、导尿留置、常规检查、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血压监测等重症监护……刘建军院长带着医务处刘主任等一直在方舱内查看病人。
重症监护室的空气十分凝重。
仅仅在几个小时前,就是赖元平躺着的这张病床的旁边,另外两名病人——警察赵刚和姜明全才被送到这里,他们在空降兵某部小木岭搜救队的帮助下,经过几昼夜的努力,带领数百群众成功转移后力竭倒地被送来的。看着灾区的干部和群众经历如此磨难,ICU室的全体医护人员都感到肩上像压着沉甸甸的担子。
十分钟后,再次查看了监护记录的宋立新主任向刘院长提出:根据患者现在的情况,最好能使用代血浆和输血,可是方舱医院现在没有这种储备。
刘院长略加思索后干脆地把手一挥:这事交给我了。
于是,赖元平生命接力中另一个重要的站点:沈阳军区野战血站登场了。
沈阳军区野战血站于五月十七日就到了四川,比方舱人要早,是全军此次参加抗震救灾中派出的唯一的二支血站。任务是:利用总后卫生部调配的两台野战恒温运血车及相关设备二十四小时值班,快速机动保障以德阳、绵阳周边等重灾区一百至两百公里区域内所属近百支野战医院及医疗队等救治机构的血液保障。
这支共三十人的队伍,以输血科、检验科及相关专业人员为主,到达灾区后分别组成都江堰血站(后因任务调整改为德阳血站)、绵阳血站两个分组,每组十五人。其中男八人,女七人。德阳血站站长由军区野战血站站长、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林杰担任,绵阳血站站长由军区野战血站副站长、总医院输血科主任王海林担任。
五月二十日林杰接到255的求救电话,已经是晚饭后,天都要黑了,从血站到255野战方舱医院所在地,还有数十公里的距离,这段路震前正在施工,震后更加难以通行。血浆不同一般的药品器械,对装载和运输的要求很高。
但是,还有什么比抢救生命更重要呢?
正在吃饭的两名同志放下碗就站了起来。数分钟后,车子就出发了。
就在他们行进在坎坎坷坷、暮色苍茫的路上时,余震仿佛凑热闹般来到了,车子在路上跳跃了几下,司机赶紧刹住了车。
他回头看时,看见为防止倾倒,装着救命冰筒的装置被战友们一直抱在怀里。
血是沈阳军区血站的同志们送到的,但是所用的血又是由南京军区提供,所以,南京军区野战血站保障队有四名同志一直跟随协助保障。
第二天,二十一日的上午,刘院长第二次求助的电话来了,他们再度上路。这一回还好,余震没有捣乱,两次一共紧急配送血二千二百八十毫升。
这跨越数个军区配送而来的不是普通的血,而是饱含深情的救命的琼浆啊!
额外说一句,这次野战血站的应急拉动,实现了四个第一:即全军第一个因突发事件实际展开的野战血站;全军第一次战备血液贮备库与野战血站成功实施对接;全军第一个应用“军队战备血液贮备库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野战血站;全军第一次流动野战血站与野战方舱医院成功实施对接。在我军卫勤保障实践中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里需要补充交代一下赖元平被直升机救走后,龙宝坪的官兵们的情况。
朱伟峰于二十日的晚上回到了营地,师长杨杰远远地冲出帐篷迎上来。
杨杰用已经沙哑了的声音一连串地问道:你小子回来了?你们副团长带的那几个人呢?他们现在怎么样?会不会有危险?
朱伟峰说:师长,我相信我能回来,刘副团长和弟兄们也能回来!
朱伟峰的预料是对的。
五月二十日傍晚,直升机带走了伤员,直升机起飞时巨大的气流将原来搭建的降落伞帐篷掀翻了,战士们还眼巴巴等着下一架直升机过来。但过了一会,老天爷电闪雷鸣,开始下起了暴雨,人员无处藏身。在判定直升机来不了的情况下,刘副团长带着大家冒雨将简易帐篷又重新搭建起来,继续宿营了一夜。这个夜晚的情况仍然十分恐怖,到处是塌方的声音,时不时有碗口大的石块落到身边,他们不敢入睡,基本上是坐了个通宵。
随队军医方庆留下来与没有走成的官兵们一起度过了一夜,他给我讲了一个细节:后半夜时暴风雨加剧,篝火颤抖了几下后终于熄了。天地间太黑了,黑暗加剧了恐怖的气氛。四下里的轰隆声格外可怕。这时候,一位士官,向他要了一个输液瓶和一卷纱布,用下午在附近找来的一点菜子油浸透纱布,紧紧地塞进瓶子,点燃纱布,做成了一盏油灯。
这个天才的举动让方庆很感动。
这一点如豆的亮光给了全体人员无尽的温暖和鼓舞。
第二天上午天气依然恶劣,看来直升机还是过来不了。刘卫荣副团长毅然决定,不再等待了,丢掉所有给养,每人只带一瓶水,必须轻装快速前进。
有一个细节他没有告诉自己的部属,他已经得到天气预报,近日会有大暴雨,暴雨极可能引发新的泥石流和山洪,何况,李家山堰塞湖这把悬在他们头上的刀随时会落下来。
刘卫荣领着战士们徒步行军,最终于二十一日下午两点多安全地回到部队驻地。
当然,等待了两天两夜的杨杰师长终于忍不住又一次再现了他的“儿女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