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秋秋却一直独自待在一个角落里哭着,30分钟过去了,她仍然沉浸在痛苦的分离焦虑中,老师为什么“不管”她呢?因为任何人一走近她,她就会边用手推边大嚷:“走开!”她拒绝别人的关心和照顾,老师对她也爱莫能助。当老师把这种情况告诉秋秋妈的时候,妈妈说:“这孩子就是这么倔,像她爸爸一样,没办法。”
可见,两个宝宝不同的“待遇”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而是不同的人际交往特点造成的,这使他们获得不同的帮助和心理体验。人际交往智能是宝宝心智健全的重要组成因素。
智能是宝宝认识事物的能力,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所以人际交往智能是宝宝最复杂的智能之一,它包括宝宝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的体察与判断,例如情绪、愿望、意图等等,并以此决定采取适宜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最终获得相应的心智成长。所以,妈妈要重视宝宝与人交往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帮助宝宝同时提升才气指数和人气指数,这样人际交往既是宝宝智慧的源泉,又是宝宝快乐的源泉。
交流是宝宝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并不是每个宝宝在长大后都具有良好的交往习惯。想培养一个与人友善的孩子,从他一出生就要开始。在宝宝出世后这短短的一年里,他将能够认识到很多的社交技能和礼节。小宝宝天生就对人类的说话声有反应,所以,我们要一开始就不停地对他们说话。你的谈话将能够培养出你的宝宝非常友善的性格。3个月的宝贝开始认生,6个月至24个月的宝宝认生现象更加突出,只有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相处才有安全感,分离则会产生焦虑情绪,24个月至36个月的宝宝接纳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意识与技能更加成熟。
但是人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宝宝也一样。而这些先天气质又可以影响到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容易型宝宝活泼外向,困难型和迟缓型宝贝安静内向,妈妈需要根据宝宝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并且天生的依恋类型也会影响宝宝与人交往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安全型宝宝比回避型和反抗型宝宝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刚出生的小宝宝都是友善的,就像一句古话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会继承父母的性格和特征。但同时,他们天生也带有与人交流的能力,这是一种本能,这样,在爸爸妈妈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回应。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父母还是新生的小宝宝都能影响对方,这为他们将来能够与人友善交往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只有父母才能够培养出小宝宝善于与人交往的气质。孩子们通过模仿成年人表现出的友善行为。他们会模仿我们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和各种各样的行为,所以,我们所有的行为动作都要表现得夸张和有戏剧性,以便吸引他们去模仿。
让妈妈头疼的行为
搞不懂他的臭脾气
假设你的宝宝一次脾气都不会发,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他发脾气,就把那当作日常生活中不愉快和完全不相关的插曲好了。不过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一位母亲的经验可以拿来分享。
一天,燕子20个月大的儿子要她拿下玩具箱上的盖子,她不加考虑便说:“现在不行,快洗澡了”,然后继续和朋友聊天。孩子用力拽她的胳膊又要求了一次,但仍旧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他于是走到玩具箱那里想自己把盖子打开,可打不开。宝宝感觉累了,又经历了这么大的挫折,于是就不禁爆发了。燕子等他发完脾气,安慰过他之后,感到自己很惭愧,觉得自己不应该忽视宝宝的要求。于是最终,她为儿子打开了玩具箱。
妈妈的行为其实很容易理解,但也是错误应对宝宝发脾气的一个极好例子。在孩子第一次要求帮忙时,她不加考虑地说了“不”。由于没有注意孩子,她没有看出来他努力想打开盖子是因为非常想玩。只有当孩子发脾气时,她才意识到他真的很想玩玩具,而她也的确没必要不让他玩。当然,她想用最终的妥协来讨好宝宝,但这时候才重新考虑就太晚了。虽然她一开始的答复过于草率,但还是该坚持最初说出口的“不”。由于她是在孩子发脾气后才改口说“行”的,这肯定会让她的孩子觉得是因为自己发脾气了,所以才获得了最想要的结果。如果在宝宝一开始寻求帮助时她肯花时间倾听并考虑一下,事情会对他们两人都更好,而不是在宝宝尖叫后再妥协。
事实上,做一个小宝宝并不容易,他的情绪会在焦虑与气愤的感受中大起大落。做一个两三岁孩子的妈妈也很不容易,你要努力待在情绪跷跷板的中央把握平衡。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等宝宝成为学前儿童时,很多情绪上的不稳定都会平静下来。
不同孩子脾气大作时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不过,你的宝宝多半每一次的行为都很相似,他可能在房间里到处乱窜,疯狂地尖叫。注意到宝宝失去控制后,任何刚巧在他面前挡路的能活动的东西都可能被撞飞。如果你不保护好他,他甚至说不定会撞到硬硬的墙和重重的家具。他也许还会倒在地上、翻来滚去、又踢又叫,就像在与妖怪打架。任何接近他的人都可能被踢到,所以,如果你想扶起他一定要小心。他可能会不断地尖叫,直到把嗓子喊哑、让自己恶心,甚至还会呕吐。有的宝宝还会尖叫到脸色发青,因为他一直那么长时间地呼气,所以暂时不能再吸气了。宝宝发脾气时屏住呼吸是最让爸妈们看着担心的。他也许会因那么长时间不呼吸而面色发灰,几乎昏过去。不过,这种情况一般不太可能会真的伤害到他,因为他的身体反射将发挥作用,会在出现任何危险之前,迫使空气返回到他的肺里。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小的宝宝也会发脾气,他们生气起来一点都不含糊,还非要把爸妈的情绪也搞糟。难道是父母做错了什么吗?还是宝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真的应该满足他们发脾气时的要求吗?如果他一直大哭大闹怎么办?
虽然发脾气是一些宝宝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也有些宝宝可能不常或很少发脾气。不过,无论你的宝宝多么有可能发脾气,你都能通过规划他的生活,而在很多情况下避免让他发脾气,在大部分时间里,把挫折感控制在他的容忍限度内。在不必牺牲你自己的情况下,任何时候都该想方设法避免宝宝发脾气,因为发脾气对你们俩都没有好处。当你必须强迫宝宝去做一些他不喜欢的事情,或不许他做喜欢的事时,也要尽量做得巧妙一些。在你能看出他因某事快要生气或烦躁时,设法让他更容易去接受。如果你要他穿上外套,他当然必须要穿上,但也许还用不着拉上拉链吧?用绝对的“能”或“不能”向孩子挑战,或是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只能大发脾气,没有任何好处。要给他们留一条有尊严的退路。
要知道,宝宝难以遏制的怒气也会使他自己害怕,一定要保证他不伤害到自己、别人、任何东西等。如果他发完脾气,发现自己做过撞头、抓你的脸、打碎花瓶等事情,就会把这些破坏看作是自己可怕力量的证明。而且当他无法控制自己时,你也没有能力控制他并保障他安全的证据。
也许在这个时候,保证宝宝安全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坐在地板上温柔地抱住他。等他安静下来时,他不但会发现自己挨着你,而且还会惊奇地看到所有东西都没有因为他大发脾气而有任何改变。他会慢慢放松,钻进你的臂弯里。他尖利的叫声会降低为呜咽,刚刚还歇斯底里地大声尖叫,自己都叫烦、吓傻的那个暴怒的小妖怪,现在又变成了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宝宝。现在就该安抚他了。
少数宝宝发脾气时不愿意让大人抱着。身体上的束缚不仅让他更加恼火,也会让整件事变得更糟。如果你的宝宝是这样,一定不要逼他就犯。拿走所有他肯定会弄坏的东西,尽量保护他不要伤害自己就行了。
不要试图跟孩子争论或抗辩。在宝宝怒火中烧时,没法和他讲道理。也尽可能不要和他对嚷。怒气非常有传染性,你很可能发现宝宝每叫一声,你自己的火气就上升一些。尽量别参与进去。如果你也喊叫,很可能会延长宝宝发脾气的时间。因为他就在要平息下来的时候,会觉察到你愤怒的语气,从而会再度爆发。
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因发脾气而受到奖赏或惩罚。你该让他知道,发脾气不仅对他来说很可怕,而且什么都改变不了。如果他是因为你不让他到公园玩而发脾气,一定不能改变主意让他现在就去。同样的,如果在他发脾气之前你本来要带他到外面散步,那么他一平静下来,你就还该带他去。
还有很多父母都很害怕宝宝在公共场合发脾气,但你一定不要让宝宝察觉到你的担心。如果你因为怕他发脾气要糖吃而不得已带他去商店,或是在有客人来访的时候给他吃巧克力,免得平时的处理方式会刺激他爆发,那他很快就会明白一切。一旦宝宝意识到自己真正难以控制的脾气会影响你对待他的行为时,他肯定就要学会利用这种方式,半真半假地发脾气。
别担心,宝宝会成长为一个通情达理、善于沟通的小人儿。只要给他时间。
宝宝竟然喜欢撒谎
宝宝才3岁多一点点,最近妈妈发现他老撒谎,比如他明明没洗手就吃东西,但是妈妈问他你应该先洗洗手再吃的啊,他就骗妈妈说:“我洗了”。由于之前给他讲过《狼来了》的故事,然后妈妈就警告他说:“撒谎的孩子会怎么样啊?”他这才乖乖地去洗。可是,这么小的孩子就撒谎,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以后会变本加厉怎么办?妈妈不免担忧起来。
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耻文化,所以我们经常会给孩子讲“狼来了”,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撒谎的小孩,所以他就会对撒谎很羞耻,然后长大会有一个强迫性人格。
像孩子没有洗手,因为年龄还很小,我们要注重行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在思想意识上去教育,我们可以当他从外面回来时,先带到洗手间,告诉他洗手,我们大人同时跟他一起洗,吃东西之前我们大人也是先往洗手间去,告诉他,洗手了,吃东西喽。孩子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但是现在大多数家长通常的行为是行为上不引导,思想上去教育,总是用那种抽象的东西。这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是不适合的,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指责孩子会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不会有说谎的环境。
其实,3岁多的孩子有时候说的和实际情况不同,也不能说是撒谎,只是孩子把想象的东西说出来了,我觉得要是家长马上警觉,觉得孩子是撒谎,反而会加强孩子的撒谎概念。假如老给孩子说不要撒谎,结果可能真导致孩子撒谎。
父母有这种认识是对的,不要给孩子和撒谎之间做一个建构,其实孩子刚开始不知道什么叫做撒谎,但是他会有那种行为,我们一再的给他定义这就是撒谎,他以后就会撒谎。其实逃避惩罚、讨得父母的欢心是我们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如果能宽容的对待孩子,当孩子有小小的撒谎的小把戏,我们能够宽容的对待而不是严厉的指责,孩子撒谎的行为就不会固着。
孩子们有目的地撒谎,主要源于他们自我意识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们学会“撒谎”,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一般来说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自己不同于爸爸妈妈,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从这个时期开始,他不再跟随爸爸妈妈称呼自己“宝宝”或者“妞妞”,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与此同时,宝宝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其他人未必知道。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们“阅历”和“履历”的增加,他们追求独立和自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有着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的恶作剧、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友谊,他们迫切希望可以像成人那样生活,有自己的自由。
大约到6岁之后,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觉醒”,他们开始试图通过撒谎来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撒谎的目的仅仅在于,保护属于自己的秘密,而不要受成人过多的干涉。
无论谁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撒谎,都免不了担心,会想这会不会是孩子学坏的征兆呢?因此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撒谎行为,总会加以严厉地批评或惩罚。但是,在批评或惩罚之前,爸爸妈妈要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撒谎,是真的还是假的?你知道宝贝真正的心声吗?应该怎样对待他的撒谎?
有时孩子没有吃饭,却骗妈妈吃过了,明明没有洗澡还骗妈妈洗过了,诸如此类。当孩子有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父母要耐心的教给他,比如说下楼玩的话,他摇头,我们就告诉他噢原来宝宝不想去,那我们就在家待着,而他要穿鞋和婆婆说再见,我们就要问他你要干吗去?如果他说下楼玩,我们就告诉他你刚才不是已经摇头了吗?摇头是否认的意思啊。看他怎么说。当孩子有这种相反的表示时,我们要给他纠正,不要让孩子拿这种错误的表示以为是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