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美美的妈妈跟一位阿姨说,邻家女孩的卷发很可爱,可惜自己女儿的头发却是直的。没想到,第二天,美美就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美发厅把头发烫成卷发!美美妈妈一下子就意识到是自己的评价引发了女儿的嫉妒心理,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评价过女儿的头发,同时非常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作无意义的比较。
还有很多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总喜欢强调自己的弱点,而且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容易刺激他们的妒嫉心理。对待这样的宝宝,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知道自己也有优点,也有为自己而骄傲的资本。假如孩子在画画方面有天赋,家长就应该多多鼓励。每当孩子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取得了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道算术题,也应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注意到了,并且为他而骄傲。事实上,当孩子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接受别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关注。这种自信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妒嫉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塑造自我,这才是真正值得别人艳羡的本领。
交 际
同其他小朋友玩不来
在豆豆的幼儿园里,有一个小朋友很不合群,非常喜欢抓人,她的妈妈对此很恼火。一次遇到我的时候,她忍不住向我抱怨:“为什么我的宝宝总是爱抓小朋友,和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呢?她现在才两岁,还是个女孩子,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办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有时候玩的还行,有时候就抓人,而且专门抓脸,有时候是见了小朋友就抓,说过多少次也不管用,打也不管用,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小朋友都不和她玩了。”
和成人社会一样,在一群孩子里,总有几个是不那么合群的,他们经常是那些行为表现与同龄孩子不同的孩子,他们可能意识不到其他人的期望是什么,也意识不到自己会如何被他人看待,换句话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限,而这常常是由于父母的教育不当造成的。如果孩子孤僻和不合群的症状十分严重,那就要考虑是否要到儿童精神科或者找心理医生诊治。
或许有父母会反驳,有那么严重吗?不就是不合群吗?还要到医院?事实上,这是很多教育专家共同的观点,不合群的孩子有着严重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不受别人欢迎,你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千万不要不当回事。在他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你要多留心观察,弄清他到底是怎样表现的,大概多久会出现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表现,或者他激怒、欺负、疏远别人的频率是怎样。如果需要治疗,那父母也一定要积极地配合医生,并且请有关的人员,如老师、家人、朋友等一起参与进来,以便在孩子好转之前减少鼓励和批评对他产生的不良影响。
关于美美,在平时的教育中,要选择鼓励的方法教育她不再抓人,如可以跟她讲,3天不抓人,给她买个什么,5天不抓买什么,等等,慢慢的她就会戒掉这个习惯了。
为了培养宝宝合群,也可以多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者带上他们一同出去玩。在外出期间,要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在他的小朋友离开之后,你可以温和地指出他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更讨人喜欢。
当不合群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如果父母恰好在一边,那孩子们就会表现的友好一些。父母可以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并且把你的困难和负责人解释沟通,请他给予额外的照顾。
当你的宝宝和别人发生了不愉快,你要带着同情心去倾听孩子的解释,不要责备也不要训斥,要让他觉得和你的交流是安慰、爱和自尊的源泉。不要忘记,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不容置疑的爱、其他成年人的支持、专家在必要时给予的在指导和帮助,都会对改善宝宝的不合群产生正面的影响。
你会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吗
江江虽然年纪还小,但却喜欢争强好胜,赢了得意洋洋,输了大发脾气。上大班后,他更爱事事占上风,总爱跟同伴比,从球踢得多远,到家里有多少玩具,都要胜人一筹。昨天他竟然得意地说:“我换牙了,芸芸没有。”弄得爸爸妈妈哭笑不得。
让江江父母感到矛盾的是,处处争强好胜固然不好,但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孩子将来必然要为进入好的学校、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而和同伴展开竞争,如果淡化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会不会影响他将来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正是父母内心的这种矛盾,使他们也无法给孩子明确的教导。他们既想让儿子感觉轻松,体会到童年的快乐,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虑,又想让儿子在竞争中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江江的父母无法判断,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宝宝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爸妈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过去我们常以“听话”、“乖”来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其实,这样的孩子对问题缺乏个性见解,抗压能力差。从孩子未来生存发展来看,应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坚强的意志、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创新,勇于迎接挑战、挫折与艰辛,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教室,走出家庭和社区,溶入社会,体验生活,体验竞争。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素外,那些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竞争欲望过强而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要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做人”,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正确目标。相信自我,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竞争意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根本上失去了和别人竞争的能力,他必然不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甚至干任何事情都体验不到一种“把握感和成功感”。但也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不应该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正确看待超越和反超越。竞争不应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取胜。竞争更不应该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单枪匹马的“强者”是孤独的,也是不会成功的。
教会宝宝与他人分享
一次我们带豆豆到小区的健身区玩,那里有小秋千,豆豆很喜欢,每次都要去那里玩。到了才发现,本来是两个的,一个坏了,只剩一个,上边坐了一个小男孩,大概三四岁大,开始还有想要下去的样子,可一见我们来了,就又使劲玩起来,我们只好在一旁等着。这时他的妈妈提醒他说:“可以了吧?已经玩了很久了啊,我们去那边做小车吧,让小弟弟玩一会儿。”
“不给。”小家伙撅着嘴直接拒绝了,他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冲我们笑笑。我只好说:“没事,我们再等等,让他先玩吧。”
又等了一会儿,豆豆也不耐烦了,摇着我的衣襟,说自己很想玩。我也觉得这个时间很长,于是试图和那个小男孩商量:“让小弟弟摇一下就好了,你再接着摇可以吗?”但是又被他拒绝了,他妈妈也没办法,他还是不下来。直到最后他觉得实在无聊了,才下来,这时候我把豆豆放上去。
2~3岁的宝宝常常显得比较“自私”,他们不喜欢和别人分享,反过来所有东西都应该属于他们。教育学家称,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这种行为是很正常的。到了2岁左右,宝宝开始懂得拥有的概念,变的以自我为中心。在他的心目中,只要他喜欢的东西,就都是他自己的,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属于他的东西呢。因此他容不得别人侵犯,只要对他的利益有一丁点威胁,他就会迅速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这一点,在同龄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大人们则不太成立。当然每个小宝宝都会不太一样,有的会比较大度,但是有的宝宝可能就是占有欲较强的小霸王了。
很多宝宝不愿让小朋友动他的玩具,这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一般儿童在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懂得“我” “我的” “我要” “我不要” “我不给”。有的宝宝可能出现这种意识,更早一些。
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不要强迫孩子把玩具拿给小朋友玩,这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讨厌那个小朋友,还会把玩具抢过来。最好是自己参与进去,说“看啊!咱们一块儿玩小火车,宝宝在这边,小朋友在那边,我给你们开来开去。现在,接好。”他可能不懂,可以由家长带领玩。
家长经常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情,使孩子产生同情心,主动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分享快乐。可以引导他说:“宝宝,小朋友很喜欢你的玩具,咱们让他玩一玩,他一定高兴,好吗?”这种体验要长时间培养。另外也可以采用目标转移法,让宝宝玩一些别的玩具,不和小朋友抢。
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强迫宝宝分享,强求大的让着小的,强迫宝宝们轮流玩以及抢走宝宝手里的玩具。强迫宝宝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一切要在以不伤害其他人的前提下,尽量让宝宝自己去处理,当然如果双方动作幅度过大,还是有必要上前去制止一下的,就像拳击比赛中的规则一样。强求大的让着小的,只是孩子的一种被动行为,从中他是体会不到分享的快乐,更学不到分享的技巧。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同龄小伙伴,不管什么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他一个人的,因此“什么都是我的”正是他的理解,这无可非议。在这种懵懵懂懂的阶段,他还不懂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他。家长要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创造机会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里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请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带孩子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小伙伴分享。开始一定很困难,次数多了,孩子不仅愿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会很高兴。
一旦发现孩子愿意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一块玩,应该及时表扬,让他知道这是好行为,把分享看成快乐的事。家长要表现出大方的态度,不要让孩子感到妈妈舍不得拿出玩具来给小朋友玩(主要是怕玩坏了),这个年龄的儿童已经很敏感,你的态度会给他暗示。
当然,对于宝宝来说,分享并不就意味着他必须要把手中的东西交给别人,即便是宝宝只是把手中的玩具拿出来给别人看一看、摸一摸,那也是他尝试分享的开始,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与鼓励,让宝宝们逐渐适应与他人的分享,他会感觉比较安心。
总之,对于宝宝之间有关分享的行为,父母们可以采取关注但不干涉,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让宝宝从心里感觉到分享的快乐,而不是被动接受分享。而且这个阶段的宝宝也特别喜欢模仿,所以大人们不妨可以加以有意识的培养。
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宝宝
瑶瑶和秋秋都是2岁,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两个宝宝都想妈妈,妈妈把宝宝交给老师后,他们就都哭起来,但是两个宝宝在那里享受着不同的“待遇”。
老师走近瑶瑶的时候,瑶瑶拉着老师的手,依偎在老师的身边,不停地重复一句话:“我要妈妈。”老师就不停地跟她交流,安慰她,大约10分钟,瑶瑶就安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