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有诱惑力的,故而人为了能够“玩”,也就会努力地去满足所需的获得“玩”的条件。这就是玩对人所具有的激励作用,给人的一种行为动力。对学生而言,除了上课、读书、写作业以外的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郊游,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班级卡拉0K,智力游戏,时尚舞蹈等等,都会让他们获得“玩”的愉悦感,产生“玩”所带来的乐趣,尤其是对于那些厌学、怕吃学习之苦的学生,他们更是渴望能有更多“玩”的机会,即使是参加劳动这一类的活动,他们也会产生比读书更舒服的感觉,会对他们具有诱惑力,成为行为的推动力,因而也都可能成为一种奖励的内容。可以说,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只要运用得好、恰当,形式切合学生的口味,就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就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互相监督的意识,从而起到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形成良好律己与律人完美结合的风气,进而构筑起一个团结有生气的群体,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其实就是一种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并不都是以高大全的形式呈现的,能够贴近心灵的榜样才更具有影响力。正是基于以上对玩的这种理解,故而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刻意地加强了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将玩作为一种重要的奖罚内容来操作。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不错的做法。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方法的使用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会产生不少问题。下面来简单谈谈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一些问题。
第一,应铺张造势,先入为主,强化意识。
为了教育好孩子,老师和家长第一件应做好的事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处世的鲜明态度,那就是奖罚分明,错的、不好的,不管是思想意识还是行为,决不姑宽,坚决反对;对的好的,则一定支持,给予奖励,力争在第一时间里,在孩子心中造成强大的“奖善罚恶”的声势,营造一种环境,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处于一个对错分明的环境当中,突出环境特征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使学生的对错意识凸显。
第二,要侧重于引导孩子从“多奖少罚,重奖轻罚”的方面去思考。
规范表达方式要以“做得如何该如何奖”为主,尽量避免“如果不怎么做就怎么罚”的内容出现,要从减轻学生因错而可能引起负疚感的目的出发,强化学生做好就获奖,弱化做不好就受罚的意识。
第三,对于奖励的内容要注意引导孩子尽量避开传统的物质奖励,侧重于以“玩”为内容的精神奖励。
如某同学在某一时间段里,哪些方面做好了,可以让他为全班同学选择一首歌,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提供给全班同学欣赏,为该生展示其欣赏水平提供平台,满足他张扬个性的欲望;或者让他设定一个问题,由全班同学来回答。满足他展示自己智力水平高的成就感以及他涉猎学习领域广阔的优越感,等等类似于此的既新颖又简单,同时又有意义的奖励内容。这种奖励内容比起奖励一本笔记本、一支笔或其它具体的实物奖品,其实更具有诱惑力。学生会觉得好玩,有意思,会促使他们为了“玩”而努力去争取“获奖”,以满足“得奖”所要求完成的条件。这种结果实际上就是我们制订奖罚规范的真正目的。
第四,奖罚内容应虚实结合,以“奖实罚虚”为原则。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犯错总是难免的。为了更好地实现“重奖轻罚,以奖为主”的宗旨,不使孩子自尊心受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规范还需虚实结合。所谓“虚”,从逻辑的角度上说即是外延要宽些,奖罚的内容要有模糊性,而“实”即是内涵要大些,奖罚的内容要有比较强的明确性。正确地把握好这两者的运用尺度其实很重要,它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更大的弹性空间,有利于我们更符合实际地解决问题,达到保护孩子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吸引力。比如迟到旷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受罚是肯定的。但具体该如何罚呢?就有很多种的选择。如果我们在制订规范的奖罚内容时,对处罚的方式作出非常明确的规定,如写检查或通知家长等,实际上也就拒绝了给学生一种补救的机会,这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弊多利少的。而假如我们使用灵活的字眼表达,如批评警告或者丧失受奖励的机会等,那么提供给我们最终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很多了,也就为我们依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比如对一些具有持续性性质的处罚,我们就能以“以观后效”的形式进行取舍,变罚为奖,一箭双雕。(学生在受罚的一段时间内,如有了进步,就以奖的形式减轻处罚)。
最后,在学校,要建立广泛的监督机制,维护奖罚的公正性和严性
我们知道,监督越广泛的奖与罚,就越具有公正性,越具有公正性的奖与罚,就越具有严肃性,而越具有严肃性的奖与罚,才越具有鼓励性和惩戒性。当我们经过一定的程序制订了明确的奖罚标准后,实际上也就交给了全班学生一把衡量对错好坏以及处理对错好坏的标尺,他们自然会用这把标尺去度量什么行为应受奖罚,谁应受奖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仅凭老师一个人的监督为准,就肯定会出现监督不到的问题,就可能产生不公正的弊端。因为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总会有监督的盲点。而不公正性的存在,自然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就会有拒绝接受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抵触的行为。这就会使奖罚的严肃性受到破坏,奖罚没有了严肃性,便会弱化学生参与活动所获得的乐趣,使他们觉得“不好玩”,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最终使我们奖罚手段的真正价值丧失,良好的初衷无法实现。所以,在运用奖罚这一管理手段时,必须做好“监督”这一环节的工作,建立起广泛的监督机制,尽最大的可能让奖罚公正,维护奖罚的严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定出的奖罚规范准确实施而不至于流于形式,才能增强学生的信任度,长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避免厌倦情绪的产生。
以“玩”作为奖罚的内容,可以更好的发挥孩子们纯真爱玩的天性,同时在玩中教育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奖励方式。下面这个案例可以更好的说明问题。
案例:“玩”出来的数学家威特
德国数学家威特的父亲就是通过游戏,培养了威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热爱大自然的良好习惯。在威特的院子里,父亲特地为他修了一个大游戏场,铺着60厘米厚的砂子,周围种有各种花草和树木。威特在这里观花、捉虫,培养出了对大自然的感情。父亲还为他做了各种木块,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建教堂,垒城墙,架栋梁,大大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威特的父亲回忆到:我几乎没有给他买什么玩具,但他用这很少的玩具,总是愉快而幸福地玩着。
威特的父亲告诫父母们:当孩子用木片和纸盒等建造城市和宫殿时,千万不要为了收拾屋子而破坏了孩子的游戏。这样会无情地摧残孩子的精神世界。不但影响孩子游戏的欢乐,而且有碍于孩子的想像力及将来的成才。
解析:玩不光是玩,其中也能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孩子的大脑。所以,在孩子玩的时候,尽量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
(六)如何去鼓励孩子?
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做父母的也真够为难的,面对众说纷纭的教子信息不知如何抉择,一听说惩罚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而奖励有益于自信心的培养和自我价值感的建立,他们便时刻不忘对孩子的奖励。结果发现,有些孩子稍大以后批评不得,受不了半点委屈,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孩子会因为经常得到奖励而降低对自己要求的标准,面临困难时,也不愿去克服它,这样就间接地减少了他们对事物探究的热忱和毅力。事实上,持续褒贬孩子已经在无形中推崇了大人的权威,似乎默认大人绝对比孩子优越,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褒贬有可能剥夺孩子评断自己的机会。因为孩子如果一直在别人的褒贬中长大,久而久之,他对大人的评价便养成深深的依赖,从而不能体验到自己完成某件事情时产生的喜悦心情。事实上,孩子应得的最佳奖励是内在衍生的成就感,而不是来自外在的大人的夸奖和赞许。
然而,我们不能局限于奖励方式的本身,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理解,鼓励也是一种奖励,大人应该变夸奖为鼓励,让孩子从大人的鼓励中建立自信、提高自尊。一般地说,“一般性奖励”是大人在孩子完成某件事情时对其结果的肯定,而“鼓励”则是对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或对其作品中的某一特色给予肯定。
那么,如何适当地鼓励孩子呢?
1.鼓励一定要明确
家长对孩子进行鼓励时,不要笼统地说“你很棒”或“你真行”之类的话,而应该对他的行为有明确的激励作用。当孩子给你看他画的画时,你最好不要说:“哇!明明,你画的画好漂亮啊!”而应该说:“明明,你画的房子很特别呢!”或者说:“明明,我注意到你画画很认真,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幅画画好。”至于这幅画漂亮不漂亮、有没有价值,就留给明明自己去判断吧。大人应该注意,不要对孩子的作品随意地解释,因为不同于孩子创作原意的解释,可能造成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质疑,也可能造成大人因解释错误而感到难为情。
2.鼓励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
一句“好棒啊”或“好漂亮呀”的话,丝毫没有点出孩子努力的过程,若能换句话,例如:“这幅画从头到尾都是你自己设计画的呀!”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过程,也肯定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也会因此受到莫大的鼓舞,对自己也更有信心。
3.鼓励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对自己的评价能力
我们对孩子的表扬是对事不对人,但即使在表扬孩子所做的事情时,也要字斟句酌,使孩子从表扬中对自己作出积极的判断。六岁的小宇和妈妈一起整理屋子,他们得移动一些较重的东西。妈妈说:“这椅子重得很,很难搬动。”小宇骄傲地说:“可我却把它移开了。”妈妈说:“那得花很大的力气呢。”小宇挥了挥胳膊:“我棒得很呢!”在这里,妈妈仅对事情的难度作了评价,却让小宇自己推断出“我棒得很”的结论。如果妈妈说:“孩子,要是没有你的帮助,妈妈可怎么办呀?”或者说:“你真棒,孩子!”这样的赞扬会使孩子感到难为情。因此,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应恰如其分。
4.鼓励应对孩子本身进行比较
家长或教师应对孩子本身进行比较,并明确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孩子画完一幅画给你看,你可以说:“这幅画比上一次画得好,你把小朋友的眼睛画得很传神。”不要对他说诸如“你比小哥哥画得还好”的话,这可能会增加他的自负,也可能给他带来压力,怕下一次画得不如别人。
5.在自然的语调中表达真诚的鼓励
过于平淡或高亢的话语都无法传达真心实意。大人对孩子的鼓励必须真诚、热忱,但绝不需要夸张的语言和动作。亲切温和的话语,温柔而鼓励的目光,会给孩子以强有力的支持。
(七)如何善用表扬这一手段
表扬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应用它呢?
除了奖赏和鼓励之外,表扬是另一种奖励的方式,它总是伴随在学生的良好表现之后出现,是通过语言或行为传递给学生的。表扬是对学生行为的肯定,它可以满足学生自尊的愿望以及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研究证明,没有哪个学生不愿得到表扬。当然,如同物质奖励一样,表扬也应有“度”。恰当的表扬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而过度泛滥的表扬不仅会使表扬本身在学生心中“贬值”,更会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容不得任何批评意见。因此,表扬也是一门艺术,其中需要很多的策略。
首先,表扬力度要适当,要根据任务的难度而定。对于完成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时,家长不宜过多地表扬;如果是学习任务难度较大,可以适当加大表扬的力度。
其次,表扬要及时、准确且不附带批评。学习理论指出,即时强化优于延时强化。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时,表扬一定要及时,否则会因错过时机而降低效果,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受到重视。表扬要力求准确,避免学生不明是非而走入误区。由于年龄小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约束阶段,其评价行为好坏的准则是根据他人的奖励与惩罚。所以,表扬必须明确针对良好的行为。不良行为出现时,家长哪怕是一次不经意地微笑或点头,都会起到纵容的效果。表扬和批评不要同时使用,否则批评会削弱表扬的效力。另外,表扬孩子时家长要态度端正,不要因为忙而敷衍了事,更不要以“真好、真聪明、真棒”之类的空话来应付他们。表扬时家长应直视面对孩子,表明你对他取得成绩的赞赏和重视。
第三,表扬应以培养行为习惯为目的
对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多表扬一些,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则逐渐拉开表扬的间距,直至不表扬,使其认识到做好一件事情是应该的,而不是为了表扬。
除了上述几大点外,还有一些奖励实施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