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临安城,炮竹喧天,花纸满地。街市上的花灯和漫天的烟花,把整个临安城都映照的无比璀璨。
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十五,城里都不宵禁。朝廷允许商家营业到午夜,百姓也可在夜里自由出入。
今天是取消宵禁的第一天,此刻临安城的大街小巷都挤满了刚吃完年夜饭,出来看热闹的人们。
婆留带着三弟也是其中的一员,兄弟二人游走在街市上,好奇地四处张望。不由感叹这城里的新年果然与乡下不同,吃完年夜饭才是除夕夜热闹的开始。。。
往年住在山脚下,吃完年夜饭,婆留顶多出门和小伙伴们点几挂鞭***个热闹,就算过年了。像这种五颜六色的烟花炮竹在山里可是个稀罕物。
既然没什么可玩可看的,所以往往还挨不到午夜守岁,孩子们按照惯例给父母磕头拜完年后,就被父亲钱宽早早地催促着进屋睡觉了。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偶尔透过远处城里传来的一星半点的花炮声,婆留才能在梦中臆想城中过年热闹的情景。
今年终于婆留自己也置身在这热闹的景象中了。婆留首先带着三弟直奔自己经常逛的鸭川街,那里有很多茶楼酒肆。但没想到,才在家里耽误了那么一会儿,这会儿鸭川街两边的酒楼茶肆就已一位难求,连卖糕点的沿街小铺门口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不过还好,趁着这几日不宵禁,那些画糖画的,做龙须糖的,捏面人的流动小贩倒是齐齐出现在了这除夕的夜市里。显然这些新鲜玩意儿更合三弟的胃口。三弟抓着婆留说这个也喜欢,那个也想要,不一会儿手里嘴里就塞满了婆留给他买的各色小玩意儿。
顺着夜市中熙熙攘攘的人潮,兄弟俩又在一个卖帽饰的小摊前驻足了。
婆留抓起一顶围着毛边的灰色冬帽看了看,问三弟道:“铧儿,你说这顶帽子你二哥哥会不会喜欢?”
“你是要给二哥哥买帽子吗?”三弟抬头问婆留。
婆留摸了摸帽子,手感柔软,“嗯,这帽子一看就很暖和。给你二哥,正合适。他不是怕冷吗?送他这毛帽子,你说好不好?”
“好啊,好啊。二哥哥一定会喜欢的。”
“老板,这顶帽子多少钱?”婆留拿起帽子问摊主。
摊主打量了婆留一眼,捋了捋胡子说“公子真识货,一来就看中我这里的上等货。这顶冬帽可是用了北方上好的毛料。不贵,只要公子十五两银子!”
“十五两这还不贵?一匹好料子都没这么贵。十两行不行?”婆留试图讲价。
摊主微胖的脸上挤出了一丝谄媚的笑容,“诶呦,公子还懂衣料呢。看公子今日衣冠楚楚,又生得一表人才。哪会在乎这区区十五两呀?罢了,公子若真喜欢,就给十二两吧,就当新年交公子这个朋友了。”
婆留忙摆手:“别一口一个公子了,我也只是寻常人家的孩子。”
“公子您就别谦虚了,看公子今日的打扮就知道公子非富即贵呢。今日夜里是带着小书童来这城南玩儿的吧,我懂得,懂得。”
婆留这算是明白了,今日这除夕夜市上也吸引了一些平时不太会出现在这鱼龙混杂之地的官宦子弟。他们往往是锦衣华服,后面还跟着一两个小厮帮忙拿东西。这摊主大概是把今晚穿着华丽的婆留也当成是哪家的贵公子,并把三弟看成他带的小厮了。
婆留被摊主说得有点哭笑不得,看来今晚不是个讲价的好日子。
“行吧,十二两就十二两吧。这顶帽子我要了。”婆留咬咬牙,从刚到手的压岁钱里倒出了一些,替二弟买下了这顶冬帽。
“得嘞!谢公子!”摊主一边替婆留包好帽子,一边仍不忘自卖自夸一番:“公子,我就知道您眼光好。这帽子是用一整块最好的皮料做得,别的摊你真的买不到更好的了!”
离开皮帽摊。兄弟俩继续随着潮水般的人流一路前行,穿过一条拥挤的窄巷,就到了城南的河岸边。那里是小孩子和姑娘们最喜欢的地方了。金鱼灯,牡丹灯,猴子灯,各色五颜六色的花灯挂满了河岸两边。河里还有孩子们放的河灯。
三弟自然也不能错过这些闪闪亮亮花花绿绿的东西。赶紧拉着哥哥婆留就往河岸边走。
在这花好月圆之夜,一些平日里长居深闺的豪门千金和大家闺秀们,也难得出府闲逛。她们或顶着个纱笠遮面,或更有胆大一些的,直接改扮成了公子模样,混迹在人群中。但娇柔的作态,经不起细看,还是令人很快就能辨别出了她们。
“哥,你看,那个提着兔子灯的姐姐,假胡子都翘起来了还不知道!嘻嘻。”三弟悄悄地和婆留说。
而婆留仿佛完全没有听到三弟在和自己说什么,此刻他的眼神牢牢锁在了河对岸一排荷花灯后,一位顶着月白色纱笠,穿着竹青色罗裙的年轻女子身上。恍惚间婆留仿佛觉得又看到了那日在后山遇到的姑娘。
隔着河,婆留和那女子在两岸边并行走着,女子的身影在人群中忽隐忽现。
婆留拉着三弟疾步跟随,一路追到了石桥边。婆留想过到桥对岸,面对面瞧一瞧。可今日桥上掎裳连襼,人头攒动,这不到一百步的距离,兄弟俩硬生生是走了半刻钟。好不容易挤下了桥,那女子早就不见了踪影。
婆留心头一急,还想拉着三弟继续寻找那姑娘的踪迹,可是三弟扯住婆留的袖子叫道:“哥哥,你怎么了呀?拉着我一直跑,我快,我快跑不动啦!”
婆留的眼神还在四处茫然地游弋着,忽然迎面走来了两三个类似穿戴的女子,几个姑娘说说笑笑的与婆留擦肩而过。但细看才发现身形举止都不像婆留猜想的那位姑娘。
婆留揉了揉眼,不禁哑然失笑。刚才定是自己看花眼了,那姑娘在除夕之夜怎么会大老远的跑到这临安城里来呢。
婆留回过神来,一把将三弟抱起,愧疚地说:“哎呀,刚才是哥哥不好。不跑了,不跑了。哥哥带铧儿去买花灯好不好?铧儿喜欢什么样的?”
三弟把头靠在婆留的肩膀上,小手指了指一盏大公鸡的花灯。
“好,我们就买这盏。”
买完花灯,婆留抱着三弟沿着河边蜿蜒的长廊,一路摸索前行。跟着摩肩接踵的人群,拐过几个弯,眼前出现的一条宽敞的大道就是城东的清河大街了。
清河大街乃是临安县的达官显贵,名门望族的府第集中之处,故而婆留平时并不常来此地。因为听说每年除夕之夜这里都会燃放官制花炮,所以今日才特意领三弟来这儿看个热闹。
此刻这条平日里安静肃穆的大街,也难得挤满了早早来等候的人群。婆留和三弟没经验,来晚了,只能在后排勉强找到了个空隙站定。婆留怕三弟看不见,还让三弟骑在了自己肩头。
所谓官制花炮,是集朝廷能工巧匠之设计精华,所以无论从燃放时长还是效果,都不是民间的普通花炮所能相比的。官制花炮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内部所放的火药量更是加倍的。因而从制作到发放的各个环节都是朝廷严格把关控制的。即便是名流商贾想要此物,在市面上也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朝廷才会根据品级军功,赏赐给少部分人。在除夕之夜,燃放官制烟花,对于清河大街上的这些官宦人家来说,不仅是图个热闹,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时间接近午夜,民间花炮燃放的声音渐渐消散。天空恢复了如墨染般的黑色。受到赏赐的府第此时才不约而同地搬出了各家的官制花炮,仿佛此前响了一夜的各色民间花炮都只是为自家的花炮暖场一般。
一场绚丽多彩的比拼,即将在全城的瞩目下,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