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九章华夏论
“爹,我明天去帮工去!”何栓柱手里劈着柴,和正在挑水浇地的老爹喊到。
家里的十亩地被取消了田税,老爹照顾的更加仔细,生怕有一颗杂草冒出头来。
今天老爹要把地浇一次水,虽然这时候种下的种子不是正当时,可好歹年前还能产些瘪米。
老爹听见儿子说的话,没有如往常那样,激烈的反对,只是叹了口气,挑着两木桶水往地里走去。
老爹挑着水,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木桶随着水的晃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虽然朝廷现在给免了田税,可是他们的日子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雪上加霜,就快吃不上饭了。
以前给地主家种地,虽然没有存粮,可也能吃的上饭,小儿子再打打猎,砍些柴,贴补下家用,也凑合着能过下去。
可现在,原来的东家撒手不管了,家里彻底断了炊。前两天去借粮,被管家拿扫把打了出来,气的他大骂东家没良心,可骂完一点用也没有,家里还是没有粮食下锅。
要是大儿子还在就好了。想到大儿子,老爹又叹了一口气。
下次大儿子回家探亲,一定得让大儿子去参加朝廷的军队,这样他家也能和邻居老乔家一样,吃上荣誉粮。
“招短工喽,开挖沟渠,每天半石粮食啦。”
“招收短工,修路铺桥,每天四分之一石粮食啦!”
“招收长工,要手艺人,吃苦耐劳的优先,待遇优厚!”
律事司门前热闹极了,各种装扮的人汇聚在此招募人手,嘴里吆喝着各种诱人的条件。
这些招工的都是包工头,赵昰把后世的承包责任制拿过来用上了,既能缓解民众抓丁的忧虑,又能减轻朝廷用于民生的人力物力。
但是赵昰给这些包工头下了死命令,朝廷给他们支付金银,他们这些包工头只能给人们支付粮食。
律事司每天被听书的人挤的水泄不通,新颖的风格,新鲜的时事,还夹杂着朝廷的律法知识,人们渐渐喜欢上这个朝廷设立的新衙门。
前些天的分田风波,被朝廷打着律法的大旗严格落实下去,大户们闹了一阵,朝廷几棒子下去,就再也没有冒头的了。
现在朝廷每天动工各种工程,更是让这些大地主们打消了继续对抗下去的兴趣。
能挣着钱,又能把仓库里快要发霉的旧米处理掉,还能和朝廷挂上勾,吃饱了撑的才会继续闹腾呢!
不过民众对参军还是热情不高,可能还是对宋朝的朝廷没有信心有关,还好他有金手指,不完全指望面向民众征兵,索性也就上马各种民生工程,解决内部的各种矛盾。
现在广南东路遍布大小工地,造成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后世政府,商人和人民群众三足鼎立的格局,慢慢在广南东路这一省之地呈现出来。
封建社会,手工业的发展是盲目的,一项新科技,只有创造者附近小范围的应用,政府不重视,甚至打压,新技术又不能给创造者带来可观的收益和实惠,又会打击人们创造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既然穿越一回,就得从根本上解决后世西强东弱的局面。
赵昰已经下旨,开始着手组建国家级的科技部门。
有时候赵昰会想,后世元朝既然都打到了欧洲,为何不学习西方的科技技术回来呢?把西方当时的大牛掳掠回来,对于强盛的元朝军队来说,应该不是难事。
可惜当时的元朝军队并没有这样做,只留下了一堆历史的黄纸片,让后人沉浸在历史征服者的荣耀中,扼腕叹息。
赵昰决定要亲自抹除掉这个历史遗憾,也不枉他穿越这一回。
这两天广州城里又新设立了一个新衙门,名字叫安民司,负责流民的安置工作。
安民司的主官就是当初在硇洲征兵处,当众朗读布告的边汇景,因为人手严重不足,刘基从士卒中选拔合适的行政人员,边汇景成了第一批军转政士卒中的一个。
安民司大堂,负责登记信息的桌子排成一长排,每张桌子后面坐着一个负责书写登记的小吏。
这两天流民明显增多,小吏们忙不过来,边汇景就亲自负责一张桌子的流民登记。
这时,他的桌子前又站了一个人,魁梧的身影让边汇景的大半张桌子都昏暗了。
“姓名。”边汇景没有抬头,只是重新抽出一张表格,将毛笔润好墨汁,准备给来人登记。
“伊力亚?库尔班。”来人回答道。
听见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边汇景终于抬起头来,诧异的问道:“维吾尔人?”
伊力亚?库尔班点头,道:“我不喜欢战争,听人说起你们这不会强制征兵,特意赶过来试试,我能作为流民加入你们吗?”
“当然可以。不过你们的习俗和我们不一样,要是加入我们可能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不便。你想好了?”边汇景又低下头,润了润毛笔,伊力亚?库尔班的身材魁梧雄壮,视觉冲击力太强了。
“那好,我尽量不去汉人居住区生活,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伊力亚?库尔班说到。
赵昰是在第二天早朝上知道伊力亚?库尔班的情况的,其实军中也有部分士卒是维吾尔人,主要是降卒,以前没人注意到这问题,现在流民里也出现了维吾尔人,这个问题就得尽快解决了。
刘基现在被赵昰安排在右丞相的位置上,赵昰通过刘基发布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让他能快速服众。
可能在军事和政治上,赵昰还是个小白,可要论目光前瞻性,穿越来的赵昰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赵昰坐在上首,道:“随着以后咱们收复的国土越来越多,各个种族的人也会随之俞多,针对这个问题,朕这里有两种方案。”说着,他从吕品以手里接过两本奏折,“这是白将军和右相分别提交给朕的奏折,大家传阅一下吧。”
待众人分别把两份奏折看了一遍后,赵昰站起身来,道:“大家说说各自的意见吧,是支持白将军的驱逐策,还是支持右相的同化策。”
白起作为现在宋朝武将集团的领头羊,当先出列行礼,道:“启禀君上,臣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我朝稳定,当行驱逐之策。”
“不可,”刘基反驳道:“敢问白将军,祖籍何处?”
白起皱眉道:“右相问这个做甚?本将祖籍何处和现在讨论的问题毫无干系。”
刘基微微一笑,也不着恼:“周时,国土只是中原一地,至我宋朝,国土增加了无数倍,虽然此时山河沦陷,倒也有收复之日。敢问将军,这如此巨大的河山,俱都是汉人之地吗?”
众大臣听得刘基所言,都是暗暗点头,表示认同。
白起也被驳的哑口无言,嘴巴张闭开合数次,强硬道:“右相所言虽然不错,可这异族之人心性习俗皆和我等不同,又如何规范?”
刘基道:“法律二字即可。只要不触犯朝廷律法,他们即可如同我族人同等对待,触犯了律法,照样依法治罪,是不是我族之人,已无分别。”
赵昰暗暗点头,刘基所言即是他之所想,华夏之大,从来就不是以国土为界限的,她是以精神界定的,这种精神是对她的感情认同,归属认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古人的蛮夷之分也不是以地域区分的,而是以礼仪和衣服划分的。礼仪和衣服就是当时的人们所认同的族人判断之法。
赵昰也不会去演绎宋朝版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
“咱们今天要讲的,是当今朝廷新颁布的告万民之华夏书。所谓华夏,有礼仪之大者,有服章之美者。在座的各位,都是咱们华夏子孙。那有人要问了,怎么判断是不是咱们华夏的子孙呢?各位别急,听我细细道来。”张同宇已经没有紧张的毛病了,一口气就能说上一大段书。
现在他能天天在早朝上见到皇帝,天底下还有谁能比皇帝陛下更大?
今天他要给民众普及一下早朝上皇帝陛下新颁布的国策,华夏大一统之策。
顺和酒馆。
随着百业渐兴,酒馆内的生意也是愈加火爆。
座无虚席的大堂内,人们也在争论朝廷新颁布的,华夏一统的新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