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小周跟我说他要去光合作用书店买几本原价书,这让我不由大吃一惊。我的意思是网上那么便宜,何必多花钱去买原价书?
小周和我都属于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硕果仅存”的爱书者。你不知道在我们身边想找个人谈谈书是多么困难。我们叹息着,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小周说他身边以前有过不少爱读书的人,可是,随着“时光流逝”,人也一个个变得“面目全非”,本来还读书的,现在热衷于官场和股票,只有那些失意的人才会再次回到他身边,发发牢骚诉诉苦,但是绝口不再提读书。身边的人跟他说起话来也总是一副揶揄的口气:“呵,你真行,还读书呢!”那感觉像是读书是一件多么怪异的事。
小周是个十分豪放的人,书就堆在架上,谁来都可以借,借走往往就不还了。小周并不以为忤,他的名言是书本来就是读的,一本书能多几个人读就多发挥几分功效,何乐而不为?所以一本《文化苦旅》他买了好几本,然而到现在书架上仍然一本没有。但是那些书被借回去,并不都被读了,更多地,借书仅仅变成了某些人的一种仪式,借回去,就完了,既不看,也不还,时间一长,连有没有借过都记不得了。小周曾遇到过这样一件尴尬事,问一位朋友:“你是不是借过我一本什么什么书?”朋友很吃惊,说:“我怎么记得是我借给你的。”小周于是不再言语。还有一次,他去一个朋友家,看到书架上有几本书,扉页盖着自己的印章,但是看朋友的意思,根本就忘记了还有这么回事,只好翻完默不作声重新放回书架上。
“可是,我看那书他根本就没看过呀!”小周对我痛心疾首地说。可见让他真正伤心的是这个。自从遇到我,他买书的热情再次被燃起,他比我爽快,一次往往要买好几本,掏钱时眉头都不皱,而我总是要在心里面盘算来盘算去,最后结账的时候还要从里面再抽出一本插回书架。我跟着他转遍了厦门的大小书店,但是真正钟情的只有两三家,经常买完书,心满意足的时候就要慨叹,要是这个城市没有这么几家书店那该是多么让人沮丧的一件事呀。
然而自从我们发现网上的书可以打到六七折,甚至半价时,我们就又不由把买书的场所由书店搬进了网络。但是我们闲来仍然喜欢逛书店,即便不买,摸一摸翻一翻也是好的,逛本身就是一种乐趣。然而时间长了,我们不由忧虑起来,照网络发展的这个势头,书店还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吗?我们不敢想象。因为据我所知,有些书店是不赚钱的,不仅不赚钱,而且还赔钱,在这种情况下,你怎敢奢望它们能长久存在?
于是我们愤愤不平起来,觉得至少政府要对这样的书店给点补助,或者减免税收,以资鼓励。再不济,也要分给它们一点教材的发行权,但是这应是不得已的下下策,一个书店一旦卖教材,给人的感觉就很不同了。我们对那些把卖书当成卖菜的书店简直是深恶痛绝。
然而说归说,终究无济于事。也许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号召大家都不要去网上买书,但是这更不现实,不要说别人,单是我们自己就很难做到。所以现在突然听说小周要去光合作用书店买原价书,我不由就是一惊,我说你这是何必,如果真的要倒,哪里是你买几本书所能改变得了的。小周说,我知道,但至少这样心安理得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