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十四年冬,王使来告难曰:“不穀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氾,敢告叔父。”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王使简师父告于晋,使左鄢父告于秦。
【译文】
鲁僖公二十四年冬季,周天子派使者前来报告王子带之乱,说:“我缺乏德行,得罪了母亲所宠爱的儿子带,现在僻居在郑国的氾地,特此报告叔父。”鲁大夫臧文仲回答说:“天子在外边蒙受尘土,岂敢不赶紧去问候。”周天子还派简师父去晋国报告,派左鄢父到秦国报告。
【原文】
二十五年春,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1]。”公曰:“吾不堪也。”对曰:“周礼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2],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
【译文】
鲁僖公二十五年春季,秦穆公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上,准备以武力护送周天子回朝。狐偃对晋文公说:“求得诸侯的拥护,没有比为天子效力更好的方法了。可以得到诸侯的信任,而且合乎大义。既继承了文侯的事业,又让众诸侯知道自己讲信用,现在可以做了。”晋文公让卜偃占卜,卜偃说:“吉利。得到的是黄帝在阪泉作战的征兆。”晋文公说:“我当不起啊。”卜偃回答说:“周室的礼制没有改变,现在的王,就是古代的帝。”晋文公说:“占筮!”占筮结果为《大有》卦变为《睽》卦。卜偃说:“吉利。得到‘公被天子设享礼招待’这一卦,象征作战胜利后天子设享礼招待,还有比这更大的吉利吗?而且这一卦,天变成水泽以承受太阳的照耀,象征天子自己降格而迎接您,这不也很好吗?《大有》变成《睽》,终将回到《大有》,也是理所当然的。”
【原文】
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3]。
戊午[4],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5],弗许,曰:“王章也[6]。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7]、茅之田[8]。晋于是始启南阳[9]。
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10]:“德以柔中国,邢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译文】
晋文公辞退秦军,顺流而下。三月十九日,军队驻扎在阳樊,右翼部队包围温地,左翼部队迎接周天子。夏四月初三,周天子进入王城,在温地抓获太叔王子带,把他杀死在隰城。
四月初四,晋文公朝见周天子。周天子用甜酒招待晋文公,晋文公回敬周天子酒。晋文公请求死后用隧道之礼葬他,周天子没有允许,说:“这是天子的丧葬规格。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德行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所不喜欢的。”周天子赐给晋文公阳樊、温、原、茅的田地。晋国从此时开始开辟南阳。
阳樊人不服,晋国军队包围了阳樊。苍葛大喊说:“要用德行来安抚中原国家,刑罚只用来威慑四方夷狄,你们用武力,难怪我们不敢降服。这里谁不是天子的亲戚,岂能做俘虏呢?”于是晋军只好放阳樊的百姓出城。
【原文】
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11]。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12]。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卫人平莒于我,十二月,盟于洮,修卫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鞮,对曰:“昔赵衰以壶飧从[13],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译文】
冬季,晋文公率军包围原邑,命令携带三天的军粮。到了第三天,原邑不投降,晋文公就下令离开。间谍从城里出来,说:“原邑准备投降了。”晋国的军官说:“请等待一下。”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是庇护百姓的东西。得到原邑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只怕失去的东西将更多。”晋国退兵三十里,原邑投降。晋文公把原伯贯迁到冀地。任命赵衰做原大夫,狐溱做温大夫。
卫国人调停莒国和我国的关系。十二月,鲁僖公和卫成公、莒庆在洮地结盟,重修卫文公时双方建立的友好关系,同时和莒国讲和。
晋文公向寺人勃鞮询问镇守原邑的人选。勃鞮回答说:“以前赵衰用壶携带了食物跟随您,一个人走在小道上,不管多饿也不去吃给您带的食物。”所以晋文公就任命赵衰为原大夫。
【注释】
[1]阪泉:古地名,在今河北涿鹿。
[2]《大有》:六十四卦之一,卦象为乾下离上。《睽》:六十四卦之一,卦象为兑下离上。
[3]隰城:在今河南武陟。
[4]戊午:四月四日。
[5]请隧:请求允许其死后以天子之礼安葬。隧,即隧道,天子之墓有隧道,诸侯则无。
[6]王章:王者所享之典章礼制。
[7]原:在今河南济源。
[8]茅:在今河南修武。
[9]南阳: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一带。
[10]苍葛:阳樊人之首领。
[11]庇:庇护,庇荫。
[12]冀:在今山西河津。
[13]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