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对想要成就大业的人来说,做好小事是为做好大事奠定基础。不要以为小事很容易,就不屑于去做,事实上,任何小事只要认真去做都有其价值,都能给自己带来收获。
凡成就大事者,必定是精于小事的人。老子告诉我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人纵然有高远的志向,但如果不能将小事做好,那缺乏实干精神的结果就是志向变成了空想。有的人以为,那些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们做的都是大事。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这样的,但从实质上来看,大事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小事组合成的,每一个小事的成败都可能直接影响着大事最终的成败,所以,小事不成,大事也难成。
现如今,很多人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但真正这样去做的有几个?这正是成功者之所以少,羡慕乃至嫉妒者之所以众多的原因之一。
曾国藩成就的大业同样是由小成功不断积累的结果。老子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那些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由小到大地不断积累。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功理想,本身就是一个由小及大、不断向着终极目标推进的过程。
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这也是他成功之路的开始。唐鉴和倭仁这两位理学大师在曾国藩修身方面是帮助最大的。唐鉴教导他说,要精通理学,先应专治一部经典,从识字明义开始,一字通则一句通,一经通则其他诸经可以旁及。积少成多,逐渐长进。倭仁教导曾国藩一些具体的检身功夫。倭仁的功夫就是从小处开始,每天从早起到入睡,一举一动,坐卧饮食,都严格要求,并且记下札记,以备反省。这一点对曾国藩的影响极大。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三日起,曾国藩开始写日记,时时反躬自省。第二年,曾国藩还为自己订立了一个课程表,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作字等十几个科目。他还特地印制了一批日记本,按上述十几个方面分成栏目,随时填写。
曾国藩有一篇笔记小品叫《克勤小物》,上面是这样写的:“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文王之圣,而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仲山甫夙夜匪懈,其勤若此,则无小无大,何事之敢慢哉?诸葛忠武为相,自杖罪以上,皆亲自临决。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治家。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储为有用之物。朱子谓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
可见,他对“小事”极为看重。咸丰九年十月,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近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陆九渊)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朱熹)铢积寸累功夫,则下梢全无把握,故国藩治军,摒去一切高深神奇之说,专就粗浅纤细处致力,虽坐是不克大有功效,然为钝拙计,则犹守约之方也。
不只是治军,举凡天下事他认为都该如此。大处着眼,主要指眼中有大的目标,小处下手,按他的说法,就是“摒去一切高深神奇之说,专就粗浅纤悉处致力”。这一大一小,最要紧的还是“小处入手”。
曾国藩很有远见,考虑问题总是从大局出发,在细节和局部上又很有章法。比如,他一生坚持早起,每日必读数页书,坚持亲自写家书、批文稿,以勤俭自戒,从不敢违背。
在治军上,他亲自制定营规,营中必须有三勤,勤点名,勤操练,勤站墙子(防守营墙)。他还亲自去点名、看操、站墙子,给下属做表率。营规还规定,士兵每逢朔望日必须向长官请安,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礼节问题,而是为了养成士兵“尊上敬长,辨等明威”的习惯,进而能很好地服从命令。对营中的幕客,则以不睡懒觉、不撒谎两件事严绳他们。曾国藩认为,能做到这两点,便是做到了“诚敬”,能“诚敬”,就能负巨艰,当大难。
他还亲自给士兵做思想工作,亲自起草了通俗的《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和《爱民歌》,让士兵诵唱。又如地形勘察,他要求将领要亲自进行,不能依靠道听途说。对武器军械,他更是关心备至,对规格都作了明确规定。如规定矛杆用的竹子必须是“老而坚者”,桐木必须是“小树圆身,大树锯开者不可用。”
曾国藩的这种注重细节的做法,使得事情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毫无差错,并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目标一步步推进,最终便能够收获预期的结果。对执行者来说,从小事入手,就能够从易到难地逐步解决问题,这样也能够避免失误和错误的出现,同时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逐步提升和巩固的过程。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用一功,实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对想要成就大业的人来说,做好小事是为做好大事奠定基础。不要以为小事很容易,就不屑于去做,事实上,任何小事只要认真去做都有其价值,都能给自己带来收获。如果贪难求大,也就违背了由易到难的做事规律,失败也就经常发生了。
做事有恒,不搞花架子
要做到有恒,必须认识并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找准目标,专注目标,专心一致;二是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三是渐进,不断积累,不断提高,日积月累,积跬步而致千里。
中国人向来推崇坚持不懈、拼搏不息的奋斗精神。《孟子》中“一曝十寒”的故事,就是在告诉人们: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才可能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都启示世人:做事只要有恒心,即使平凡的人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如果缺乏恒心,纵使英才也可能一事无成。古今中外的众多事例也证明,凡是能够成就大业者,无不具备这一品质,“有恒”对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曾国藩的一生都在实践着这一点。
在封建社会,做官是读书人的奋斗目标,也是建功立业的必然选择。但是,并不是每个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人都能够取得耀人的业绩,相反,很多人还会在官场中堕落下去。对一没出身,二没背景的曾国藩来说,能够进入官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要想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就必须先从修身做起。而修身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久地坚持下去,并不断提高自己才可能做到,些许的懈怠都可能毁掉辛苦的积累,只有几十年日复一日地坚持,才能最终收获硕果。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恒”心是不行的。
曾国藩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做事有恒心。一开始做事,他也是坚持不下来的,总是变来变去,这样自然是一直都一事无成。于是,他下定决心改变,并写下了《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洎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之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尓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而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意思就是说,从我认识字以来,经历过许多事情,到今天已经28年了,却仍然没有什么见识。从前所喜欢的,过了一段时间就鄙弃了;旧的喜好已经抛弃了,新的喜好马上又改变了。品德学业的努力,不能持之以恒,却推说是外物的影响。你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食言,不能改过,就恐怕连所谓的过错都听不到了。人应该有恒心,正如三升三升的增添,久了就会满一斗。上天主宰着命运,我发誓要有恒心,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永不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