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迂回曲折,藏巧于拙”的处世手法,曾国藩很好地实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处于弱势、劣势的时候,不要选择鸡蛋碰石头的“英雄壮举”,那其实是一种不自量力。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最短并不意味着能够最先到达。就像人说话一样,最直接的话意思最清楚明白,但是如果对方不接受,不但起不到任何的效果,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伤害彼此的感情。所以,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不宜直来直去,少不了要开山修路、遇水搭桥、投石问路、旁敲侧击,甚至“顾左右而言他”来达到目的。
“有话直说”往往是一个的陷阱,你要是真的直说了,那就把自己扔进陷阱里去了。对臣子来说,向皇帝进谏,不管理由有多充分,证据有多充足,话都不能说得太直接,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祸端。
西汉司马迁遭受“腐刑”就是一例。当时,汉武帝派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五千步兵抗拒单于的八万骑兵。李陵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奋力拼搏,兵死过半,且战且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迫投降。汉武帝得知后十分愤怒,朝中文武百官对李陵的投降也皆义愤填膺。
汉武帝问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和李陵素无来往,只是凭借自己的正直正面回答了皇上的询问:“李陵事亲孝,对士信,常奋不顾身赴国难,这是他一贯的表现,有国士之风。如今不幸失败,那些拥妻抱子的官员只知责备其短,实在使人痛心。李陵率领步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抗击数万强敌,却能重创匈奴,实在难得。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绝,战士张空弓冒白刃,用拳头与强敌进行肉搏。李陵的部下如此出力,虽古代名将亦不能超过。他虽然失败了,但是其重创敌人的业绩也足以激励天下。我以为李陵没有战死,可能是想立功赎罪。”
司马迁的分析合情合理,但是他逆了皇帝和众大臣的意,等于是得罪了一大批人,结果他惨遭“腐刑”。司马迁后来对此后悔不已。他曾这样写道:“我能写成此书,将藏之名山,通过适当的人传给后世。这样,就可以补偿我以前所受的耻辱了。”
曾国藩是个很懂得以迂为直的人,他在面对皇帝时,有自己的万全应对之策。尤其是向朝廷提出要求时,他更是委婉曲折,目的是避免朝廷对自己的猜忌。他说:“有求于上,委婉而言,颇得实惠,步步高升。”
1857年1月,曾国藩在九江劳师后向朝廷上了一个奏折,目的是要回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湘军水陆师。对于这一要求,他是很委婉地向朝廷提出的。他先强调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本来是因为增援湖北而借调给胡林翼的。现在不光武昌已经收复,就连蕲州、黄州等沿江城市也已经克复。同时,他还大力宣扬李续宾、杨岳斌部水陆师的赫赫战功,强调李、杨所部水陆师力量的强大,为湘军涂脂抹粉。这还不算,他不说自己是李续宾、杨岳斌所部水陆师的司令,但在奏章中却为李、杨所部湘军请饷、催饷,无意以李、杨所部的指挥者自居。曾国藩的所有说辞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要求清政府将李、杨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拨还给自己节制调遣。但是整个奏折中没有一句话是直接这么说的,而是绕来绕去,曲意示衷。
曾国藩的做法自然有他的道理。尽管他的要求很合情理,作为湘军统帅,把自己借出去的东西要回来似乎也没什么不妥,但如果直接这样要,倒显得他小气,不顾及大局,难免有擅权自重之嫌。说到底,所有的军队都是国家的,曾国藩如果执意要回李续宾、杨岳斌部水陆师,就不得不让上司猜测他的真实用心了。曾国藩自然也深知其中的利害,用意很明确,但话很婉转。好在胡林翼也是一个看得懂别人眼色的人,他对曾国藩的用意心知肚明。于是,他有意命李续宾、杨岳斌统率的湘军水陆师东下,而自己并没有随军指挥。这就等于给了曾国藩一个暗示,曾国藩自然心领神会,立即赶来会晤李杨二将,顺势将部队接收了回去。
在如何镇压太平军的战略部署上,曾国藩和朝廷是有分歧的。朝廷认为重点在于北防,保护京师最重要,所以催促湘军北上。但曾国藩认为,要想阻止太平军北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攻其老巢——天京,和重要的根据地安庆,来一个围魏救赵,这样他们就会回援这两个地方,不可能再北上了。
曾国藩进驻安庆20余里外的高桥时,清政府的江南大营溃败,朝廷命令曾国藩前去增援,但是曾国藩苦于分身乏术并没有听命。清政府想复苏保浙,但曾国藩认为必须以上游为立足的根本,湘军以两湖为根本,如果大举东援,就失去了依托。而太平军东线获胜后,必然西征,来争夺上游,这样湘军东援,丢失了上游的战略要地,即使保浙复苏成功也没有意义了。
当然,尽管有分歧,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是正确的,但是他并没有公然和朝廷对着干,而是采取了迂回的办法,他先将大营由宿松移至皖南祁门,并上表朝廷立即组建新军,作出数月后将大举东援的表象。实际上还是以攻取上游为主要的战略目标的。这样表面上对战略部署做了模糊处理,既保全了朝廷的面子,又没有失去自己的战略主动。
善用“迂回曲折,藏巧于拙”的处世手法,曾国藩很好地实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处于弱势、劣势的时候,不要选择鸡蛋碰石头的“英雄壮举”,那其实是一种不自量力。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学学蛇行曲线,将难办的事情先绕过去,等机会合适的时候再表现,如此就可以一击即中了。
“完美”是套在头上的紧箍咒
当人们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一路狂奔的时候,完美也就成了其套在头上的紧箍咒,同时,因为对完美的追求,也就生出了更多的欲望来,而“欲壑难填”的深渊可能就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完美是一朵艳丽而绚烂的水中花儿,很多人都心向往之,却从来也得不到。因为,完美有毒,这个毒会吞噬人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勇气、力量,让人们变得一事无成。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完美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不是!所以,那些把完美当作目标的人,只能是自讨苦吃。
无数事实证明,生活中各种事物都会以“缺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完美只是一种妄念。在很多时候,追求完美反而会丧失生命的本真,让人疲惫不堪。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味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离快乐越来越远。与其执著地追求完美不如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并感受其中的美好。”
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一生哪有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两句话道出了人生的大道理:人在一生中遇到的不如意之事很多,若是凡事都追求十全十美,无异是自找麻烦,反而不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欣赏不完美中的美。
曾国藩被后人称之为“完人”,可见其修养之高,但是连他也知道,追求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他在给诸弟的信中说:“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