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以为郭解是多此一举,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有些人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是可以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情的,所以,我们应尽量在公众场合避免让人难堪,可以的话,送人一份面子厚礼,就算是把人情做到家了。很明显的一点,如果此事传出去,那些当地有名望的人士就会颜面扫地,进而会嫉恨郭解,那郭解等于解决了一件事情,树了许多敌人,得不偿失。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郭解的做法让那些当地有名望的人士不但保全了面子,而且更有面子,他们自然会对郭解感恩戴德、另眼相看的。郭解给人面子,给自己拓宽了一条路,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面子,可谓一举两得。
曾国藩也深谙此道,但是一开始他做得并不好。一次,曾国藩在家为父亲祝寿,他的朋友小珊也前来,席间两人观点不和,争论不休,曾国藩的父亲看在眼里。客人走后,父亲与曾国藩谈起了做人的道理,尤其讲了一大堆给人留面子的话。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曾国藩遂亲自往小珊家中表示歉意。在当天的日记里,他总结了自己有三大过:
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谩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志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遣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从此以后,曾国藩在处事待人方面日渐成熟,给人留面子这一点尤其成为以后待人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
有人认为在朋友之间讲面子会很虚伪,这其实是对人性的不了解导致的。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的尊重为前提的,不能干涉,也不能强求。彼此之间志趣相投,则交,反之,则远离,则断交。因此,对朋友也要客气有礼,可以不强调自己的面子,但是不可以不给朋友面子。因为,所谓的面子问题,其实是尊重与否的问题。
所以,一个人要想更有面子,就要懂得在必要时放下自己的面子,去维护别人的面子。这样,别人才会因为你尊重他而使他感到自己更有面子,从而回报你更大的面子。相比于那些使劲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这样的面子想必价值会更高。
学会把自己的梯子靠在别人的墙上
深谙传统文化的他(曾国藩)不会大张旗鼓地借人成事,他懂得把自己的梯子不着痕迹地靠在别人的墙上的道理,这样既能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又可以明哲保身。
一个人要想发达,获得超越之前的成功,单凭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贵人提携和帮助。人的社会性和现实情况告诉我们,一个人越走向高位,社会关系越复杂,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而贵人的帮助和提携是获得机会不可或缺的因素。
曾国藩一生取得的成就固然和自己的“挺”“忍”“诚”等方面的内因分不开,但同时也与贵人相助有着很大的关系。身在官场的曾国藩自然深知“朝中有人好做官”的妙处,深谙传统文化的他不会大张旗鼓地借人成事,他懂得把自己的梯子不着痕迹地靠在别人的墙上的道理,这样既能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又可以明哲保身。
出身“寒门”的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连跃级,这在官场是极为罕见的,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他从二十八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起,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官衔从七品,到三十七岁那年,即步入仕途的第十个年头,已官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品级为从二品,跻身朝廷大员的行列。这就是所谓的“十年七迁”。经过前六次的迁升,曾氏由从七品升到从四品,这中间恰好六个台阶,一次升一级。更为戏剧性的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他一次连升四级。曾国藩可谓是官运亨通,他自己认为,环视左右,极少有升得这么快的。在给弟弟的信中,他说:“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近年中进士十年而得阁学者,惟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以及余三人”。
曾国藩之所以升迁得如此之快,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个人的勤苦努力,他要求自己极其严格,广泛结交京内名流,在京官中造成了勤恳好学、为人正直、谦恭的普遍声望。连他自己也说:“在京颇著清望。”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得到了祁俊藻、穆彰阿等人的援引和扶持。
曾国藩出身寒门,没有背景,但是他主敬,就是对自己的上司、前辈、老师等尊敬有加。曾国藩以理学家自居,他不是个跑官的人,但是他自己可以用来交换的资源又很少,于是,他用“敬”赢得了一些上司和前辈的垂青。这其中就有对他影响很大的祁俊藻。
曾国藩在考取进士的过程中,祁俊藻正是考官,两个人之间就有了师生关系。有一次祁俊藻过生日,曾国藩到琉璃厂购买了最好的宣纸,写了260个寿字给他,使祁俊藻非常感动。这为曾国藩日后的升迁打下了基础。
对曾国藩的仕途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他的大贵人穆彰阿。
穆彰阿,字鹤肪,是满洲镶蓝旗人,1805年进士,道光时期受到重用。穆当军机大臣20余年,尤其控制了中央科考选拔官员的大权,自嘉庆至道光两朝,进士考试、殿试、朝考、庶吉士考差、翰詹大考,他都参与或主持。这是“衡文大权”,亦即选官大权。穆彰阿多年来利用衡文大权网罗党羽,培植亲信,遂致“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土多被援引,一时号为穆党”。势力非常庞大,凡是穆彰阿想要推荐或打击的人,没有一个是不成功的。
那个时候,凡由阅卷、主考官手下产生的进士等功名者,都视考官为最亲近、终生不改的“老师”,自己是考官永久的门生,比学校中最亲近的真正的老师还要尊重。
曾国藩会考之时,总裁官即为穆彰阿。考试之后,曾国藩拜见了穆彰阿,穆对曾的文章、学问和行事都很赞赏。1843年翰林散馆大比,穆彰阿又是总考官。试后,曾国藩又亲拜了穆氏,并把自己的考卷誊清,呈给了穆彰阿,于是曾国藩又得了好成绩。这一次拜访也似乎成为了曾国藩迅速升迁的契机。
一些清稗史中对曾国藩官运的转机有过这样的生动的描述:
一天,曾国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见的谕旨,遂连夜到穆彰阿家暂歇。第二天被带到皇宫某处,环顾四周,发现并非平日等候召见的地方,无奈白白地等了半天,只好又回到穆府,准备次日再去。晚上,穆彰阿问曾国藩:“你见到了白天被带去的地方所悬字幅吗?”曾国藩答不上来,穆怅然曰:“机缘可惜。”踌躇良久,叫来自己的仆从对他说:“你立即将四百两银子作为酬金交给某内监,叮嘱他将某处壁间字幅抄录下来,送出来。”当天夜里,仆从将太监抄录的壁间字幅送给穆彰阿,穆彰阿令曾国藩熟记于胸。次日入觐,皇帝所问的都是壁间所悬挂的历朝圣训,因为对答如流,曾国藩大受赏识,道光帝还对穆说:“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诚然。”从此以后,曾国藩便恩宠有加,平步青云!
由此事可见穆彰阿对曾国藩的点拨扶植,这等于直接给他创造了晋升的机会。曾国藩对穆彰阿的感激之情亦非一般,穆彰阿被罢,曾每过穆宅,皆感慨唏嘘。20年后,曾国藩赴任直隶总督,进京时,又专程拜访了穆氏的后人。此后,又让儿子曾纪泽访问了穆彰阿之子穆萨廉。
但曾国藩的低调让他和穆彰阿之间保持着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在外人看来,他们之间仅仅是师生之谊、志趣相投罢了。曾国藩的这种不着痕迹的做法,既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也给自己省却了很多的麻烦。
1850年,道光皇帝崩逝。咸丰皇帝即位后,穆彰阿被罢免,永不叙用。由于曾国藩的低调,很多人没有看透他和穆彰阿的关系,所以少有人认为曾国藩算是穆党,从而也没有牵连到他。
在不同的时期,曾国藩依靠过不同的人,比如中期靠肃顺,后期依靠奕和文祥。但由于曾国藩的低调和谨慎,他虽然和这些人有过较为亲密的交往,但是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没有留下什么把柄。所以,后来这些人都被处决了,但曾国藩仍然屹立不倒。
由此我们得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人脉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可能会起到很直接的作用,但是对于这种关系,应该保持低调,而不应四处张扬。因为,事情的变化往往是出人意料的,你的高调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卷入到是非的漩涡之中,自己之前的努力也就白费了。而低调则可以既得到实惠,又能够有效地避免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