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了拓展自己的前进道路,一定要学会适时地给别人一个牢靠的肩膀,让别人能得到好处。这样做之后,你的声誉将不断增加,你的肩膀也将会有巨人肩膀的伟岸。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贵人的相助,而在得到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给别人提供帮助。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帮助、提携和促进,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以互惠互利为原则的。互惠原则讲求的是一种利人利己、双赢的人际关系模式。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人踩跷跷板一样,想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和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跷跷板定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而要高低交错,如此整个过程才好玩。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具备多种因素,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借助外力是最主要的因素。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君子的本性与别人无异,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但是,借力的前提是先给别人好处,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当一个人受到恩惠时,他就会感到有义务去回报。
曾国藩的成功借助了很多人的力量,他也从中看到了借力的重要性。曾国藩身居高位后,很多人投到了他门下。随着曾国藩的声名鹊起,这些幕僚也大多都得到了任用。而这些人得到好处后,对曾国藩自然感恩戴德、歌功颂德,从而使曾国藩的声名日隆。同时,这些人遍布四面八方,也帮助曾国藩打造了一个结实牢靠的湘军政治军事集团,成为曾国藩最大的政治资本。
曾国藩起初并不重视保举人才,他主张的是“不妄保举,不乱用钱”。他带兵打下武汉后,“仅保三百人”,而胡林翼一次就保奏“三千多人”,受奖人数众多。两相对比,很多人便纷纷选投胡林翼门下,一些原来跟随曾国藩的人也改换门庭。
曾国藩当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也觉得如果有人跟着自己很多年,但是没有得到任何机会和提升,自然心有不甘,这也是人之常情。对这个问题,曾国藩的一些贴身幕僚,像刘蓉、赵烈文等,也多次向他进言。赵烈文说:“阁下爱贤好士,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离开您了呢?以前的就不必说了,就说最近一段时间相继离开的那些人吧,是他们有负于阁下呢,还是阁下以为他们没有用而放弃了他们呢?都不是。来投奔您的人,除了少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大部分是为求利而来的。假如得不到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们将都会销声匿迹,又怎么会肯来为您所用呢?所以明智的用人者,一定要满足人才的欲望,这样千里马才会认为遇到了伯乐,才会竭尽才力来报答您。这样,您才能合众人之私,而成就一人之公,完成您所从事的事业。”
赵烈文的“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让曾国藩茅塞顿开,于是他从此改变作风,大力保举人才。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清军从太平军手中所攻克的第一座省城,朝廷上下都十分振奋。曾国藩把握住这个机遇,开了一大堆名单,请求朝廷奖励。咸丰皇帝很高兴,批准了曾国藩的全部请求。罗泽南、杨载福、李续宾这些人由此崭露头角,这对于鼓励湘军的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曾国藩看到这样做原来这么有好处,于是以后凡是有重大战功,他都要保举一大批人。像安庆之战,他将功劳归于胡林翼;打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他又将功劳归于将领们,在保单中开列的有功人员就有1000多名,参战部队的统领、分统、营官等几乎一个不落。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有四百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得到过他的保举。所以他的幕僚,即使不是实缺的官员,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的名堂。这其中,有26人成为了督抚一级的大员,50人成为了三品以上的大员,至于道、府、州、县的官员就数不胜数了。因此,可以说只要进入曾国藩幕府,就会有升迁的机会。这样,人们自然就拼命地前来投奔他。而曾国藩本人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他和他的人才之间,正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下属得到了提升,他的影响力自然就更大了。所以他后来感慨地总结道:“凡是遇到利益问题,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名声问题,要注意分享,这样才能成大事。”
虽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但这样的本性对成就大业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久而久之,交往的人将会越来越少。而如果把利益和别人来分享,就能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就会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所以,为了增加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了拓展自己的前进道路,一定要学会适时地给别人一个牢靠的肩膀,让别人能得到好处。这样做之后,你的声誉将不断增加,你的肩膀也将会有巨人肩膀的伟岸。
把功劳多让点给别人
只盯着功劳,甚至据为己有,就会大失人心,乃至众叛亲离,有损自己的声誉,看似得到了,其实是失去了。相反,如果能够把功劳让给别人,就不仅得到了美名,还会得到别人的真心拥戴和真情回报。
社会是一个金字塔,越往高处走越艰难,机会越少,竞争却越激烈。所以,当人们都卯足了劲儿往上爬的时候,常会把别人的所得看成是自己的失去,进而产生争名夺利的心理。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不是得不偿失,就是两败俱伤。因为只盯着功劳,甚至据为己有,就会大失人心,乃至众叛亲离,有损自己的声誉,看似得到了,其实是失去了。相反,如果能够把功劳让给别人,就不仅得到了美名,还会得到别人的真心拥戴和真情回报。
儒家提出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立人,就是培养锻炼人才,使其成材;达人,就是帮助人才去功成名就。曾国藩非常推崇这一点,他把是否施于人的问题当作识量大小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都是“恕”“仁”。如果一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就能说明这个人见识广博胸襟广阔,否则就是见识短浅肚量狭隘。他还认为:“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把成名、成功的机会和功劳让给别人,这就是曾国藩对“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一种具体应用和实践。
在军营里,每每听到曾国藩谈到收复安庆的事,他总是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后来攻下金陵,则又归功于各位将领,而没有一句话提及他自己以及他的弟弟曾国荃。谈到僧格林沁进攻捻军时,则赞扬他能吃苦耐劳,说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谈到李鸿章、左宗棠,会称他们是一代名流,不是说自愧不如,就是说谋略莫及,这往往从他的奏折和信函中表现出来。而曾国藩提到的这些人,每一个都对曾国藩的成功出力不少。
在对待官文的事情上,曾国藩将这一理念实行得尤其出色。
官文对湘军成见很大,但是他一边暗地里给湘军使绊子,一边表面上又表现得很友好,甚至恭恭敬敬。事实上,因为湘军的胜利,他也因此沾了不少的光,被封为了一等伯爵。对官文的所作所为,曾国藩心知肚明,但他更深知,得罪这样的人就等于为湘军多树了一个敌人,这不利于湘军的发展。据他观察,官文此人很贪图利益,只要能得到好处,就马上会说你的好话。曾国藩利用这一点,给了官文一个大大的好处。他上书朝廷,建议军队改制后长江水师的统领让官文来做,大家全都做他的副手。这样一来,官文自然会站在湘军的一边,还帮着曾国藩的湘军做事。于是,曾国藩不但消除了一个很大的阻碍,还为湘军带来了切实的好处。后来的事实证明,推一个满人出来做领导的做法是极为明智的。这体现了曾国藩的“推功让贤”和“与人为善”的思想是何等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