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借助他人之力。若想让别人为自己所用,就要让其心甘情愿地为付出,而“待人以诚,容人以恕”正是做到这一点的好办法。
《菜根谭》中说:“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意思是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都是诚实的,但是自己却先做到了诚实,一个总是怀疑别人的人,别人虽然未必都是虚诈的,但自己首先已经成了虚诈别人的人了。
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想要收获什么,就得首先种下什么。“多个朋友多条路”,要想交到知心朋友,我们首先要付出真情和真诚,以此来换得对方的真心。这样相交的朋友是以感情、共同的志趣为基础的,不是以某种利益为基础的,所以危难之时是可以依靠的。
曾国藩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认为,人纯粹至善的最高品质就是“诚”,“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受此影响,曾国藩认为“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昌”,“果存诚而不自欺,则圣学王道又有他哉?”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将“圣学王道”的真谛简化成了一个字,那就是“诚”。无论是做人、治军还是治国,曾国藩所信奉的只有一个“诚”字。
《中庸》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曾国藩的“诚字诀”,正是从此引申出来的。在对自身的要求方面,曾国藩说:“……处处疑人防人,究非君子坦白之道。”他认为,自欺与欺人都不可保持,应尽快除掉,否则只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良后果。在与好友郭嵩焘的交谈中,他指出:“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诗》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我近年来自省生平衍咎,不出‘忮’‘求’二字。今犹衰者,旦夕入地,犹自恨拔除不尽,因环视当世之士大夫及高位耆长,果能铲尽‘忮’‘求’二字者,亦殊不可多得也。”
在对待他人时,他主张要有礼貌,要相互敬重,用真诚来沟通感情。名利二字,只可用来笼络一般的俗人,对于真正的贤士却未必有作用。
咸丰七年(1857)十二月初六,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有了诚,便自会见信于他人。信,就是诚实,不说一句假话,不做一件欺人之事,时间长了,不但别人会信服你,甚至连鬼神都会钦佩你。
以“诚”待人,以“信”见人,推而广之,就能做到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容人以恕。
曾国藩提倡“恕”,其中心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做到“恕”就可以容人之短,甚至可以接受旁人不可容忍之事。
曾国藩提出待人要做到“恕”,不可怀有偏见心理,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要与人为善、宽于待人,并尊重和关怀他人。
待人以诚恕、宽容的思想在给其弟的信中也曾有这样的表述,他说:“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谁都有顺境和逆境之时,得意时以谦让宽恕之心待人,就会为自己今后留下一条出路。”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经历了几次波折,从中就体现出过曾国藩“待人以诚以恕”的精神。
曾国藩为人拙诚,语言迟讷,而左氏恃才傲物,又好直言不讳,因此他时常有得罪曾国藩的地方。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遂,回到省城,垂头丧气。左宗棠就责备曾国藩:“事情还未到不能办的时候,自寻短见是不当的行为,何必出此下策。”这使得曾国藩无言以对。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不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南官绅对此也哗然应和,这也使曾国藩颇失众望。
但曾国藩不计前嫌。左宗棠受人诬告,无奈之下来投奔曾国藩,曾国藩热情接待,并与他连日商谈大事。不久,朝廷想要使用左宗棠,曾国藩立即上奏说:“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际,或饬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藩臬等官,予以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曾国藩对左宗棠始终有赞扬、无贬词,甚至说:“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曾国藩因为李元度有倾向王有龄分裂湘系的企图而弹劾他,结果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责,说曾国藩忘恩负义。李鸿章“乃率一幕人往争”,声称“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说:“我自属稿。”李鸿章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侍矣。”曾国藩闻此,非常气愤地对他说:“听君之便。”李鸿章便负气离开了祁门。后来,几经辗转波折,他又想回到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不计前嫌,大度能容,并且写信恳请李鸿章回营相助。
曾国藩的“诚”让他交到了很多的好朋友,得到了很多的好帮手,而他的“恕”则让他赢得了人心,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要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借助他人之力。若想让别人为自己所用,就要让其心甘情愿地为付出,而“待人以诚,容人以恕”正是做到这一点的好办法。
给人面子,自己会更有面子
让自己有面子,保全别人的面子,都是为人处世之路上的重要功课。真正令人敬仰的是那种能照顾别人的面子,甚至愿意把自己的面子让人的人。
面子这个东西向来都被人们看得很重,甚至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名言。事实上,人们之所以注重面子,其实是注重自己的尊严,为保全自己人格的一种做法。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面子有时候比实力更管用。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所以生活在世,这也是不能免俗的事情。但凡中国人,都好面子。因此,让自己有面子,保全别人的面子,都是为人处世之路上的重要功课。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孟之反在战场上打了败仗,他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自己一人断后,快要进到城门时,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哪里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呀?实在是这匹马跑不动了,这真要命啊!”
孔子之所以说到这件事,自然是很赞赏孟之反做人的高明之处。明眼人都能看出他这是在给士兵们留足面子,这种胸襟实在令人感动。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有些人总是只想着自己的面子,而不顾他人的面子,有时甚至是踩着别人的尊严往自己脸上贴金,这样的做法看似取得了表面的胜利,其实只会让人小看,狭窄的心胸也已表露无遗。真正令人敬仰的是那种能照顾别人的面子,甚至愿意把自己的面子让人的人。
古代有位大侠叫郭解,声望很高。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但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了郭解,请求他来帮自己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结怨之人,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按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件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都来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和解。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了和解,这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很丢面子。所以,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他们完成了这一美举吧,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