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鉴也很欣赏曾国藩,当曾国藩请教读书、修身的妙诀时,唐鉴告诉她,读书要以《朱子全集》为宗。而读此书也不能看作是八股进阶之书,而要躬自实行。至于修身,最好的办法是记日记。记日记就是照自我,一定要诚实无欺,否则就是欺心,欺心就该诛心。对着圣贤天天检讨,慢慢地就能达到圣贤的境界了。
唐鉴告老还乡后,咸丰帝连连召他入京,垂问军国大计。唐鉴向咸丰帝举荐曾国藩,请皇上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授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并且详细地向皇上讲述了曾国藩的出身、学问、为人、才干,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他还以自己的一生名望作担保,请咸丰帝坚信曾国藩将来必成大事。1853年1月8日,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在艰辛努力下,曾国藩的湘军慢慢崛起、强大,最后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果然成就了大事。
唐鉴还向曾国藩介绍了倭仁。倭仁实际上是唐鉴的弟子,但在内省方面,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要求比唐鉴还严格。此外,倭仁还点拨了曾国藩很多的为人处世之道,和修心养性之法。两位老师的教导,是曾国藩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
除此之外,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期间,还从很多好友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刘传莹专攻古文经学,精通考据,与他交往,大大弥补了曾国藩在古文字上的不足;何绍基精通书法,擅长吟咏,这对曾国藩书法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少;其他还有爱好古文的吴嘉宾,还有各有所长的邵懿辰、冯卓怀、窦垿等,这些人也都在史学、诗文、考据等方面对曾国藩有很大的帮助。
曾国藩总是很善于放低身段,以学习的姿态和人交往,这样的做法也使他能更多地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对比自己的不足,然后诚心借鉴、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这对他的修身、学习帮助很大。
当然,曾国藩能取得让后人景仰的成就,自身的刻苦、自律是最主要的,但是朋友对他的帮助也非常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些朋友的帮助,或者如果他不善于结交有识之人,并学习其长处,那他的成就将大打折扣。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朋友遍天下,这固然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但是他未必善于从朋友身上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这样的人总会说:“我的某某朋友是某大公司的老板”“某某朋友是某单位的一把手”“某某朋友是知名人士”……暂不论这些人是不是他真正的朋友,单论有这么多出类拔萃的朋友,却为什么不多向这些朋友学习学习,以提高自己呢?要借用朋友的名声来提高自己的关注度,那只是一种满足虚荣心的表现,只会更加贬低自己,令听者嗤之以鼻——“你的朋友都这么优秀,你怎么还那么没用呢?”
所以,交友不仅要交好朋友,还要善于从朋友身上学习其长处,变成自己的一项优点和技能,这样交朋友才算交得有意义。
远离小人就是远离陷阱
小人就像鞋里的沙子,很小很不起眼,但如果不清理出来,就会感觉硌脚。因此,感到硌脚倒出来也就罢了,没必要再一脚踩进土里。
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爱搬弄是非、说长道短、挑拨离间、恶意中伤、落井下石、损人利己……他们以损害别人为手段,达到自己得利的目的;他们最善于做的是贬低别人,借以抬高自己;他们善于找参照物,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他们只要看到别人强于自己,心里就不平衡,开始造谣中伤,寻求某种变态的平衡;他们看到别人得利,不管和自己有没有关系,都一律视为自己所失,于是开始使小动作,损伤别人;他们有的时候纯粹是出于一种变态心理,污言秽语地贬损别人攻击别人……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人”。对于小人,有智慧的人历来是远离的。
对曾国藩这样有大智慧的大儒来说,君子自然是对自己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对身边的幕僚、子弟,也同样如此要求。对于身边的小人,他采取的则是远离、不与之为伍的做法。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于利的小人,只知私利,不知其他。背叛谁,投靠谁,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只要能够得到利益,连出卖自己的灵魂也是在所不惜的。冰炭不容,小人当道的社会,喻于义的君子是无法与之共存的。
荀子说,君子才德过人,但不因此骄人,不与人争高下,就像一个人力大如牛而不与牛斗力量。骄者,没本事又看不起人;傲者,有本事而自视甚高,故戒骄易而戒傲难矣。
曾国藩的谨言慎行决定了他必然是远离小人的,因为他知道,要想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就要排除各种干扰,尤其是那些专门在皇帝面前谗言献媚的小人们。自古以来,多少能人志士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丧身于小人的一张嘴下。
历史上的小人作祟,不是个案,而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封建统治者为了消弥任何动摇自己地位的威胁,总是有意识地制造各种政治陷阱,营造使臣下人人自危的氛围,以便于他操纵权柄,上下其手。这样一来,那些品质卑劣、心术不正的宵小之徒,便有机会曲意逢迎,兴风作浪了,于是,朝廷上下便充斥了猜忌、诬陷的圈套。这些小人在政治斗争的伎俩上是社会上一般小人所不及的,他们习于巧鼓如簧之舌,迷惑他人;他们善于为自己的卑劣行径立贞节牌坊;他们巧于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搅和在一起;他们能够为独裁者遮掩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更能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私利,打击妨碍自己利益的政敌。
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李牧,当年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为赵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让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韩仓等人一玩手脚,便处处碰壁,大祸临头,一个仓皇逃命,流亡到异国他乡当“寓公”,在百无聊赖之中郁郁而终;另一个不幸遭杀,抱恨终生。
燕国名将乐毅,统帅五国联军伐齐,攻克齐国城池七十余座,为燕国一洗昔日遭齐入侵的国耻,功勋盖世,可是让燕惠王身边的小人一挑拨、一捣乱,即刻便有性命之虞,无奈只好逃亡赵国,再也无法施展其军事才能,其彻底平定齐地的夙愿就此付诸东流。
还有唐代名将高仙芝、封常清,被奸佞之徒谗言陷害,唐明皇居然给高、封二人按上丧师失地、畏葸不战的罪名,残忍杀害,从而使唐朝走向衰亡。还有制造了“莫须有”罪名的秦桧,将岳飞杀害,也导致南宋失去了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
诸如此类,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须臾不离读书的曾国藩自然深知这一切,并引以为戒。他说:“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还说:“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党,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曾国藩选择了远离小人,也就尽可能地远离了政治陷阱。他告诉人们可以通过眼神来辨别小人,如:眼光灿烂闪烁,气宇深沉,藏而不露,偶尔露出泰然平和的颜色,而有时也露出肃杀的信息,这样的人,是身处上位的小人;目光摇曳不定,精气不足,神情散乱,远远望去姿态不佳,靠近看来又没有风度的,是身处下位的小人。
而他的做法是低姿态、小心谨慎、不多言、坚忍、圆融、与人为善、忍辱、识时务……他所有的处世原则、人生经验、办事方略、交友之道、用人之策都严格地秉承了“力戒与小人为伍”的原则。
小人就像鞋里的沙子,很小很不起眼,但如果不清理出来,就会感觉硌脚。因此,感到硌脚倒出来也就罢了,没必要再一脚踩进土里。因为,你的目标是迈向成功的漫漫征程,你的对手是有竞争力的人。所以,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这样的“小人”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