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炼铜造剑时只看所掺的锡和火色,就是欧治子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可是用这把剑在水中砍死鹄雁,在陆上斩断驹马,那么,就是仆隶也不会怀疑它是钝还是锋利了。如果只看马的牙齿和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马套上车,看看它快跑到终点时的模样,就是仆隶也不会怀疑马的优劣了。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装,只听他说话论事,就是孔丘也不能肯定这个人能力怎么样,可是给他一个官职,看看他的工作成绩,就是普通人也不会怀疑他是聪明还是愚蠢了。所以,一个贤明君主所任用的官吏大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大多是从下层军官中挑选出来的。凡是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能勉励自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级越高他们就越能尽力办事。用高官厚禄去勉励官吏把事情办好,这是建立强盛统一事业的有力措施。
“凡是奸臣都想顺从君主的心意,来取得君主亲幸的权势。因此君主所喜欢的东西,臣子就加以吹捧;君主所憎恶的东西,臣子就加以诋毁。人们的一般情况是,取舍相同的就互相肯定,取舍不同的就互相反对。现在臣子所赞美的东西,就是君主所肯定的东西,这就叫做相同的择取;臣子所诋毁的东西,就是君主所反对的东西,这就叫做相同的舍弃;择取、舍弃一致而相互对立的没听说过。这就是臣子所用来取得信任和宠爱的途径。”
两位圣贤的见解,真可称得上是千古宏论。
对曾国藩来说,不但要选才,还要“选对”人才。所谓“选对”人才,就是选择自己需要的,能够弥补自己缺点和不足的,能够给自己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的人。
众所周知,曾国藩成事的最大资本就是湘军,而湘军是一支军队,是军队就得有能征善战的将领。曾国藩在湘军成立之初的屡战屡败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不适合带兵作战。但是他长于战略规划,那他就可以选择合适的将领来带兵作战,这就充分发挥了湘军的作用。他选择的大将,像胡林翼、江忠源、曾国荃、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錱、杨岳斌、彭玉麟、李世忠、陈国瑞等人,都是打仗的好手。而正是他们镇压了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太平天国,使得曾国藩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至于其他方面,曾国藩本身也是一个多学之人,而且都有着较高的造诣。曾国藩之所以被称为“完人”,并不是说他真的完美无缺,而是他确实很完善,但同时对自己欠缺的地方,他懂得借他人之力来很好地弥补。
事实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样样精通,所以,人不一定要求自己是个全才,但一定要是个专才,至少在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有过人之处,并懂得借他人之力来成就自己的大事,那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是下一个成功者。
用人之前,先好好地识别与考察一番
一个好的领导在使用人才前也必然会先对人才有一番考察,这是用人的一种常识。只有准确地识人,看出他的性格、性情,才能有针对地使用他们。
做一件事情前,先要对这件事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做事的一种常识。一个好的领导在使用人才前也必然会先对人才有一番考察,这是用人的一种常识。优秀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察人方法,无论采用怎样的办法察人,目的都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人才,为知人善任打好基础。在察人方面,曾国藩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一直为后人所推崇和效仿。
有一个曾国藩察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从中也可看出曾国藩的察人方法和功力。
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恰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那三个人在厅外等候。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禀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摇手笑言:“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谨慎,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大有作为,应予重用。”
李鸿章很是惊奇,问:“还没用他们,大人您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国藩笑着说:“我刚才散步回来,在厅外见到了这几个人。我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可见是一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肯干,无需多少开创精神和机敏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神色不端,可见是个阳奉阴违,机巧狡诈之辈,断断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气宇轩昂,目光凛然,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将来成就不在你我之下。”
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战功并官至台湾巡抚的淮军勇将刘铭传。
可见,只有准确地识人,看出他的性格、性情,才能有针对地使用他们。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国藩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询事”、“考言”、“奏折”、“诱迫”四法。他主张对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别贞邪”,相貌、言语、举止、行为……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此外,曾国藩还经常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以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佳的人才。
为了识才,必须对人才时加考察。曾国藩说:“所谓考察之法,何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就是说,要对下属的办事情况和言论情况同时进行考察,而曾国藩尤其注重属下的建言。当时,“考九卿之贤否,但凭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曾国藩说:“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通过建言,上司可以收集思广益之效,也可以借此观察下属的才识程度,确实是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此外,《冰鉴》一书详细记载了曾国藩察人的方法。有一首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具体来说:
一是神骨。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两个眼睛的精神和面相非常重要。这就是一种感觉。
二看刚柔。刚柔太过都不好,太刚显得粗鲁,太柔显得愚蠢,而外柔内刚,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日后必有一番功业和名声可以成就。
三看容貌。人的面貌之相有清秀、古朴、奇伟、秀致的分别。不同的相貌代表着将来不同的命运。
四看情态。凡属大家——如高官显宦、硕儒高僧的举止动作,即使是羞涩之态,也不失为一种佳相;而凡属小儿举动,如市井小民的哭哭笑笑、又跳又叫,愈是矫揉造作,反而愈是显得幼稚粗俗。看人的情态,对于大处当然也要分辨清浊,而对细处则不但要分辨清浊,而且还要分辨主次方可做出取舍。
五看须眉。通常所说的“文明之象”指眉毛要疏密有效、清秀润朗,不要厚重呆板。远远望去,像两只凤在乘风翱翔,如一对龙在乘风飞舞,这就是上佳的眉梢。
胡须的多少因人而异,无论是多还是少,都要与眉毛相和谐,相匹配。而胡须的不同形状则代表着不同的性格特点。
六听声音。人的声音也分清浊,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所以不一定见到其庐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七看气色。如果说面部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大命,那么气色则象征并体现着人的小运。大命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祸福,小运也能够决定一个人几个月的吉凶。
看相识人大概算是曾国藩最得心应手的察人办法了。这种办法看起来神乎其神,其实不过是曾国藩对自己经验的总结而已。
我们常说“相由心生”,即一个人的心情能够在面相上体现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人的身体是一个血脉相通的整体,所以人的性情、性格等能通过面部特征和情态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无论用那种方法,在用人之前,严格、周密地考察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