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结果错失了后来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而有的人在面对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时,却能够忍住,能够控制住自己,结果等到了更大的利益出现的机会。
“小不忍则乱大谋”强调的是不要因小失大,该忍就一定要忍,因为这种忍本身就是一种自控。一个人有多强的自控能力,直接影响着他对机会的把握。苏洵在《强弱》中说:“忘其小丧,志其大得。”意思就是说,不要在意于小的失去,而要去追求大的收获。这和“小不忍则乱大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的人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结果错失了后来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而有的人在面对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时,却能够忍住,能够控制住自己,结果等到了更大的利益出现的机会。
哈里森小时候曾被人认为很傻。邻居们做过这样的试验:拿出一个五分的硬币和一个十分的硬币,让小哈里森挑一个,小哈里森每次都拿五分的。每次都这样,于是大家以此为乐。
一个外地人路过此地,听说了此事后便亲自去试验了一回,果然和大家说的一样。外地人仔细观察小哈里森的言行后,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朋友,你一点也不傻,你很聪明。”小哈里森也笑了。
后来大家才明白了:如果小哈里森拿了十分的硬币,下次就不会有人去做这样的试验了,他每次五分的收入就将终止。小哈里森原来是放弃眼前的小利来保留长远的利益啊。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长远眼光,他可真了不起!后来,他成了美国的第九位总统。
曾国藩也懂得哈里森的这种智慧。曾国藩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在面临取舍和抉择时,他从来都不会因为眼前的小利而失去主张,相反还会着眼于长远而选择退让,为的是将来能够取得大的进步。
曾国藩努力地在衡州编练水陆两军,打算在打造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之后,再出省作战,去剿灭太平军。因为水陆两军刚成立不久,还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战斗力很有限,根本无法和太平军抗衡。
但此时朝廷已经等不及了,正规军的节节败退令朝廷不再寄托希望,转而将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因此,朝廷不断发来征调谕旨,要曾国藩出兵。曾国藩此时表现了自己的英明果敢,他冒着被治罪的危险坚守不出。这让咸丰皇帝十分恼火,他无法理解一介书生能作出何等事业。当曾国藩面对太平军西征,提出四省联防、合力堵围的措施时,咸丰皇帝便讥讽曾国藩不过是无知书生的好高骛远和自我吹捧罢了,有什么能力去打败太平军。面对咸丰皇帝的嘲讽和高压,曾国藩十分为难:听其调遣,则一段时间以来的心血及努力必将付诸东流;不听调遣,万一惹怒了朝廷,很可能带来杀身之祸。不过,曾国藩此时分析形势,知道朝廷的大患是太平军,虽然急于镇压,但还需依靠曾国藩的军队,所以还不至于痛下杀手。因此,为了能够最后一举成功,曾国藩在接到谕旨后,依然拒绝出省作战。在陈述其不能出征的诸种理由之后,曾国藩还激昂地表示:
“此次奉旨出省,徒以大局糜烂,不敢避谢,然攻剿之事,实无胜算。……臣自维才智浅薄,唯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钝利败,一无可恃。皇上若遽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葸不前之罪。臣不娴武事,既不能在籍终制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偾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中夜焦思,但有痛哭而已。伏迄圣慈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殚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
咸丰皇帝看了奏折以后,深为曾国藩的赤胆忠心所感动,在朱批中安慰到:“成败利钝不可逆睹,然汝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
曾国藩为坚持“志其大得”,不仅拒不执行咸丰皇帝的谕旨,同时也对处于危困之中的师友江忠源、吴文镕等的求援于不顾。虽然局势急转直下,但是他的坚持不可草率出省作战,使他赢得了编练水陆两军的时间,为其日后一举独立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此时曾国藩付出了当前利益的巨大代价,但终于大获全胜,取得了最终的巨大的成功。
一个人做成大事不光需要明确的目标,还需要把握时机的能力,以及明确进退的明辨能力。如果光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不能把握机会,那就只能看着目标望洋兴叹了;如果不能明辨进退的时机,就可能在未准备好的时候,因失败而一蹶不振,从而失去了最终的机会。所以,为了大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管这有多难!
俯身屈从,忍辱坚持
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实现志向的道路是极其漫长的,在这条漫长的路上,挫折、困难、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只有学会屈从、忍辱,才能度过一个个难关,将自己的力量保存到最后,真正用到刀刃上。
猪鼻蛇有着一流的表演水平。当遭遇敌害时,它会忽然浑身痉挛,接着肚皮朝天就地而卧。在装死的同时,它还会偷偷地注视敌人的动静。如果敌人在,它就继续装死,否则马上开溜。七星瓢虫和乌龟当你触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马上将头和四肢缩进去,任凭你怎么拨弄,它都像死了一样一动不动,但等一段时间它发现没有什么动静后,就又会“活”过来。这些本领,统称为“诈死”。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较量中,主动地战败、示弱、退让也未必是懦弱的表现,很多时候其实是保全自己的好办法,是一种志存高远、目光长远、着眼未来的从长计议。为了将来目标的实现,暂时的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要学会悄悄地挺过去。
越王勾践听说吴国要建一支水军,便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贸然出兵去灭此水军,结果被吴王夫差的奇兵包围,大败,带队的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给勾践,让他假装投降,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没有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最终留下了勾践等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勾践饱受屈辱,最终被放回了越国。回国后,他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后来时机成熟,勾践领着3000越国精兵,拿下了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生擒了吴王夫差,报了当年之仇。
很显然,勾践之所以能保全性命,就在于能假装投降。
曾国藩也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低调的他很懂得在不利的场合主动示弱,以求得喘息之机。
曾国藩组建湘军初期,在湖南组织队伍训练。此时,长沙还有一支清政府的正规军——由湖南提督鲍起豹所辖的绿营兵。在危局之下,将领腐败无能,士兵军心涣散,但是,身为正规军的绿营军虽然无能,却也不把曾国藩的湘勇放在眼里。由于当时两支队伍都归塔齐布统一训练,所以湘勇的训练课目,绿营军也要进行。结果,湘勇要求的严格和勤学苦练让闲散惯了的绿营军很不习惯,且月饷反不如这些勇丁,于是找到长沙绿营军副将德清诉苦告状。
德清也很反对曾国藩,于是挑头与曾国藩为难作对。而湖南的地方官,也早就对曾国藩在编练军队中的越权行为很是不满,不仅不出面调解,反而火上浇油,等着看笑话。绿营兵有恃无恐,闹得更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