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芦花如雪,霜叶如花的季节,去了一趟枞阳县横埠镇,拜访了横埠镇的石刻工匠周正梁老师。
周正梁老师是当地知名的石匠,他在谋道街开了一爿石刻铺。在石刻店铺里,我同周正梁老师拉家常,他待人真诚,为人热情,同我聊着石刻,书法,绘画,收藏品等……
周正梁老师于1971年生于农民家庭。由于家贫,母亲早逝,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回家放牛、做家、挣工分,16岁就随父亲上山采石头、起麻石条,学一些简易的石刻工艺……
周正梁老师从事石刻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来,他不知道采过多少石头?雕刻过多少石碑?凿过多少石狮子?砌过多少屋基脚?码过多少坎子……
周老师碑刻上的文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雕刻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横埠镇家喻户晓的石匠高手。
周老师店铺大门前,摆放着许多青石狮子、墓碑坯子等,屋内收拾得窗明几净。堂厅墙壁上,挂有名人字画和他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堂厅靠墙壁旁边,堆放着许多石雕工具,工具摆放得井然有序,有钢钎,大小錾子,铁锤,角尺,墨斗,电钻,电磨,切割机等。
周老师销售的石成品都按正规制作流程。他亲自书写毛笔字,对制作的每一件石制品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所以,他做的石制品质量相当的好!有金社、孙畈、白梅、项铺、后方、汤沟、钱铺、周潭等地顾客,慕名前来购买他制作的石制品。
周正梁老师是枞阳县文化委员会第一批公布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周正梁老师书法造诣深厚,是县内知名的书法家。2011年,在国家会议中心,他受邀参加“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大赛颁奖仪式。2012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在黄镇故里成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最近数年,在横埠镇镇政府大门前,他同其他书法爱好者一起,义务为居民写春联。
周正梁老师还是一位爱心人士。2020年2月,他向横埠镇****疫情防控工作组捐赠人民币1000块钱。
周老师平易近人,很健谈。他告诉我说:“那些年,在山上起麻石条的时候,抡起大铁锤一锤一锤地打着钢钎,凿着山上的石巴子。用钢钎硬凿、一层一层的凿,先凿一排窟窿眼,再尖起麻石,以大石条分小石条。起麻石条的大坑有十多米深、七八米宽……
上山采石的时候,带着军用水鳖,常常累得汗流浃背。口渴的时候,只能嘴对着水鳖抿一下,生怕水喝光了……”
跟周老师聊天,才知道雕刻一块石碑很辛苦,尤其从前的手工制作石碑,工序相当的复杂:
第一步,在石碑毛坯表面上,用墨斗弹需要的尺寸。再用扁錾子凿出四方边框线,沿着四方边框线用尖錾子凿,把四方凸出来的部分去掉,让石碑方方正正。
操作石碑平面时,用扁錾子凿出第一道平整线,在平整线上,放一把木制尺,作为标杆,过平水,用墨斗弹三方线,用手工锤子打錾子刮平,再用尖錾子把整体石碑表面敲得更平,敲平之后,用特制的铁斧,把整个石碑平面凿三四遍,第一遍凿出粗纹路,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一道比一道凿的纹路细腻。
第二步,凿的石碑平面更加平整之后,从山上寻找回来粗糙的麻石和细麻石,制成小块形状,带水磨青石碑平面。磨平后,再拿细麻石磨石碑平面,磨上数遍,让碑面更加平整细腻,再用青砖磨石碑平面,磨过之后,碑面乌黑发亮,平整光滑如玉。
第三步,石碑平面磨好之后,设计和制作这块石碑才是真正的展示手工技艺。首先设计石碑的碑额图案和石碑的左右图案,用铅笔在碑面上直接绘图。之后,用手工雕刻图案,图案刻好后,用尖錾子凿掉图案以外多余的部分,凿出的部分是毛砂状。这样看来,石碑上的图案阴阳分明,艺术效果极佳。这才是完成整体刻碑的一半工程,精华还在后面。设计碑文,在石碑面上用铅笔打出方格,计算碑上刻的字数,这是最后一步,也是大功告成的一步。
从前,在农村,刻石碑的石匠都是没有文化之人,都要请当地老私塾先生用毛笔代写碑文。私塾先生有时在家,有时不在家,这样太麻烦了。周老师从小喜欢书法,每年过大年,看老先生写对联,甚是羡慕,久久不想离去。看之又看,周老师小学未读完,也想学书法,是不是异想天开呢?父亲开导他说:“求人不如求己。如果你自己会写,就不需要求人了,求人太难了……”
周老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文具店买了毛笔和墨水,开始在旧报纸上写写画画。写了几年,尝试在石碑上写碑文。父亲一直夸奖他,写的毛笔字不错,周老师渐渐地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周老师的父亲叫周文彪,在当地很有名气。周老师父亲十几岁的时候,跟横埠镇利华村老石匠汪强胜师傅学石工手艺。那些年,上山人工开采麻石条,靠人工抬回来,按照客户要求,凿出麻石条的长度宽度,左手拿錾子,右手拿特制的手工铁锤,按照麻石的纹路,有节奏地敲出整块麻石,再改为一根根麻石条……
如今,周正梁老师秉承石刻工匠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石刻艺术和书法艺术,准备在自己家里筹办“乡土书画艺术馆”。尤其石雕这门工艺文化,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不能让这门传统文化失传,一定要推陈出新,传承好中华优秀的石刻文化!
后记:写作此文时得到周海老师指点,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