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之初,宋廷下了诏书,以联合金国共灭辽国,收复辽国所占领的燕云十六州为号召,贴出煌煌布告,公开召兵。国家大事内幕如何,老百姓虽然摸不清楚,但是为祖国收复失地的说法仍然足以激动人心。当时河北前线有一大批农村青年奋起从军,应召入伍,其中就有本书的主角岳飞在内。岳飞当年还不满20岁,是首次从军。他只是本着一片爱国的赤诚之心与急公好义的性格,愿为收复失地出力,原无谋求功名富贵之意。万万没有想到,他一步踏进军营以后,时局急剧变化,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收复不了,而且烽烟四起,侵略者的铁骑一再踏进中原,父老乡亲,肝脑涂地,国难家仇,刻骨铭心。“靖康之耻”这一场全民族的大灾难把他紧紧地卷入其中,他也只好勇敢地承担起千斤重担,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不断地转战在全国各地,迅速成长为当时独当一面的最年轻的统帅,并组建了一支威震敌国的岳家军。
人一旦出了名,在很年轻的时候建功立业,后人就难免会产生一些附会的说法。古人是很重视家族、门第、血缘关系的。一个人在某方面有了成就,大家往往会从他的家族关系中去找原因。别说是古人,就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来的现代政治人物,也往往会与前任总统、总理是父子、兄弟、夫妇、亲族关系。像岳飞这样一个从农村中背着一个小背包走出来,到招兵布告前面规规矩矩去报名的农村青年,没有一点家族渊源,没有一点特殊背景,与当时任何重要人物不沾亲,不带故,只凭自己的忠勇奋发,在漫天烽火中摔爬滚打,奋斗十年,就成了一位常胜将军、青年统帅,这是真实的么?这是可能的么?
我敢于负责任地回答:“这是真实的。”《宋史·岳飞传》中确有不少记载失误的地方,例如把岳飞的长子岳云记为岳飞的“养子”,又如记岳飞在颖昌、郾城一带大破金兵之后还取得了一次朱仙镇大捷,这都经后人查实,是记错了的。但是传中所说的岳家“世力农”这三个字,也就是“祖祖辈辈都当农民,从来没有做过官”,这种记载绝对不错。因为我们考查过许多野史、笔记、脚本、小说、民间传说,凡是说岳家祖上做过官的说法全都落不了实。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大的人物之一,八百多年来,既受到历代志士仁人的推崇,也受到广大老百姓的爱戴。我们对他的记载世代相传,数量很大。有些记载,特别是来自民间传说的,说法不一,真假难分,常常引起争论。过去我们讲历史,多以官修的史书为根据。其中的《宋史》卷数最多(共496卷),内容庞杂,错误疏漏,都很不少。因为《宋史》是在宋亡之后,由元人脱脱主编的,他们所收集到的史料,全都来自宋人,生吞活剥,杂乱无章,仓促成书,随即问世,其中的错误与紊乱是免不了的。我写这本书,就有尽力进行查考,希望写出一个真实的岳飞来,而且有进一步为他彻底辩诬(有人指他为愚忠)的想法。
为了去伪存真,我们不仅要尽力探讨事件的真相,也要尽力考查历史人物的真像。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摄影,我们只能从比较真实的画像上去揣摩人物的神情。如果有人问我:“岳飞的外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就会回答:“中等个子,身体结实,少言寡语,朴实无华。他并无一付英俊威武的惊人外表,却态度平静,平易近人。”如果你问我有何依据?我就会指出这主要是根据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提出来的。刘松年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擅长画人物。 这幅图绢本设色,纵26公分,横90. 6公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画中所绘的中兴四将依次为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四人全身立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人物刻画或威武(指刘光世)或庄重(指韩世忠)或深沉(指张俊)或平静(指岳飞),形象个性各异,副将身姿挺拔、劲健,是南宋人物画中的佳作。这四将的年龄,当时以张俊为最大,是47岁,其次是刘光世与韩世忠,都是44岁,岳飞最年轻,只有30岁。画家画像的时候,还无法预知后来发生的事,但是已经能够看出张俊的为人城府深沉。果不其然,在九年以后,张俊被秦桧所收买,成了陷害岳飞谋反的帮凶。在四个人中间,岳飞的态度,最为平易近人。从这四幅画像中间,我们所获得的信息虽然不是很多,但是究竟还有几分真实,比起那些只凭想像,就认为岳飞必然是高大威猛、虎背熊腰的,当然要可靠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