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说:婚姻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美国人说:婚姻像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中国人说:婚姻像鞋子,挤不挤脚只有自己的脚趾知道。
关于婚姻的比喻古今中外都不乏奇思妙想。最近读了苏青的长篇小说《结婚十年》,有一点体会,套用一句经典的句式便是:婚姻像一列行驶的火车,乘客不一定都到终点。
关于苏青,20世纪40年代上海一家出版社曾出过一本书,名《苏青和张爱玲》。现在张爱玲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几乎是妇孺皆知,但了解苏青者怕是没几人的。殊不知,当年苏青与张爱玲齐名,可谓上海滩文坛“双雌”。1943年,苏青的《结婚十年》出版单行本后很快成为畅销书,短短半年时间发行九版,到1948年已发行到十八版。这种情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苏青属于毁誉参半的女作家,名不见正传,更没人投资炒作,没有电视剧热播,时下的落寞就很自然了。
苏青原名冯和仪,浙江宁波人,出身书香门第。1935年开始文学创作。1942年,上海沦陷后,苏青的婚姻也遭遇“沦陷”,她开始用“苏青”的笔名卖文为生。此后不久,她怀着离婚的苦闷写了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
《结婚十年》描述了女主人公怀青十年的婚姻生活遭遇,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灵感受,表现了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中的种种微妙关系。黄万华先生在《关于“结婚十年”》中这样评价:“小说写闺房闺情,同时在布局上又融入人物心理发展的线索;日常生活场景描绘得细腻,令人想到《红楼梦》的影响,同时其中更多地渗透着一个现代女性的情感;语言意象的选择上带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心理,而语言质感上又往往有着古典诗词某种意境的渗透。”《结婚十年》从多角度描绘婚姻生活,如婚礼洞房、生儿育女、夫妻情感、婚外恋情,尤其对夫妇生活的压抑和情感饥渴的描写刻画,微妙而真实,大胆而含蓄。苏青以“飞蛾扑火”的勇气道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真实生存境况的悲凉。而且“对中国妇女在夫妇生活(包括性生活)中遭到的压抑、禁锢,苏青也企图从历史中去追根溯源。”(黄万华语)
苏青和张爱玲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传记作家胡辛1989年出版的《张爱玲传》就以大量笔墨记叙了她们的友情生活。胡女士说苏青是热闹的、世俗的,张爱玲是荒凉的、贵族气的。张爱玲喜欢苏青的轰轰烈烈、敢恨敢爱,喜欢她俗中的俊逸,苦中的乐观。张爱玲也钦佩苏青的才气,她曾感叹,苏青最好的时候能够做到一种“天涯若比邻”的亲切,唤醒古往今来的妻性和母性,她能把每个人都熟悉而容易忽略的记录在案。张爱玲还曾说:“近代的最喜欢苏青。踏实地把握生活情趣的,苏青是第一个。她的特点是‘伟大的单纯’。”
其实,苏青是悲剧的,因为上海沦陷的特殊社会环境,“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傅雷语),也由于苏青自己性格使然,她一直处在被“诋毁”之中。她的作品主调游离时代之外,自溺于“超脱”;性情倔强而张扬,心直口快,自然会遭遇社会和家庭的“围剿”。
苏青的作品(包括《结婚十年》)当时受到很多非议责难,有的报刊骂她“文妓”,甚至有人造谣“苏青已经做妓女”。她在1947年创作的《续结婚十年》的序言《关于我》中,回顾了离婚后的困苦生活,痛陈了自己的冤屈不平。半个多世纪前的苏青,真的有些时下某些女明星的味道。只是苏青没有喊“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
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世事乎?咱们还是谈点别的吧。《结婚十年》我存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和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两种版本,也有前一种版本的《续结婚十年》。闲来无事读一读挺好,一是比看电视剧过瘾(日前上演了一部《结婚十年》,是当代故事,徐帆主演,挺好看的。苏青目前可能还没人拍,都忙着抢拍张恨水呢);二来可长点心眼儿,免得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婚姻家庭弄“沦陷”了。结一次容易吗?被谁离了都不好。
朋友问在下:“最近离了吗?”我答:“没时间,正忙着看《续结婚十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