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水滋润着生命,也威胁着生命。与长江水的苍茫、辽阔、深邃相比,人显得如此脆弱与渺小。
那是一片苍茫之水,在生命的尽头给人温柔的拥抱,让流动的时间戛然窒息。七十多年前的1933年12月5日清晨,由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轮逆流而上,滚滚长江波光粼粼,浩浩东去。船舷旁,诗人朱湘喝下半瓶红酒,高声朗诵海涅的一首德文诗,纵身跃入江流。一个最喜欢屈原的诗人,追随着伟大诗人的灵魂决绝地去了,给世人留下一个飞翔的背影以及无尽的哀伤和惋惜。也许命运早就注定了这个结局。诗人多年前曾吟哦: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声/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诗人早就预知了自己将融入水中,这样激情流动的水更适合他不羁的性格。
朱湘是天生的诗人,恃才傲物,性情乖戾,终日寡言少语,沉湎在诗的空间里,与现实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逐渐隔阂疏离。“每天二十四点钟都想着写诗”的朱湘变得敏感而偏执。《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古人写《采莲曲》的很多,王昌龄、李白、白居易等名家都写过《采莲曲》。现代的《采莲曲》,属朱湘的最著名。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日落时分,晚霞镶金,杨柳依依,荷叶田田,河中荡漾着美丽女子的歌声。诗的开篇用民歌一般纯粹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充满浓郁水乡风情的采莲图。色彩艳丽明快,格调古典雅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洋溢一股和谐美。
朱湘为什么要在日落黄昏的时候去采莲?(古今众多的采莲曲中,只有唐代刘芳平的《采莲曲》是写黄昏采莲的。)在诗人的特立独行背后,隐藏着作者难言苦楚。夕阳西下,孤舟采莲,总是显得有些孤寂与哀伤。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静呀不染尘埃。/溪涧,/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蜂蝶不扰的纯洁的绿水,是诗人内心的宁静,清静的不染尘埃的荷,是诗人不俗的品格。人生是不能够完全被物质占据的,总应该留有一方净土任诗意生长。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融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生活的窘迫,灵魂的孤立,让诗人无路可走,只能选择隐遁与逃离。诗人驾着孤独寂寞的生命之舟,徘徊在忽明忽暗的夜色中,穿行在人情的薄雾与世俗的凉风中。在袅娜的歌声中,一切的美好、希望都消融入苍茫之水,投入一片虚空。
水的柔软与包容让孤独的生命有了依赖感与归属感。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昆明湖自杀,作家老舍投太平湖自尽,在诗人顾城、海子自杀后,青年诗人戈麦也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
“星宿死了,它们的灵魂,仍然灿烂着光明。”这是朱湘写给那些无端逝去的诗人,也是写给他自己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