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南方周末》夏榆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变化最大的,一是评委会的构成,一是实名制投票。实名制的价值是什么?实名制在很多评选中都已经实行过,我参加过《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评选,很早前就实行实名制。但真正公开的实名制,好像到现在还没有,所以这次我们想一步到位。实名、公开是要让每一位评委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压力和责任。
我作为规则起草者之一一开始也有疑虑。我们也知道在单位进行选举或者投票,真正反映民意的是匿名。匿名投票是民主最根本的保障。为什么有的时候投票站严禁别人窥探这个人投什么票,要用警察和士兵来保障选民投票的秘密性,就是要确保在投票过程中投票人的自由意志能够体现。实名投票常见,公开实名投票结果少见。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它的整个过程是保密的,据说保密期为五十年。我们很清楚这一点,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现在的特殊状况——社会信任度低。在有限范围内少数人的匿名投票结果,我们可以想象它会引起严重的质疑。任何制度设计只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反复权衡的结果。我们最终觉得现在必须走这一步。在涉及文学的判断、艺术的判断的时候,我们的评委面对那么多关注,必须要有勇气斩钉截铁地亮明你的看法和选择。这种做法是在当下取得基本社会信任的必要前提。怎样确保这个评委会做的是可信任的判断,是每个人都愿意负责的判断,我们这次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现在看,效果是不错的,似乎还没有人质疑某个评委为什么这样投票那样投票,因为那是他的权利,他也承担了责任。评委的资质是怎么确定的?各地对评委推荐的程序是怎样的?评委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在评委库里直接抽取的三十位,我们考量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因素,比如应该有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家,应该有重要的当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机构,包括大学。我们也尽可能地请一些作家。中国的文学奖大部分是由一群评论家评,而几乎所有的外国文学奖的评委主力是作家,这就是中国特色。
我们这次想请一些作家当评委的时候,发现比较困难。当然第一是相当一部分作家要回避,因为他们有作品参选。要想请其他的作家也挺难,对一个写作者来说,他可能习惯了被评奖,认为这事对他没什么意义,还挺耗时间的,所以要找愿意做这个公益事业的作家不是很容易。这样的评论家、作家、教学和研究机构的代表,是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从整体上考量的。
另外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这部分代表,我们也给了条件,要求对中国当代文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日常的、广博的阅读经验等等。但具体到各省、市、自治区选择什么人,我们没有任何干预。法律意义上,他们的推荐要经过作家协会书记处审核决定,实际上他们推荐上来的没有一个没通过。五轮票决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有争议性的作品?在讨论过程中很多作品都有争议,没争议的作品反而是危险的。我们作为作协工作人员,一般不在会上发表意见。因为你讲话的时候,人家很容易理解成是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当然,我也是评委,也有权发表意见,但是我们觉得应该自制一点。所以铁凝主席、高洪波副主席和我都始终参会,但都没有在会上就具体作品发表意见。
当选的都是经历过争议的,危险的是始终没有争议。没人提的作品,说明大家都不注意你。争议过程中有的得票越来越多,有的越来越少。现在回忆起来,五部当选作品其实都是经过了充分讨论的,不是大家黑不提白不提一路滑过来的。有些作品还真是一路滑下去了,不知道怎么大家都不提。我们反复强调,禁止不正当的拉票,同时也绝不能因噎废食,评奖不让讨论就没法儿评了。我们就是面对作品,大家尽情地、充分地谈。评委的阅读量巨大。有人质疑评委是否可以读完十卷本的《你在高原》,是否可以在没有读完书的时候就投票。你怎么看这种质疑?读不读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评奖的过程。应该说文学作品从出版开始已经经过了多重选择,你得承认出版是一个选择,出版之后读者和市场的反应是一个选择,评论家的反应是选择,媒体的反应也是选择。这都是自然的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后,一定是已经有一些东西浮在那里,有一些沉在下面。当然并不是沉在下面的就没有好东西,还有好东西,所以需要在比较大的范围内选择和阅读。
针对这个问题,选择评委的时候,我们第一要求就是对中国的当代文学和当代小说有持续的关注和阅读兴趣,也就是说,不是完全靠这两三个月,更不是完全靠这二十天。这段时间应该是补读和精读。实际上,进入二十部以后,大家反而在阅读上相对地轻松一些了,因为只要你是一个称职的评论家,这二十部作品应该绝大部分是你熟悉的。评委对作品的阅读,评委会提出过要求吗?二十部作品的投票是我主持的,那天我在投票之前专门讲了一段话。到了二十部,评出来的绝大部分是我们平时已经读过的作品了,但一定还有没细读的、没读全的。评委有绝对的责任和义务,没细读的要重读,没读全的要读全。
作为评委,面对二十部时确实是另外一个逻辑,不是判断这是好的就算了。二十部我们必须仔细读完,不光看它是不是好的,还要看它有没有瑕疵,还要对这些瑕疵进行论证,看看它是否足以影响我们对作品的整体判断,等于对作品的具体质地进行全面和彻底的把握,这是我们评委会的基本责任。实际上,在后来的讨论过程中,包括最终的获奖作品,大家都提出了一些问题,挑出了一些毛病,甚至是很小的语言上的毛病,对这些毛病做了讨论。评选结果公布,在五轮票决当中领先的大多是各地作协的主席和副主席。茅盾文学奖是全国性的奖,但给外界的感觉它是一个作协系统的文学奖。有好几次,当人家提这个问题时,我总要反问一句:“还有谁?你知道还有谁是主席副主席吗?”对方常常答不上来。提这个问题的朋友们其实心里也清楚,我们到西单图书大厦站在门口问问:一个读者买刘震云的书的时候,他知道刘震云是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吗?买毕飞宇的书,他知道毕飞宇是江苏作协副主席吗?一个读者在乎这些问题吗?反过来说,一个奖评完了,五位也好,十位也好,一个主席副主席都没有,这是不是更大的新闻呢?你们选了些什么人当作家协会的主席副主席呢?现在客观地说,五个人摆在这里,他们究竟是不是中国的重要作家?我觉得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
我完全赞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面对的是中国文学,甚至不仅仅是中国文学,还是中文文学。甭说你是不是作协会员了,你是不是中国人,是不是中国籍,我觉得都不必想得那么多。哪怕你是美国公民、加拿大公民甚至英国公民,只要你用中文写作,你有广大的中文读者,我就觉得他为什么不可以得茅盾文学奖呢。评论戏称茅盾文学奖是“矛盾”文学奖,在你看来它面对哪些矛盾?像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切实的矛盾。谁都知道茅盾文学奖意味着什么,谁也都知道茅盾的文学精神意味着什么。茅盾先生代表着“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评一个武侠小说或者张恨水式的小说恐怕就是矛盾。所以真正的矛盾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传承下来的文学传统,与现在兴起的网络文学,消费性、娱乐性、类型化的文学作品在标准和宗旨上的矛盾,这是客观的。如果不正视这个矛盾,硬要调和,比如纳入穿越、玄幻甚至是神怪作品,我觉得我们也会翻了天地挨骂,一定是几边不讨好。
真正的矛盾始终在这里,大家作为纳税人意识到茅盾文学奖是一个社会公器,这个我完全赞同;但社会公器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矛盾分歧的文学消费现状的时候怎么应对?现在我们也在想,可能比较稳妥的是针对网络文学单设一个奖项,这样就可以把这种标准上的纠结理顺。茅盾文学奖评委阵容扩大,公开性和透明度都在加大,但我也注意到评奖的指导原则没有修改,它的表述还是延续以往陈旧的政策性表述。为什么不能使它的表述更符合文学性呢?那个表述和评委会绝大部分人对文学的理解是一致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理解。
茅盾文学奖三十年,几乎伴随新时期文学的整个过程,它也形成了自己的小传统。实际上这次我们的一些小传统也有改变。比如,很明显,没有说必须有农村题材,必须有军队题材什么的,首先看作品。
当然要有主旋律,但主旋律不能僵化地按题材去划分,要具体地分析。刘醒龙的《天行者》不是主旋律吗?毕飞宇的《推拿》,写人性之真善美,不是主旋律吗?很多人谈到回避的问题,比如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毕飞宇的《推拿》都是最早刊登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他们认为作为杂志的主编你有回避的责任。回避问题在最近两年的评奖中比较突出,条例定得也不是很清晰,最后有人说他和他是师生,他和他是同事,他和他是老乡,都要回避,这还有完吗?
所以这次评奖的回避在条例上做了很明确的界定,以什么作为界定标准呢?直接利益相关者,就是条例所说的五种人:他本人;他的亲属——他拿了奖,等于他的亲属可以拿到奖金;他的出版单位,包括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出版单位的责编和作品所属文库和丛书的主编。为什么界定出版?因为是有直接利益的,毕飞宇这个书获奖后加印五万,《天行者》加印五万,《你在高原》加印两万套,这是有直接利益的。而就《人民文学》一个两年前发他们作品的刊物来讲,一分利益都没有,不可能把刊物再印一遍。
基本上这次明确界定为这样五种人。如果仔细看条例的话,这个条例没有在这之外再界定,因为我们也防止弄得回避无边,草木皆兵。我们的条例上定得非常清晰和有限。我想,发表作品的刊物应该不应该回避,有人提出来了也是好事,如果论证和考量之后说,有必要回避,我们再修改。作为评选机构的负责人,应该是对一些作品有引导性。幸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严肃地说这两个作品不该得奖,否则肯定把我吃了。对规则的考量和质疑,我觉得是正常的和必要的,因为规则确实需要不断完善。现在第一就是这么定的,很明确。第二,如果以后需要回避,那我谢天谢地。总结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这次评奖,最基本我们要做到,不要让踏实、本分写作的作家们伤心、寒心,不要让他们感觉到在文学这件事上都没有公道。我想这太重要了,一个写作者应该相信我不凭着我的关系,就凭着我的创造就能够得到肯定,我想这个信念是激励着每一个写作者的重要力量。如果现在的风气有问题,多多少少损害了这个信念,那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整套机制,能够让大家坚定这种信心——是有公道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实名投票公开前,评委会气氛凝重,大家都有点紧张,但几轮下来,大家就坦然了,因为你只要亮在那里,让大家看到你的公心,即使是你的朋友你没有投他,他也会理解的。这次评选,作为局中人,我和我的同事们高度提防的就是那样一种结果,让真正的写作者、让好作家一看就心凉,就感觉这不是我的游戏。我说,如果评成那样我们就没脸见人了。现在这个结果我们是比较安心的。当然会有争论,我们公开做任何事都要有充分的心理承受力面对种种质疑,面对各种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