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路
油和米,让我们回味刘欢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嘹亮的歌声。可是,把“油和米”放到厨房里,就变成了生活的担子,沉甸甸的。
我父亲在世时,一直担心我“油和米”的问题。十岁以前,我的工作是,不遗余力地往邻家的屋顶上扔石子,兼用一块小木板盖周围人家的烟囱。鉴于我如此没出息,父亲认为我成年之后生活将发生困难。原以为这只是开开玩笑而已。
孰料,父亲临终前,把我两个姐姐叫到跟前,嘱托,我一直担心你弟弟长大后“油和米”的问题,他当农民,米可以自己生产,油盐钱呢,你们每月能不能提供一点?我两个姐姐竟然含泪答应。可以想象,我多么受伤。我父亲关心的“油”,当然不是“石油价格”,他老人家再有预见性,也预测不到三十年后的油价高企。他之所指,是食用油。
如今,我已是食有鱼,居有竹,行有车(出租车)啦,这样说,并不是我在父亲的预言面前沾沾自喜,说自己多有出息。于心何忍?毕竟当年父亲为我的“油和米”死不瞑目。我只是想说,时代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让我这种人也能够把“油和米”当作形而下的问题,不予考虑。
岂止是我,这里还有一段新鲜的传闻。江南山高林密,附近山区有个村子,曾经闭塞贫困,不但“油和米”是大问题,甚至村民们不知道哪一天是春节。年关将近,村里每天选派一人到山外听鞭炮声,鞭炮声隆的那一天,就被当作春节来过。而如今,这个村子已通了互联网。
不过,在经济大潮的波峰浪谷里,“油和米”也会时时跳出来,骚扰贫民。在肉价高企的日子里,我所住小区附件的菜市场肉案后面一位黑黑的大嫂,操刀行人大呼:“我肉好!我肉好!我是黑猪!”吆喝声逐浪走高,问津者仍寥寥无几。
讨论“油和米”,总有一群人会发笑,这实在是个穷人的问题,没有“油和米”的,是穷人,大呼我有“油和米”啦,仍然是穷人。富人耸耸肩、撇撇嘴,对此表态是“何不食肉糜?”今年上半年,我给一群大学生上《会展文案》课程,有个奢侈品博览会的案例,其中提到“中国四千富豪,两天出手2个亿。”话音未落,教室里一片骚乱,大学生捶翻了桌子。他们连学费也交不起,干嘛另一群人又是跑车又是私人飞机?
此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避而不谈。类似的博览会和数据,比花花绿绿的经济学原理来得直观,他们比我当年听到父亲的遗嘱更受伤。毕竟,现代社会,没有几个人满足于“油和米”的温饱了。
而我倒愿意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在一个竞争社会,一不努力,一不小心,就会不知不觉沦为穷人。传统意义上的“油和米”解决了,现代意义上的“油和米”又将成为问题。现代社会,没有一劳永逸的得与失。
博客与鸟巢
查一路
在GOOGLE和“百度”上,搜索自己名字的时候,我吃了一惊。有人给我建了个博客,把我的简历和几篇文章罗列其上。我不知道这人是好心还是恶作剧,总之,我的名字是别人抢注了。对这件事是福是祸,我不去想。
思忖的是,时下波澜壮阔的博客之风。一流的作家学者名流开博,三教九流的百姓也开博。我老家开油漆店的查老三,也开了博,在博客上放了大大小小的油漆桶图片。我儿子在读初中,在他的博链上,有太多诸如“蓝色妖姬”、“无敌小子”、“会说话的石头”五花八门的博客。我跟他说,你老子都没有博客,你倒有了,到底是为什么?他解释说,一个人有时太寂寞,一群人上来踩你的博,多热闹。
现代人是孤独的,而博客往往能形成一个群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最方便扮演社会性群居角色。这里有一群需要相互倾听的听众,能满足彼此“发表”的欲望。正是通常所说的“孤中求群”。
然而,在纷攘的人群中,有人又需要寻找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孤独。钟情一种远离人群的宁静和自在。与博客相反,这又是“群中求孤”。
无意翻看杂志,正好看见了这种索群寡居的“鸟巢”,而这“鸟巢”并不是北京奥运会的体育馆。
在荷兰鹿特丹维纳大厦13层的外墙上,艺术家Benjamin进行了一次饶有意味的行为艺术创作。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模仿鸟类筑巢的方式,用白桦树和柳木做框架,用粘合剂粘上草捆,就在这外墙筑成一个大大的鸟巢。巢筑好后,他住了进去,而且一住就是7天7夜。
他看着脚下忙碌的人群,思索城市、社会和人生,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当他趴在鸟巢边吹着口哨,挥动手臂时,人们抬头和他打着招呼,你好,鸟人。这时,他感觉自己是一只自由自在,独处的鸟儿。既独立,又不与世隔绝。
艺术家Benjamin在鸟巢里,还有一个想法。他等着埃及雁前来做客,或者在自己的鸟巢边筑巢。他在等待中感到了寂寞,而又在寂寞中等待伴侣了。
“博客”和“鸟巢”,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反向运动——孤中求群,群中求孤。在“群”和“孤”,这两极之间,人们在寻找一种既不孤单,又能让自己自由惬意的一个点。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艺术家Benjamin的“鸟巢”,正是他的远离网络的“博客”。
短信参与生活
查一路
“手机语文”是成人的课程,很像无线电的函授课程,其趣味性之强,让人沉潜其中,一生也不想毕业。
有人把手机短信认为一种骚扰,其实这种看法比较片面。短信如人,也有良莠不齐之分。我爱读短信,去莠存良。从好的短信中,我读出了有趣,机智,诙谐和启迪。这是一种“民间智慧”,任凭专业作家,抓耳挠腮,也只能弄巧成拙。
短信创造的是“拇指文化”,快捷而且方便。它让摇着鹅毛笔成为古典的书写,让鸿雁传书成为美丽往事。需要传递的信息和问候,已经不需要怎么等待。双方拇指摁一摁,一切的需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之读之,会心一笑。
逢年过节,短信除了让电信部门获得几个亿的利润,还给了普通人平凡生活中,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惊喜与感动。仿佛是一种约定,如果在特定的时刻,听不到熟悉的短信提示,就感到生活缺少了什么,或者喜悦缺少了亮色的涂抹。在一个节日里,如果一个人收不到短信,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人交际不广,少人牵挂,或者说生命的半径很短。心情和日子,需要亲人和朋友的用祝福的短信,来烘云托月。
短信日渐参与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忽一日,收到昔日一位女同学的短信:感到失落的时候,是你一次次的勾引,最终使我爱上你,终于我们互相拥有,每次亲热都让你我神魂颠倒,现在,我的肚子也大了,我该怎么办?
我大吃一惊,这到底是谁干的?是谁害了她?第二个短信提示铃接着响了:我恨你,该死的啤酒。哦,原来是啤酒。呵呵。她曾经是个羞涩内向的人,如今通过短信的内容,我揣测,她已变得幽默、乐观和外向了。
短信有许多内容很极端,似乎纯粹为了搞笑。但是笑过之后,认真一想,它包含的道理延伸到生活,似乎又不无引导作用。曾收到一则不知是谁发来的短信:为兄弟两肋插刀,为美人插朋友两刀。我大不以为然,大丈夫岂可重色轻友?
后来,我外甥要恋爱了,可是他告诉我,他喜欢的姑娘同寝室的另一个兄弟也喜欢,搞得他很为难。首先确定,我外甥是知名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位好学上进的好青年,他是不会干蠢事的。接着,我把这则短信转发给他,他收到短信后,抛却顾虑,奋起直追,结果如愿以偿。
现在,女友告诉他,他当初的做法做得何等正确,须知在这个问题上两个男性推来让去,是对女性极大的伤害。
阅尽青山春意
查一路
“去一次山中!”朋友的建议,顿时在我心中渲染出一场“绿色的风暴”。是的,春天将要走了,自然的邀请无法拒绝。每年春天,我必须去一次山中。这是在繁忙和疲惫中,自己给自己预留的一点福利。
站在山峦,看着我们即将抵达的地方。白墙黑瓦的农舍,在绿色中沉陷很深。目光越过低矮的屋顶,远山的苍翠和宁静绵延不断。风吹过去,密密站在一起的树,海浪般一个方向倒伏,一层层传递,犹如绿色的接力,当整片的风暴掀起时,心灵油然为之震撼。生怕哪一阵风将绿色捎走……
寻常的日子,阅读大山,我只习惯于从赫尔曼.黑塞的描叙中获取快感。写到山,他是那样充满深情。——风在勇敢的小道上吹拂。树和灌木留在下面,这里只生长石头和苔癣。……但是,远方在召唤,眷念在燃烧,眷念在岩石、泥沼和积雪之上筑成这条宜人的小道,通往另一些山谷,另一些房屋,另一些语言和人群。
有一本说,叫做《极致之旅》,列举了人一生要体验的五十个地方。书中通过画面展示了普罗旺斯和塔希提岛等等销魂之地的美景。那样的远足,并非所有人都能成行。对于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找一处附近的山,驱车几个小时就可以抵达,这是实惠的方案。
空山新雨,土地还有些潮湿,双脚脱离了城市坚硬冰凉的水泥路面,在这里获得一种弹性。岑寂和清新,让生命回归本体,回归内心,甚至想问,我是谁?我怎么就到了这里?静穆摇曳的树不能回答,从头顶飞过去的鸟不能回答。宁静,让人的听觉,收藏一粒粒从天空撒落的鸟语。山中的牲畜和人群,像岩石一样沉默。有一种天然的从容和满足。
我想到了都市人心灵的焦灼,也为他们不能来山中感到遗憾。一个人一生不来一次山中,少了自然一课,生命不复丰富和完整;一个人一年不来一次山中,失去了生命在四季中的宁静与谐和。
来到这里,不需要再从画中欣赏风景,不需要通过摄影师的眼光去欣赏色彩,也无须借助画家手中的笔去揣摩构图。飞鸟与远山,溪流和岩石,山岚和雾气,农舍与绿树……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都是你伸手可及的事物,随时可以捕捉。
去一次山中!大自然所有的慈爱和慰藉,化作儿时母亲的手掌抚过你的头顶;带一片云回来,未曾污染,那是一片最洁白的云。
春天的相册
查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