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总是令学生们兴奋或是失落抑或伤感的日子。这一天,有的人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新学校新班级新教室,开启新的学习生活,而有的人从此不能再像以往一样走进学校,他们与曾经的同学渐行渐远,甚至永远不再相见。
在小珠吃过妈妈做的猪油炒饭,穿上了崭新的胶鞋,背上书包,踏出家门,朝穿山河村东面走去,走向公社中学所在地的时候,他知道,原来的一些同学再也不是自己的同班同学了。比如二姐有玉,她已经和妈妈、大姐一起,在家里家外,在田间地头忙活了差不多两个月了。比如曾有财,这个以前跟自己一起学习、一起玩乐、一起干活,还几次差点害得自己没命了的邻居伙伴,从此也离开了学校,要跟他父亲开始学习耕田犁地了。还有卢小英,她的考试成绩就差五分,她也要离开学校,现在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了。
当然,小珠去往公社中学的路上,还有珠本顺作伴。同村还有好几位同学,但他们不住在一起,也就没有一起出发。
去往公社的路,小珠走过不多的几次。一次是几年前的寒假,跟妈妈去赶集,小珠被杂货摊上的扑克牌吸引,妈妈喊几次都没喊走,被妈妈少有的教训了一顿。一次是跟大姐、二姐一起,去集市上卖野菜,守了一天,野菜多半没卖出去。一次就是跟着老师去领奖那次,兴奋而去,高兴而归。
以前走这条路,都是偶尔的一次,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天天在这路上奔走,所以对一路上的情况并没有太留意。今天不一样了,小珠想到以后每天都要在这条路上走个来回,就格外注意起来。
小珠从家里出来,和本顺一起走,往东不远就经过一座小桥,越过穿山河,进入河东岸的村子。从村里穿出后,沿着车路走一段,逐渐上坡。有的地方为了抄近路,就走小路。大约走两公里左右的上坡路,就可以爬上山梁。再沿着弯弯曲曲的车路绕过三个大弯,走三公里左右路程,就到了公社所在地上方的山梁上。
小珠和本顺停下脚步,从山梁上往下看,只见在两道相距不过数百米、差不多平行的、南北走向的山梁包夹中,一条狭长的平地由北向南延伸了好几公里,这就是统领着十几个村、一万多人口的人民公社所在地——夹沟了。
这时,本顺开口问道:“小珠,你看这夹沟像什么啊?”
小珠想了想,说:“像一条干了的河沟。”
本顺笑笑说:“我倒觉得它像一根拉直的猪大肠。”
经本顺这么一说,小珠觉得还真是有点像。也是他这么一说,让他们以后的日子经常会对夹沟有些不好的印象。
两人继续往前走,就开始下坡了。坡路很陡,一段是黄泥,一段是大石板,快到坡脚又有些是石头铺成的台阶,路边已经开始有些人家了。
到了坡脚,还要穿过一片水田中间的小路,才来到赶集天赶集的街道上。这条长长的街道,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路两边都是青瓦石墙的房子,一家挨着一家,比穿山河村密集了很多。
沿着街道往北再走几百米,就看到一片开阔的平地,大概百米见方的样子。平地北端有一座长长的两层楼的红砖墙瓦房,后面还有三面一层楼瓦房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院子。这就是小珠以前觉得有些遥远、有些威严、有些神秘的夹沟公社中学了。
当小珠和本顺穿过中学外操场,走进像城门洞一样的学校大门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里面走动了,当然大多数是学生了,一部分是老师,也有少量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
那些家长送来上学的,都是离学校更远的村子里的,需要住校的学生,要带铺盖用具,所以才会有家长跟着送来。
这时小珠才明白,为什么学校外操场上有一些马,被拴在篮球板脚架上,或是操场边的大石头上,想必是给学生驮行李来的。住校的学生还需自己交粮食,才能领取饭票,开学时自然也要带一两月的米来交的。
根据宣传栏上的告示指引,新生报到注册在学校二楼办公室。小珠从教学楼一端的楼梯上楼,发现楼梯是水泥的,但到了二楼,楼板却是木楼板,尽管小珠人小体轻,走起路来响声还是比较明显。这是小珠第一次爬上这种真正能算上二层楼的房子,他有一种十分新奇的感觉,就像自己站到了高高的主席台上,有可以俯视楼下所有人的威仪。
小珠进了办公室,问了几位不知是老师还是家长或者是一些高年级学生的人,才知道坐在办公室最里面的桌子后面,正被好几个同学围住的中年男老师,就是自己的新班主任——据说是多年的优秀教师——郑志强老师。
小珠从几位同学围着的一些缝隙里,看到了郑老师一头有点自然卷的黑发,偶尔也看到他轮廓分明、洋溢着正气的脸庞。
等围在郑老师身边的同学都办好注册登记离开之后,小珠才走近老师的桌子,小声说道:“老师,我来报名。”
郑老师抬头看了一下小珠,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考来的?”
“我叫珠有光,是穿山河小学考过来的。”
郑老师平和的表情中有了一些变化,眼睛中也增添一些喜色,说道:“哦,你就是珠有光?不错啊,你是我们班分数最高的,也是全年级最高分。”
郑老师一边问了些父母姓名等信息,一边填在登记表里。填好之后,郑老师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崭新的、红皮烫着金字的小本本,翻开内页填了一些信息,就递给小珠,“这是学生手册,以后要经常用到的,要保管好。”
小珠赶紧双手接过来,有些激动地看了一下红色封皮上印着的“中学生手册”五个金字,又翻开里面看了看,信息栏里有自己的大名,有初一(1)班的班级名称,旁边还有预先盖好的“夹沟公社中学”的红色公章。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这是小珠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一个如此正规的身份证明,似乎自己从此才正式成为一个有正式身份、被国家登记在册的人了。
这时郑老师又说道:“按照学校的规定,住地离夹沟八公里以上才能住校,穿山河村离夹沟五公里多,只能走读。”
“不怕,我们村还有好多同学的。”小珠以前也不知道有住校的说法,既然很多人都是走读,也没什么了。
郑老师又说道:“穿山河我知道,走路要一个多小时,以后要掌握好时间,早点出门。”
小珠答道:“好。”正准备转身下楼去初一(1)班教室。
这时,身后有个男声说到:“郑老师,麻烦你帮我弟弟青松报下名。”
小珠听到“青松”两个字,愣了一下,心想:“青松?不会是他吧?”刚冒出一点念头,自己马上就否定了,“不会是他,一定是同名的人,也许是什么张青松、王青松、李青松吧?”
虽然觉得不可能,他还是马上转身看看。这一看,让小珠大吃一惊。是他,果然是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