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天刚亮,小珠妈妈就在叫有兰,“小兰,快起来,妈妈带你去一个地方。”
喊了几声见有兰还没起来,就进去房间直接把有兰拉起来。有兰显然还没睡够,打着哈欠,揉着眼睛,问:“妈,这么早,要去哪里呀?”
“快洗把脸,洗好跟我走,妈带你去一个好地方。”
有兰一边用冷水洗脸,一边嘟囔,“什么好地方啊?我们家又没有钱,难道可以去供销社赊点花布来给我和有玉做衣裳吗?”
小珠妈妈也不解释,只说:“做衣裳的事以后再说,今天我们要找点好东西回来。”
有兰也不想再问了,跟着妈妈,一人背了一个背篓,拿一把镰刀,妈妈还提了一把小锄头,就出门往村外走了。
妈妈带着有兰往白岩山的方向走去。路上才跟有兰说,“妈小的时候,你外公经常上山去找草药,有时带着我去,教我认哪些草、哪些根可以煎药,有的可以医气喘,有的可以医拉肚子,有的可以医盗汗,哪样草药可以医哪样病妈也记不得了,但妈知道哪些是可以做药的,我们去山上找到挖回来,等赶场天背到场上去卖给那些摆摊子治病的医生,他们肯定会要。”
有兰这才明白,妈妈是要去挖草药卖,就是想卖点钱给小珠买胶鞋。以前村里还没听说有人去挖草药的,不知道有没有。就算挖到了,也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收。不过,家里也实在没办法了,如果真能卖钱就好了。
白岩山面对村里的一面是高约百米的绝壁,那真是鸟都难飞过去的,要想从这一面上山根本不可能。
小珠妈妈带着有兰走了很久,才绕到山的背面。山背面虽然也很陡,好在是一些土石交杂的陡坡,可以勉强爬上去。刚开始还有些毛路,可以慢慢往上走,可是那些草药多是长在山顶的,母女俩只好费劲地往上爬。到后来只能手脚并用,攀着石头,或者抓着灌木枝条,才能避免滑下山坡。越往上爬,越多的是怪石嶙峋,不过在石旮旯长的植物也跟山下不一样,很多东西有兰从没见过。
有兰跟着妈妈,好不容易爬到白岩山的四分之三高度以上了,妈妈就开始在周围找草药了,有兰也不知道什么是草药,只能跟着妈妈。
只见妈妈用手扒着面前的各种植物,像要数数量一样仔细分辨了一番,看完一片,摇摇头,又看另外的一片。把身边的植物看完,又钻进一些狭窄的岩石缝里看,看完,又摇摇头,再钻进灌木丛里看。有时灌木长得很密,钻进去很费劲,把衣服扯出“唰唰唰”的声音,等把里面长的草、小树苗等都仔细看过之后,妈妈还是摇摇头,失望的钻出来。有兰看到妈妈衣服被抓得歪歪斜斜,头发也被枝条扯得乱蓬蓬的,脸上也被一些草和树叶的汁水染花了,像似刚遭了什么大难。
妈妈有些失望,但还是坚定地说,“这么大的山,不可能什么有用的都没有!小兰,我们再爬上去。”
说完,妈妈领着有兰再往上爬。
有兰跟着妈妈又往上爬了十多米后,看到了一片青灰的石头上,长着一些蕨类植物,石头上覆着厚厚的青绿色的苔藓。妈妈似乎感觉到了一种熟悉的情景。
她停下来,又开始重复她的那一套仔细的分辨动作,用手扒开一丛丛的植物,检查是否存在有用的东西。
有兰看到妈妈的认真劲,情绪也被带动起来了,她的眼睛跟着妈妈的手,好像也在帮忙仔细检查每一棵草木,虽然她什么都不知道。
就在有兰眼睛跟着妈妈的手移动有点发晕的时候,妈妈眼睛一亮,嘴和眼角明显出现了欣喜的表情。“小兰,快过来看,这里有好东西!”
“我就说嘛,这么大的山,怎么会没有好东西呢。”妈妈两手轻轻地拢着石头上长着的植物,先呵呵呵地笑了几声,又说道:“这是石斛,可以医病的。”
有兰以前没有见过这种东西,许多株肉质的绿色茎秆,顶上零零星星长了几片细长的叶子,有些须根爬在石头上,显得比较特别。
妈妈小心翼翼地把一丛石斛连根拔起来,把根部的泥土抖掉,放进背篓里。
背篓里终于不再空空如也,母女俩都感觉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
妈妈对有兰说:“看来就要爬这么高才会有好东西,我们再往旁边找。”
母女俩顺着这个高度往靠近村子的一面走,果然又在几个地方发现了几丛石斛,有兰也学着妈妈把石斛拔起来,小心地装进背篓。
越往前走,越接近白岩山东北面的绝壁,山上的植物也开始不同。有兰看到了一些以前未曾看到的树,有些大一点的树下又长了特别的植物。母女俩又有了新发现,有一种茎秆细长,开着黄色小花的植物,妈妈说那是柴胡,用小锄头挖出它的根,也是一种中药材。
这一片柴胡长得不少。妈妈在前面挖,有兰在后面把根上的泥土抖掉,装进背篓。
不一会儿,有兰的小背篓已经装了有一大半药材。好东西当然是多多益善了,妈妈顾不上歇口气,不停地寻找,不停地挖,面前的挖完,马上又往前走。
不知不觉中,妈妈钻进了几棵小树中间,想找找里面的药材。小树枝叶繁茂,中间有点黑,小珠妈妈也不管,径直往里钻。
有兰还在外面,突然听到“嗡——”的一声,妈妈也发出了:“哎哟”的声音,还用手在拍打着什么。
“妈妈,怎么了?”有兰赶快问。
妈妈没有回答,一边继续拍打,一边从小树中间退出来。
有兰这才发现,有很多大个头的野山蜂追着妈妈出来,她也被吓了一跳,原来是妈妈不小心撞到了树丛中的蜂窝了。
有兰楞了一会,赶快割了一根带着叶子的树枝,帮妈妈驱赶山蜂。母女俩和山蜂搏斗了好一会儿,才终于打死了几只,赶走了其余的山蜂。
这时,有兰看到,妈妈的脸上、额头上、脖子上、手上到处都是被山蜂蛰的红点,好多地方都已经肿起来了。
小珠妈妈自己扯了一些不知什么树叶揉碎,用自己的头发包着往那些被蛰的地方擦,擦得到处都是树叶的绿色汁水之后才停下来。
小珠妈妈张开已经肿起来的嘴,笑了笑,说道:“这些死蜂子,我们娘俩挖点药材它都不给啊,好像这些好东西都是它的一样。”
有兰看到妈妈到处都是绿色汁水的脸,和咧着肿起来的嘴笑的样子,感觉十分滑稽,像马戏团的小丑。有兰忍不住想笑,可还没笑出来,已经鼻子发酸,眼泪包不住滚了下来。她带着哭腔说:“妈,你肯定很疼吧?听说这种蜂子很毒的,我们赶快回去找医生吧。”
妈妈见有兰要哭的样子,自己也忍不住心酸。不过,她不哭,她不能吓着孩子。她当然知道这些可恶的山蜂的厉害,以前就有人被蛰死过。
“小兰,没事,妈妈刚才擦的树叶可以解毒的,还有头发也可以解毒。不过我们是不能再挖了,回去再找点东西抹下就好了。”
妈妈说完,就带着有兰,背上背篓,拿好镰刀、锄头等工具,往山下走。
等回到村里,小珠妈妈的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了。她只想再用盐擦一擦肿起来的地方就算了,不想再去花钱处理。在一家人的坚持下,她才勉强去村医家里打了一针,又开了一种药吃了。
过了好几天,小珠妈妈总算没什么大碍,好得差不多了,只是一些地方还能看出被蛰过的痕迹。
到了赶集天,小珠妈妈把洗干净、晒干了的石斛和柴胡根拿到中药摊上,要卖给医生。医生一会儿说不要,一会儿又说你挖的这个不好,小珠妈妈跟医生好说歹说,就差给他下跪了,医生才勉强答应收下药材,但怎么说都只给一元钱,多一分都不行。
小珠妈妈心想,为了挖这点药材,我差点命都搭上了,才卖一块钱,这钱怎么那么难挣呀。但是,钱再少也得卖呀,不卖又去哪找一块钱呢。
后来,小珠妈妈为了凑足给小珠买胶鞋的钱,又跟有明一起找到一家要建房的人家背了几天石头,又把家中仅有的十几只鸡蛋也卖了。终于在小珠开学前的最后一个赶集天,在供销社里给小珠买了一双崭新的解放胶鞋。
妈妈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都告诉小珠。但小珠知道妈妈为了挖药材被山蜂蛰的事,他知道这双鞋子来得有多么不容易,这双鞋子饱含一家人多么厚重的期望。
小珠穿着这双胶鞋在穿山河和公社所在地来来回回走了三年,尽管小珠分外爱惜,仍然有很多地方破了。但破了就用胶皮补上继续穿,补了很多次、很多地方。
多少年后,小珠仍然记得自己曾经拥有的这双珍贵的胶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