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省穿山河村的穿山河西岸,有一幢青瓦盖顶,竹篾篱笆为墙的屋子,屋子里住着的是珠姓一家三代。据老人说,珠家在穿山河村算是后来户了,大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原来定居的邻县匪患严重,家中屡遭劫掠,于是族中兄弟二人便举家搬迁到了穿山河村。这里说的珠家其实是兄弟二人中的弟弟,名叫弘义。弘义夫妇只生了一个儿子,名根源。根源娶了邻县一户人家的女子,女子是个精巧之人,无论农活,还是针线、烹饪,都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尤其为人极为周到。可是根源夫妇也是单传,几十年只生得一子,取名叫本清。在那时的农村,家中人丁不旺是最大的缺憾,因此没少遭人讥讽甚至欺凌。
本清生来聪颖,识文断字远胜村里同龄人,可惜身体羸弱,在农村里干不了重活就是最大的劣势。本清娶了邻省女子秦氏,也如婆婆一般聪明能干。秦氏不满二十嫁入珠家,不几年就生下一男二女,珠家两代单传的惨景似乎时来运转,家中生气增添了不少。就在国家即将结束动乱继而改革开放的转折时期,秦氏又生下一子。虽说国家长乱将止、大治将行,应有紫气从地底深处升出,有灵脉缓缓贯通,但在穿山河这个小村子了,并没有人能够看穿这些“吉兆”,那么一个普通农妇此时生下一子也就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了。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孩子,就是小珠,也就是本系列故事的主人公。
小珠原本由爷爷起名叫有亮,也是有点家里看到了希望的意思。可是小珠上学时,碰到一个老师,觉得有亮这个名字不够洋气,就擅自帮小珠改名叫有光。有光和有亮,哪个名更好呢,实在无从说起,可珠家向来尊师重教,也就默认了老师的改名。对那时的小珠来说,改名是个不大不小的好事,因为“光”字比“亮”字少三画,比较容易写些。
其实改名已是后来的事了,小珠出生后,上学之前还是有些和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小珠好像遗传了父亲的缺点,身体单薄,幼时多病,为此家里先后为小珠找了三个保爷(也就是干爹),期望以此为小珠带来吉祥,不过并没有多少效果。小珠不仅身体不好,而且语言迟钝,三四岁了,同龄的孩子已经整天叽叽呱呱的了,小珠还没怎么开口说话。村里人常常半是同情半是讥讽地对小珠的家人说,“可惜了,看起来挺聪明的孩子,可惜不会说话”。有的人背地里直接就说小珠是哑巴了。村里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小珠不是不会说,而是生来就不太喜欢被不怀好意的大人戏耍逗弄,也不太喜欢掺和一群孩子无厘头的吵闹,干脆就沉默以对。难道小珠自小就对纷扰喧闹的人世间有天然的排斥吗?这个谁都说不好。
到了上学年龄,小珠就迫切地央求大人带着自己去村里的小学报名读书了。因为家里哥哥姐姐早几年上了学,小珠还没上学就粘在哥哥姐姐身边学他们读书做作业,所以到小珠入学的时候,已经认了不少字,一些简单的数学题也会做了。那时候上学,孩子的年龄都是不太准确的,老师通常是让孩子伸手绕过头顶摸自己另一侧的耳朵,能摸到就说明年龄到了,可以入学,也会随便问问孩子都会些什么。当知道小珠已经会认一些字,算一些数之后,老师感到非常惊讶,因此才会有帮小珠改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