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小学生的小珠每天跟着哥哥姐姐,肩挎着一个旧棉布缝制的书包,小跑着去村小学上课。
穿山河村小学也在小河西岸,离小珠家不过几百米远,兴办于上世纪50年代末,学校背靠一座小山兴建,由一栋青石墙大瓦房和一东一西两间小瓦房围成一个四合院,共有6间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大瓦房和两间小瓦房有五六级台阶的高差,大小瓦房围成的四合院到门口的操场又有五六级台阶的高差,看起来就显得很有些气势,曾经多少年属于本村地标性建筑。
四合院左右各种有一棵柏树,小珠上学时,柏树已经长到几丈高,高出学校屋顶不少,枝繁叶茂,树干显得苍老而虬劲,小孩子一人不能合抱。两颗柏树为学校增添不少生机,甚至有村里人说树已成精,能够庇佑上学的孩子。
穿山河小学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东西,那时没有电,其他学校上课下课打铃基本都是用铁锤敲打铁片,但穿山河小学不知在哪里找来了一尊铁铸的吊钟,下口直径有50公分左右,用一颗铁链挂在学校的一棵横梁上,用木锤敲上去,声音悠扬,传得很远,几里之外都能听到。
尽管穿山河小学有着那个时代还算像样的校园,师生数量在公社十多所小学中也算是比较多的,但论教学成绩,似乎一直属于不上不下,中等水平,没有什么显眼的成绩。小珠不管这些,上学前就对学校充满好奇,每次经过学校门口都会羡慕地看上几眼。等到自己成了小学生,能够名正言顺地走进学校,别提有多么的兴奋。
那时的小学课程很简单,一二年级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偶尔安排一节音乐或美术课,那得看在校的老师谁学会了一首可以教给学生歌,或者谁又会画几幅简笔画,根本没有什么专业的老师。虽然课程简单,但小珠觉得学习还是非常有趣,多认一个字,多懂一句话的意思,对小珠来说就是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并没有觉得小珠有什么特别,不过是几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之一而已,而且和其他几个孩子相比,小珠显得更瘦弱,穿得更破旧,在学校里显得安静过头,也可以说显得木讷,老师们更愿意关注那几个看起来聪明可爱,又活泼的孩子。
不管老师是否关注,小珠只要安静地坐在教室听讲,该写的就写,该思考的就思考,该朗读的就和大家一起朗读就可以了,小珠觉得这就是很快乐的事。
一天上数学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着算式,课堂上几个孩子在小声说笑,老师没有转头看只是口头警告大家别说话,认真听讲。可是过了一会,那几个孩子又说笑起来。老师生气了,转身就问是谁在说话。那几个孩子马上住口,并纷纷看向了小珠,还用手指了指。老师听信的那几个孩子的话,一边恶狠狠地教训说谁再说话就把谁扔出去,一边用粉笔头扔向了小珠,正好打在小珠的鼻梁上,生疼生疼的。小珠当时就有些发蒙,不知道怎么申辩,老师也没再管,扭头再去写板书了。小珠第一次感觉这么委屈,但他没说什么,只是鼻头一酸,就流下了两行泪水来。
第一学期结束,考试都是本校上课的老师自己出题,自己评卷,成绩出来了,小珠成绩还好,两科在全班40来个孩子中位列前五名。虽然没有评奖,不过小珠已经很开心了,家人知道后也很高兴,想想珠家四代人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还没有什么事这么走在了前列,这次小珠的成绩算是给珠家小小地争了一口气。
冬去春来,门前的李树经历一冬的干枯,在春风吹过几阵之后,树枝变得鲜活起来,雪白的李花犹如下过大雪一般覆盖了枝头。不远处的山中不时传来布谷鸟“布谷——布谷——布谷”的叫声,农民们像是听到了催促,匆匆下地开始新一年的播种。
小珠的第二学期开始了。有了第学期还算不错的成绩,小珠上学更加开心了,除了继续认真听讲,小珠还跟班上最受老师欢迎的同学小松成了朋友。
小松中等个头,圆圆的脸,眼睛大而有神,常常穿着新衣服,戴一顶崭新的八角帽,有时背上还背着一把木制涂了银光漆的玩具大刀,看起来像极了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不仅老师喜爱,也很受同学的仰慕。
很多同学都有意无意地接近小松,都想跟小松交朋友,也很想有机会借小松的八角帽戴一戴,借大刀玩一玩,这里面也包括长得比较好看的女同学小英。
小松的父亲是在邻省工作的知识分子,工资很高,这在穿山村是屈指可数的。小松在家里又是排行老幺,很受宠爱,经常买些时髦的玩具给他,他包里还经常揣着水果糖,下课时就掏出来吃,让很多同学眼馋得流口水。有的同学直接去找小松要糖吃,小松有时给,有时不给,多数时间是不给的。
小珠也很羡慕小松有那么多好东西,但小珠不会太在意,别人有就有罢,反正是别人的,自己没有也没什么,毕竟大部分人都没有。
也许是小珠的安静,也许是小珠不会刻意地去巴结人,也许是小珠的成绩还算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小松喜欢和小珠在一起,慢慢地成了好朋友。小珠不主动要,小松还是会把自己的玩具给小珠玩,会把水果糖分给小珠吃。小珠有时要,有时不要,因为他觉得老是接受别人的东西,自己又没什么给别人,这很不好,父母和爷爷经常教育他,不能乱要别人的东西。可是有一样东西小珠是肯定会要的,那就是小松经常装在书包里的连环画,小珠看过一本就觉得特别想看,感觉连环画里的人和事又是另一个世界,让他觉得无比新鲜,让他似乎从一条缝里看到一些外面的世界。
有了好朋友小松,有了小松的连环画,小珠对上学的喜爱又增加了几分。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又到了期末考试的日子。这次期末考试是公社统考,监考老师都是外校交叉派来的,大家感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紧张。可是这对小珠没多大影响,因为平时考试小珠从来不会有什么舞弊的行为,作弊的念头都不会有,所以外校的老师来监考也没有什么区别。
考完试第三天,成绩出来了,教室里还没有什么动静,可教师办公室不知怎么有些热闹起来了。一会儿,班主任把小珠叫到办公室。小珠好像还从来没有进去过,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不知道老师要让自己干什么。
一进办公室,很多老师在里面,有几位小珠是知道的,好几位不认识,大家都看向小珠,让小珠感觉很不自在。当时上四年级的曾老师是学校负责人吧,那时村小学还没有校长之说。
曾老师首先开口说:“珠有光,你这次考得不错呀,全公社第五名,要不是分算错了,应该是第四名,我们学校好多年没有出这么好的成绩了,你给我们学校争光了。”
听了曾老师的话,小珠有些激动,也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两手拉着自己的衣角,脸红红的站在那儿。
这时二年级的一位不知道姓什么的老师也说话了,“珠有光,你是怎么学习的啊?是不是你的脑袋里像个囤箩(当地人用来装粮食的竹篾编成的容器),四只角,一只角放着语文,一只角放着数学,还有两只角要放什么东西呢?”说完呵呵自己笑起来。
旁边一位老师说:“留着以后学物理化学啊”。
老师们说得很热闹,也不管小珠有什么反应。班主任这时才说:“你准备一下,下周要去公社领奖”,然后说:“你回去吧”。
这时小珠才回答说“好的,我回去了”,然后转身回到教室,脸还是红红的,有些发烫。
一周后,小珠第一次不是跟着家人而是自己来到离家5公里远的公社中学,在那里第一次走上领奖台,从公社领导的手中领取了一张盖着公社革命委员会公章的奖状,还有奖品一支钢笔。它是小珠拥有的第一支钢笔,小珠也成为班上第一个拥有钢笔的学生,包括小松同学也没有。尽管很快小珠就发现这支钢笔是笔管破裂,装不住墨水的次品,但小珠对它爱不释手,保存了很久。
多年以后,已经成为老珠的小珠,仍然记得那支大红塑料壳的钢笔,吸了墨水拿着写字手就会被染得满是墨水,一想起来就习惯性地想找纸巾擦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