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听了,摇摇头说:“看起来不怎么好。”娜娜马上说:“没关系,您没看中这种的话,我再帮您介绍另一种。这种红色盒子的胶囊是进口的……”
娜娜还没说完,太太就打断了她的话,说:“算了,别介绍了,太麻烦了。”说着转到了另外的柜台。
看着太太走到茉莉的柜台前,娜娜赶紧竖起耳朵听,因为她知道茉莉正在推销的是一种和三花牌胶囊很相似的产品,她倒要看看一向话不多的茉莉如何推荐。
只听见茉莉说:“这位太太,您看看这种保健品吧!国产名牌,在国内外获过很多大奖,成分是纯中药,副作用小,服用也方便,整体改善内分泌,祛斑效果也不错。”
太太听完摇摇头,茉莉便继续介绍下一种,说:“那您再看看这种,美国进口的,口碑也很好,价格稍微贵一些,但见效快,祛斑不反弹。”
太太没答话,似乎在思索。茉莉又介绍了几种同类药,太太把这些保健品都看了看,最终选定了两种,茉莉又详细介绍了两种保健品的异同以后,太太终于满意地买到了称心的保健品。
为什么这样说?
如果你是这位顾客,相信你也更愿意买茉莉介绍的产品。原因很简单,茉莉的语言更简洁。茉莉用概括式把几种保健品都说明白后,顾客再想详细询问某一种,茉莉再细说也来得及,而娜娜忙着细细说明,则让人一开始就失去了耐心。能在短时间内介绍多个产品,而且把每个产品的特点说得清清楚楚,让人听得明白,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再挑选起来也有了可比较的余地。而娜娜的喋喋不休,直接导致了时间上的浪费,谁也没有耐心再听她介绍下一个了。
茉莉运用了概括式,把分散的信息和繁琐的细节进行概括,形成凝练的信息条目。比如说到获奖,娜娜忙着介绍每一个奖项,而茉莉只说获过多次大奖,对于顾客来说,知道获过奖就足够了。概括式就像是给你要说的话做引子,你不用把所有条目和细节一次性全部说完,只但要先简单说出主题和目的就可以了。
让语言简洁的第二法——归纳式。
情景示范:
张先生的太太怀孕5个月了,但还在上班,张先生对太太非常关心。
张太太一回到家里,张先生就开始嘘寒问暖。
“你肚子饿不饿?晚上想吃什么?”“今天公交车上人多么?有人给你让座位么?”“热吗?要不要先洗个澡?”“你换上睡衣吧,这样舒服点儿。”“你要不要喝点热水?”“今天工作不忙吧?”“你还想吐么?”“……”
张太太疲倦地看着张先生,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耳边清净一会儿。
一连半个多月都是这样,张太太愈发觉得这种关心简直像是一个逼迫,终于无法忍受了,便冲着丈夫大喊道:“你能不能别唠叨了?”
隔了一天,张先生再见到太太下班,只温存地说了两句话,却既让太太感受到了他的关心,又不至于觉得他唠叨。张先生说:“你今天感觉怎么样?需要我帮你做点什么吗?”
张太太听他这样说,心情轻松了许多,不再觉得自己在被逼问了。
为什么这样说?
当你面对你非常关心的人或事情时,难免会开始唠叨,有的时候可能是嘘寒问暖,有的时候可能是提醒督促。如果你发现自己开始越说越多,这个时候最好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然后再说。想用一句话代替多句话,这就要用到归纳的方法了。
归纳式要求你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你可以先把想说的所有话列出几个不同的项目,然后将相同和相似的项目进行“合并同类项”一样的处理。将多句相似的话合并成一句,这样可以让对方迅速直接的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也不会有压迫感。同时,简短的提问方式等于给对方留下了最广阔的对应空间,要知道就算你列出100个问题,也不能保证对方没有第101个想法。
让语言简洁的第三法——去次式
情景示范:
某杂志社每个月月初都要开一次选题大会,会上每个编辑都要报送自己的选题策划方案,并对其加以解释。
每次开选题会,大家都最怕老李发言,没别的,只是因为老李发言特别啰嗦。编辑部一共有7个编辑,老李以外的6个人,每个人都往往只说10分钟,而老李每次都要讲40分钟以上。
同事们都很明白,老李并不是话多,而是总“跑题”。有一次老李讲自己的一个美食策划,主要是想做素食餐厅的介绍,并配合倡导素食的主题。本来很简单就能说明白的事儿,老李一开口就先说自己去找餐厅的时候多么艰难,又说很多餐厅都不配合采访,人家不配合就要耽误制作进度,本来半天能结束的事儿,现在恐怕要3、4天才能做好。接着再说怎么说服了几家老板接受采访,再分析接受采访的老板都是什么个性……说了一车的话,这才开始讲到素食。
可素食的话题刚说一两句,老李又开始跑题了。从素食讲到农药,从农药讲到污染,从污染讲到电影《2012》……
同事们越听越无奈,最后主编终于着急了,大吼道:“你别说那些没用的!只说主题!”
老李惊了一下,想了想,说:“素食的主题主要是倡导健康,加入一些素食者的观点,还有科学承认的素食的好处,最后再为读者介绍几家有特色的素食餐厅。”
主编问:“需要几个人配合?多少时间完成呢?”
老李回答:“我带领一个摄影记者,用4天时间可以完成。”
老李讲完,同事们纷纷鼓掌。主编也点着头说:“你看,这样说不是很好么!”
为什么这样说?
老李总是跑题、总是说些“闲”话,就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次要条件不必在会上讲出来。当被主编威慑后,他意识到了只讲主要的就行了,自动剔除了所有次要条件,语言自然变得非常简洁了。
去次式要求你去掉所有的次要条件,只说主要条件,只说与主题关联最密切的条件。换而言之,就是只说“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可以过后补充;只说“是什么”,而“由此想到了些什么”也留到以后再说。
让语言简洁的第四法——分段式
情景示范:
派出所民警接到一个大学的报警,说学校附近有人装成乞丐行骗,于是就到学校来找受骗学生调查情况。
第一个和民警见面的是个大一的女生,她这样说:“是有个这样的人,他就找我问路,然后问我要钱,说是没有路费回家了。对了,他一开始说他是来找他儿子的。他找我要了50块钱,我看他不像坏人就给了他。对了,他说他儿子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所以我才给他钱的,我觉得帮助同学的父母是好事。他样子看起来好可怜,穿的衣服有点旧,脏脏的。还有,他脸上有个疤,在左边腮帮子上……哦,对了,我遇到他是在学校南门门口。我想起来了,他还找我要手机打电话,不过我的手机当时正好没有带在身上,所以就没借给他……对了,那天好像是周五,4月3号……”
女生讲完了,民警示意她可以走了,但她所说的资料过于凌乱,书记员忙着在记录上划重点句,以便于回去整理。
第二个来讲述案发经过的是个大四的女生,她这样说:“4月3号傍晚,我在学校南门门口遇到一个穿的衣服很破旧的中年男人,左脸有一个明显的十字疤痕。他过来向我问路,然后说他儿子在这里读书,他找不到儿子还丢了钱包,所以找我借手机并想借50块钱做路费。我借给他了,但后来意识到可能被骗了。”
民警听了点点头,对她说:“谢谢你,你提供的线索对我们破案很有帮助。”
为什么这样说?
如果你是民警,你也一定觉得第二个女生说得更清楚、更有价值吧。因为她的每一句话都简洁、有效,而且是按照逻辑顺序讲述出来的。找到你的逻辑顺序是成功使用分段式的首要条件。一旦逻辑顺序流畅起来,说话自然重点分明、叙述简明了。
大一女生想到什么就赶快说出来,生怕遗漏了重点,但这样一来不但顺序混乱,语言也变得拖沓,听者会觉得又乱又麻烦。大四女生则把自己能够回忆起来的事情经过和重点先进行了分段,分成了时间地点介绍、人物特征、事情发生经过、最终结果这四个部分。逻辑顺序按照是根据人对事情发生的反应顺序来确定的,再将这四段按照顺序排列好,讲出来自然就能清清楚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