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分迷信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医学的重要贡献,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深远的哲理,成为东方文明的一朵奇葩。中医部分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弥补了现代医学的不足,许多经典的医疗古籍,是当今现代医学探索疾病治疗方法的重要资源。
但是,由于中医药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属于古老传统医学的范围,比较现代医学而言有更多的缺陷。现代医学的发展是在不断地批判中前进的,从而去除谬误,沉淀精华,最终形成经得起考验的医学科学。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中医药批评的声音知之太少,以至于许多人对中医药产生过于盲目的迷信,许多骗子利用中医药骗取钱财,损害了众多患者的切身利益。
随便翻看一下报纸的广告,近似“祖传秘方”、“包医百病”的内容比比皆是,中药似乎无所不能。这是一个极端不正常的现象。还有一些骗子打着中医药的旗号,用便宜草药加入控制症状的西药来蒙骗患者,不仅仅不能治疗疾病,还严重损害患者身体,使中医药蒙羞。少数人在国外的出丑,极大地败坏了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声誉。
这些糟蹋中医药的行为,为一切正统的中医药人士和患者深恶痛绝。十分遗憾的是,目前许多不同层次知识的人,仍然在盲目相信这些骗局。许多以中医药为名的广告,医学人士一眼便能判断出虚假,现在却仍然在大行其道。
正确地了解中医,客观地认识中医,从另外一个角度听一听对中医药不同的声音,是提高全民素质、防范医疗骗局的重要步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应该鼓励对中医药的争论,鼓励对中医药的批评。也只有这样才能祛除糟粕,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弘扬中国医药的阳光正道。
中医药的古老历史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和形成,像其他所有传统医学一样,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人们在寻找食物充饥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逐渐认识到某些动植物对人体有益,某些动植物对人体有害,某些动植物还能治疗某些疾病,这就是原始植物学的形成。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当此之时,一日遇百毒。”便生动地反映了人民发现药物的过程。我国的药物起源于草药,所以称为“本草”。由于火的应用,熟食技术的提高,陶器的应用,为汤液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由于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人们用药经验不断积累和丰富,选用多种药物组成复方,并煎成汤药,既服用方便,又提高了疗效,减低了药物的副作用,使药物剂型上得到了很大改进。
原始人群在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经常有外伤发生,人们便利用泥土、树叶、草茎等裹敷伤口,久之,就产生了一些外治的方法。
随着石器工具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某些工具可以用来治病。如锋利的石片可以切开脓疮,刺激某一疼痛的地方,可以治愈某种疾病等。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逐渐发展用石针、骨和各种金属制成的治疗用针,这就是针灸的来历。
人类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的某一部位由于烤火后感到舒适,或因而减轻了某一局部的痛苦,于是人们用树皮、树叶、砂土烘烤后,敷贴在身体某一部位;或用树枝、草根等做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灸烧,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熨法”和“灸法”。
有关中国医药的历史,有文字可考达5000多年。
最早有考证依据的当属夏商西周时期,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它们是医学的雏形。这个时期医巫并存,主要以“巫”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医巫逐渐分离,医学开始具有实用性和理性。临床医学的分科初现端倪,趋于专业化。反映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并成为经典理论著作的是《内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书。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本书,共18卷162篇。它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作了初步的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秦汉时,针对以伤寒、杂病和外科的临床医学得到了发展,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中国第一本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共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提到疾病170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恢弘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医药卫生的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方面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医学的输出、西医学的东进,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载药1892种,绘图1000多幅,收录方剂10000多个,并将药物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类。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王清任开始尝试进行人体解剖,并著有《医林改错》,成为中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在世界医学的总体分类中归纳为传统医学,这种定位是相对于现代医学(西医)来说的。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传统医学,但像中医药这样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的比较少有。
中医药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因为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比较丰富的治疗方法。总的说来,中医药比较其他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笞整体观念
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而健康则是人体阴阳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平衡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状态。
中医学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治疗上,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笞治疗手段多样
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中医方剂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疗法之一,方剂的多种组合,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进行调节作用。
非药物疗法以针灸、推拿为主,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穴位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目前,针灸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除了中药方剂、针灸等治疗方法以外,还有刮痧、薄贴、火罐、温热(熨法)、水疗、蜡疗、泥疗、发泡、推拿、气功、捏脊、割治等。
笞经典医籍众多
我国古代医学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
中医药现存古典医籍8000余种,记载着数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笞强调人文理念
中医药强调人文理念。如它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着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
中医药的争议和不足
虽然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有不可否定的功效,但相对现代医学,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自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西医的传入,出现了对中医药的许多不同观点。
有人认为,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诸如“气”、“阴阳”、“五行”。中医理论就是构建在这些概念基础上的,离开这些概念,中医学将无从谈起,这就注定了中医学很难通过精确的定义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阐明道理,但这种特征却为中医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来自圆其说。
对同一种病,不同的中医医生可以有不同甚至对立的说法与解释,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皆可以说通,甚至似乎无懈可击,但往往终究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人们听后仍然不知所以然。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思辨性思维较为发达,这些思辨性思维往往缺乏经验或实验做基础,空泛的议论较多,而实质性的内容较少。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学说蜂起,学派林立,为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家学派对于实验较为注重,然而墨家学派这种注重实验的学风并没有得到继承与发扬。汉以后墨家已成为绝学,学术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偏转。
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所提出的一些思辨性的论题,由于缺乏实验根据,从而也相应地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自然科学(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并未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例如,以“气”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与变化,尽管有一定唯物论的因素,在哲学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于现实,对于自然科学,实际上并没有说明什么问题。到底构成宇宙的物质形态是什么。“气”的理论是没有说清楚的,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却给人造成一种虚假的满足,阻碍了人们对问题探讨的深入。
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医的输入,人们看到了其与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巨大的差异。一些人开始了对中医的批判。由于认为中医的非科学性,1929年民国政府正式成立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时,不让一个中医参加。这个会上提出了四项废止、限制中医药的提案。提案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
新中国建国初期,有卫生部领导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有医生治疗的安慰作用。”称中医为“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韩国(韩医),日本(汉医)和我国台湾、香港都出现过废除传统医药的过程(韩医、汉医均受中医的影响)。
全世界极少有国家和地区毫无条件地全盘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
美国上议院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份由科技委员会署名的调查报告,把所有辅助医学分类,中医中药被列在第三类,认为是“没有科学证据、与某种宗教哲学相关联的”医学理论。
欧盟正在加紧制定管理草药的法律,法律将规定,只有在欧洲使用15~30年的草药才得使用,并要附有科研报告。
目前,新加坡政府尚不承认中医疗法为医疗实践,而视同商业行当,故各种中医药团体、医疗机构与中药房,多以公司或慈善机构为名登记注册,不归属于医学或药学团体,但又需要执行当地医药管理法规。
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伊始,日本太政官宣布,今后医学学修之路当以西洋医学为依据。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明治政府通过议会与政令,一举废止官设的汉方医校,让西医取代汉方医学掌握国家医政大权,实行医师西洋七科考试制,用自然淘汰的方法逐步淘汰特许执业的汉方医。
经过27年时间终于废止了汉方医,自1895年后,日本再无单纯的汉方医。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对汉方医学的态度才有所改变,但在医疗制度上仍坚持以西医为正统。现在实行的日本国《医师法》中没有独立的汉方医师资格条文,汉方机构也设在西医机构之中。
德国的中医师仍无处方权,若开办诊所,定要雇用西医,不然许多疾病不能接诊,药物也不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