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太宗反复求谏的政策下,最勇于进谏、进谏最多、功劳最大的当属魏征。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境贫寒,但他读书非常刻苦,甚至为了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知道天下将要大变的魏征跟随瓦岗寨的头领李密起义,后跟随李密降唐。跟李密降唐后,魏征发现自己不被重用,就主动要求去安抚河北,后劝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魏征被窦建德俘获,被救回长安后,太子李建成发现魏征的才能,并把他引用为东宫最重要的谋臣,魏征这才开始受重用。作为太子最重要的谋士,魏征曾经多次劝说太子李建成早点动手,杀掉李世民,可是李建成都没有听劝。
玄武门之变以后,太子党人士纷纷逃亡,魏征却依然镇定自若,和往常一样。李世民抓住魏征后严厉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关系呢?”在场官员个个提心吊胆,为魏征的性命担忧。但魏征却从容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哪会有这样的下场!”李世民一听,转怒为喜,倍加器重,非但没有怪罪魏征,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为报答李世民的恩情,非常称职的做着谏官,加上魏征本来就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深得太宗信任。唐太宗曾向魏征问:“怎么样才算是明君,什么样的是昏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昏君之所以暗,偏听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前秦二世住在深宫里,常常见不着自己的大臣,只信宦官赵高一个人的话,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居然也不知道。”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从而虚心纳谏。
贞观元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个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选为妃子。魏征知道这位郑家小姐已经被许配给陆爽,就赶紧进谏给太宗阻止此事。太宗知道后,马上下诏中止自己原来的诏令,让这位小姐和陆爽结婚。这时,有大臣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位郑家小姐还没有出嫁,而且太宗也已经下了诏书纳她为妃,就不宜中止。甚至陆爽本人也上书给太宗说,自己和郑家并没有婚约,是其他人的谣言而已。听了陆爽的话,太宗犹豫不决,找来魏征问对策,魏征说:“这是陆爽怕陛下以后找他麻烦,才故意上表说没有婚约。”于是,太宗重新下令,果断收回娶那位郑家小姐的诏令。
濮州剌史庞相寿是李世民做秦王时的旧部,后因被查出贪污罪行而被朝廷罢官,于是他通过关系跑进宫里向太宗诉苦,说自己早年一直跟随陛下南征北战,现在天下平定,自己却被罢官。太宗同情这位老部下,想让他官复原职。魏征得知此事后,跑进宫中对太宗说:“过去秦王府的旧部那么多,如果每个人都仗着昔日旧情而为非作歹,那谁还肯为江山社稷着想?”太宗听后,如梦方醒,只赏给庞相寿一些缎帛,打发了他。
贞观六年(632),群臣都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并想以此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反对。唐太宗就问魏征原因,说:“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朕的功劳不高,还是德行不尊?”魏征回答说:“陛下虽功劳巨大,但自从隋亡以来,直到现在,户口还没有恢复,仓库还有空虚,而陛下如果驾车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怎么承受得了?这样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去做呢?”不久,中原发生洪水,封禅之事也就停止。
由于边关战事,唐太宗派人征兵。在大臣的建议下,唐太宗下诏规定,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服役。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非常生气,训斥魏征说:“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早已经过了十八岁,自己说不到十八岁,有很多是故意隐瞒年龄来逃避征兵。我已发布诏书,你为什么扣住不发?”魏征说:“微臣听说,把湖水抽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以后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以后也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以后又由谁来负担呢?”看到唐太宗不服气,魏征就接着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招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十八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陛下曾明令规定:关中百姓免收租赋二年,关外百姓免除劳役一年。如今已经服了劳役或交了租赋的又被征当兵。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别人,又怎么能治理好天下?”魏征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不得不认错。于是,太宗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当面与太宗争执,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特地问太宗打猎的事情,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劝阻,所以就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甚至,有次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看见魏征走进来,怕魏征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的时候,鹞已经被闷死了。
贞观十二年(638),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对朝政开始懈怠,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要他引以为戒。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什么脸面和你相见呢?”
但是,虚心纳谏并不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唐太宗一方面确实迫切求谏,想把国家治理好,但另一方面也有皇帝的权威与尊严,所以有的时候也会和魏征发生矛盾。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后回到后宫,怒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早晚有一天,我要杀死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原因,唐太宗愤怒地说:“魏征常常当众顶撞我,让我下不了台,真是太不像话了!”长孙皇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只见她穿着上朝时候的礼服,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道贺。唐太宗很奇怪,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今天魏征敢直言,就是因为陛下圣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贺呢?”唐太宗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不但心头的气消了,而且转怒为喜,继续听取魏征的意见。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多次派人前去探望。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自去魏征家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意思是说:“人们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是否整齐;用历史做借鉴,可以知道历代兴衰和更替的原因;看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可以汲取经验和教训。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正是唐太宗的宽容和克制,才使得魏征为代表的大臣们勇于进谏,促进了唐朝的政治清明和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