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问,是该多谈恋爱,还是少谈恋爱?我说,可以多谈一些,但不可泛滥。为什么要多谈恋爱呢?我曾经跟刘达临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他的意见跟我的一样。我们认为,恋爱的结果应该是婚姻。也就是说,多谈几次恋爱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伴侣,为了更好地处理好婚后的感情问题。其实这种说法我后来觉得也是比较牵强,虽然它完全符合于人性。
我们其实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爱情最适合于婚姻?婚姻是一种生活,是现实生活、感情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综合生活,而爱情是简单的,大部分时候是与现实生活对立的。这是人类的悲剧。因此,爱情与婚姻常常是敌人。爱情成了一种精神生活,婚姻却成了一种世俗的现实生活。但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精神的,同时又是社会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同时过着几种生活。爱情成为婚姻的基础也就有由而确立。
我曾经问过很多学生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认识,让我惊讶的是,有很多女同学说,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是不可混同的。他们的意思是婚姻生活中可以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一定就发展为婚姻。这种思想太可怕了。它消解了我们对爱情与婚姻的崇高意义。其实,婚姻是给我们的爱情提供了一种永恒的可能。这是人对永恒渴望的一个表现。但她们太实际了,对物质生活的迷恋和对婚姻生活的绝对世俗的认识,是一场错误。
问题是,80后一代几乎要过上这样一种生活了。他们从中学时期就开始了漫长的恋爱史,对爱情的疲倦有可能导致他们对爱的幻灭,从而进入一种缺乏热情的婚姻生活。现在流行的单身家庭和丁克家庭其实就是表现之一。丁克家庭貌似是爱情的守望者,其实是婚姻的绝对恐惧者。他们对婚姻没有信心,对爱情也没有信心。
20岁左右的青年常常问我,到这个年龄了还没有谈过恋爱,是不是他们有问题了?这就告诉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生活比前几代人提前了好几年,几乎与他们的身体一起在成长。应该说,这是更为人性的感情,但是,我们仍然存在很多忧虑,因为依我们前代人的生活,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是没有能力为感情负责的。问题是,贞洁观已经在爱情与婚姻中没有意义了,何来责任呢?因此,我认为,应该重新认识他们,重新认识人类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性道德。
有关爱情,在这个时代有一个神话必须要打破。这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爱情”的神话。它害了很多人,使很多青年走上了绝路。这个神话来自于文学作品和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有关荆棘鸟的故事。传说中,荆棘鸟在一生中只爱一次,并为这次爱滴血而死。这个悲剧而凄美的故事几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浪网的咨询中,有很多学生都问我一个问题:一个人一生中真的只能爱一次吗?我便一次又一次地痛斥这个观点。必须要打破它,否则很多青年很可能会因此而丧命。
还有一个神话也必须打破,那就是爱情至上主义。在风行几个时代的奥斯卡电影《毕业生》中,我们看到一个事实,爱情凌驾于亲情、友情之上,可以不顾一切地伤害它们。在那个电影中,男主人公既和他女友有性爱关系,又和女友的母亲有性爱关系。在亲情与爱情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国人是如何处理这一关系的呢?它只是让他们中间有一个忏悔期,然后就让爱情战胜亲情。《毕业生》正是美国“性革命”时期的产物,也是美国人爱情至上主义风行的产物。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家庭亲情观念的国度里,它绝对是一个怪物。不知道美国人到现在有没有进行反思,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无法认可这个故事的。它是一种误导,是一个虚假的谎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爱情至上主义在中国青年中十分风行。我们从很多流行的影视剧中就可以看到。为了爱情,人们可以不顾一切地做任何事。在爱情面前,我们可以原谅任何错误。这是一种时代的疾病。
第38讲:80后的性爱观
笔者曾在拙作《生于1980》后进行过一次“关于80后一代问题”的调查,在针对“有人说,性解放,是80后一代一个明显的标志,但这代人只剩下感官的愉悦了,你认为呢?”这个问题时,10%左右的人坚决表示反对,但剩下90%的人都承认,在他们这代人中,这是一种趋势。有一个大学生这样写道:“我宁愿不承认这是事实,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相当真实的现状,社会的发展使当代青年,包括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性’已不是一个保守的话题,性爱对大学生来说也不再新鲜,然而只追求感官的刺激是堕落的。”另一个大学生这样写道:“由于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在比较养尊处优的环境中长大,不掩饰自己个性的张扬,对传统的东西有一种反叛心理,包括性道德观念,但也不能完全说仅仅是为了感官的愉悦,这代入也讲爱,但爱有盲目性,而且不相信什么爱的永恒之类的说法。”
很显然,对于80后来说,其性爱观已然与前几代人产生巨大的代沟。80年代的大学生团组织生活中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到了90年代中期,大学生谈的话题是“怎样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到了90年代末,同居时代到来,大学生向心理学老师讨教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同居中遇到的性问题,媒体的目光也集中在大学生能否结婚这一焦点上。笔者曾发表一些文章,也不止一次地在好几所大学里讲过,曾经席卷欧美地区的那场声势浩大的“性革命”运动已经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我们的教育者和社会工作者不能对此视若无睹,充而不闻。性,正在解构我们过去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也在重建新的人伦。
这里我特别要说明的是,“性革命”一词并非贬义词,也非褒义词。它是一场生活中的革命,有它很深的理论基础。它诞生了20世纪的显学之一“性科学”,使人类的性生活从此踏上一条健康的道路,但它同时走得过了头。2002年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潘绥铭教授发表了《中国性革命蓝皮书》一书,从多方面正式向社会提出和阐述了这一观点。
潘绥铭教授将中国的“性革命”归根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许是有道理的,但笔者仍然觉得它是世界性革命浪潮的一次侵淫。人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欧美地区爆发的性革命时期,正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刚刚进入大学的时期,是他们引发了这场生活中的革命。这些“嬉皮士”被老一辈人唾骂教训,不屑一顾,被称为道德败坏的一代,是不能承担历史责任的一代。在那个时期,后现代主义运动开始了,他们“嚎叫”着要主导这个世界,正如今天的80后青年一样在文坛上与前辈们争夺着话语权一样。
“垮掉的一代”只是一个借来的词,是个舶来品。用它来形容80后这一代准确吗?
笔者曾在《非常对话》论述过,80后一代与美国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如出一辙,他们对生活的厌倦、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物质的迷恋仿佛也大同小异。美国的《时代》周刊将北京少女作家春树搬上了亚洲版封面,将其与韩寒、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并列为“80后”代表,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以“LINGLEI”来称呼他们。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的80后一代正在经历他们前40年前的生活。在那时,汽车帮助美国青年逃离父母的监督,今天,网络帮助中国青年过上了另类生活。
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当性革命来到中国的时候,很少有人真正地面对。在中国,一个性学家几乎等同于一个淫贼,性教育迟迟不能推开,更不要谈普及了。据笔者所知,在大学里进行性教育的寥寥无几,更多的大学并没有将此重视起来。
与此相联的一个问题是,80后一代的性爱观也与前几人不同。笔者在新浪网上有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专栏,来问我问题的大部分是大学生。他们问的问题大部分是有关性爱的问题。
大约十分之一的学生曾问过笔者,是该多谈恋爱,还是少谈恋爱?笔者曾就这一问题与中国著名的性社会学家刘达临先生讨论过,他认为,可以多谈一些,但不可泛滥。在前几代人看来,恋爱的结果应该是婚姻。也就是说,多谈几次恋爱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伴侣,为了更好地处理好婚后的感情问题。但笔者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对于80后一代来说。性爱观已发生很大的位移。有部分大学生对笔者讲,他们在大学里谈恋爱并非为了结婚,结婚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原因。一个女大学生分析说,现在的学生个性都很强,视恋爱和同居为儿戏,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由于其成长的背景形成了自私自利和性情多变的个性,在恋爱中更是视情感为随意之物,高兴就在一起,不高兴马上就分手,所以恋爱的频率很高,而分手的频率也很高。也就是说,多谈恋爱对于这样一些青年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他们的生活了。对于这样一种现象,笔者倒是想规劝他们,应该多一些慎重,多一些珍惜。
20岁左右的青年常常问笔者的一个问题是,到这个年龄了还没有谈过恋爱,是不是他们有问题了?这就告诉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生活比前几代人提前了好几年,几乎与他们的身体一起在成长。贞洁观已经在爱情与婚姻中没有意义了,因此,笔者曾在很多文章中呼吁,应该重新认识他们,重新认识人类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性道德。
同时,在谈及这样一个话题时,其实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爱情最适合于婚姻?婚姻是一种生活,是现实生活,精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综合体,与爱情生活是有很大差别的。爱情生活实际上常常是一种虚拟的精神生活,对于恋爱双方来说,是最真实的精神生活,但它往往与现实生活对立。在这里,虚与实常常发生位移和对换。在现实的婚姻生活那里,单纯的爱情生活是一种虚妄的精神生活;在爱情生活那里,现实生活恰恰是很虚无的无意义的人生,而精神生活则是最真实的理想生活。这是人类的悲剧。因此,爱情与婚姻常常是敌人。爱情成了一种精神生活,婚姻却成了一种世俗的现实生活。但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精神的,同时又是社会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同时过着几种生活。爱情成为婚姻的基础也就有由而确立。那么,如何使几种生活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呢?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爱情生活才是婚姻真正的基础。
有一个神话在80后一代被打破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爱情”成为青年恋爱中的神话和准则。它害了很多人,使很多青年走上了绝路。这个神话来自于文学作品和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有关荆棘鸟的故事。传说中,荆棘鸟在一生中只爱一次,并为这次爱滴血而死。这个悲剧而凄美的故事几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浪网上,有很多学生都问笔者一个问题:一个人一生中真的只能爱一次吗?笔者曾无数次地痛斥过这个观点,然后笔者又常常陷入矛盾。必须要打破它,是因为曾有一些青年为此而丧命。矛盾之处却在于人类情感与精神的神圣性会因此而受到侵犯和践踏。“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爱情”虽然是禁欲时代的神话,但它至少给恋爱者一个神圣的约定,从而使恋爱者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走向崇高和伟大。如果打破了这个神话,很多人将视爱情为常物,可能会因此而走向滥情和纵欲主义。这也正是欧美“性革命”走向“性泛滥”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神话必须要打破,那就是爱情至上主义。在风行几个时代的奥斯卡电影《毕业生》中,我们看到一个事实,爱情凌驾于亲情、友情之上,可以不顾一切地伤害她们。在那部电影中,男主人公既和他女友有性爱关系,又和女友的母亲有性爱关系。在亲情与爱情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国人是如何处理这一关系的呢?它只是让他们中间有一个忏悔期,然后就让爱情战胜亲情。《毕业生》正是美国“性革命”时期的产物,也是美国人爱情至上主义风行的产物。这种爱情至上主义在中国青年中十分风行。我们从很多流行的影视剧中就可以看到。为了爱情,人们可以不顾一切地做任何事。在爱情面前,我们可以原谅任何错误。这是一种时代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