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82400000078

第78章 胡适之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1)

研究欧洲学术史的人,知道科学方法,不是专讲方法论的哲学家所发明的,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所发明的;不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倍根(Bacon)弥儿(Mill)一般人提倡出来的,是格利赖(Galileo)牛敦(Newton)勃里斯来(Priestley)一般人实地试行出来的。即如世人所推为归纳论理的始祖的倍根,他不过会提倡知识的实用和事实的重要,故略带着科学的精神。其实他所主张的方法,实行起来,全不能适用,决不能当“科学方法”的尊号。后来科学大发达,科学的方法已经成了一切实验室的公用品,故弥儿能把那时科学家所用的方法,编理出来,称为归纳法的五种细则。但是弥儿的区分,依科学家的眼光看来,仍旧不是科学用来发明真理解释自然的方法的全部。弥儿和倍根都把演绎法看得太轻了,以为只有归纳法是科学方法。近来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渐渐的懂得假设和证验,都是科学方法所不可少的主要分子,渐渐的明白科学方法不单是归纳法,是演绎和归纳相互为用的。忽而归纳,忽而演绎,忽而又归纳,时而由个体事物到全称的通则,时而由全称的假设到个体的事实,都是不可少的。我们试看古今来多少科学的大发明,便可明白这个道理。更浅一点,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里去做完一小盒材料的定性分析,也就可以明白科学的方法,不单是归纳一项了。

欧洲科学发达了二三百年,直到于今,方才有比较的圆满的科学方法论。这都是因为高谈方法的哲学家和发明方法的科学家向来不很接近,所以高谈方法的人,至多不能得到一点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趋势;所以创造科学方法,和实用科学方法的人,也只顾他自己研究试验的应用,不能用哲学综合的眼光,把科学方法的各方面详细表示出来,使人了解。哲学家没有科学的经验,决不能讲圆满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家没有哲学的兴趣,也决不能讲圆满的科学方法论。

不但欧洲学术史可以证明我这两句话。中国的学术史,也可以引来作证。

当印度系的哲学盛行之后,中国系的哲学复兴之初,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方法论,就是一种逻辑。那个时候,程子到朱子的时候,禅宗盛行,一个“禅”字,几乎可以代表佛学。佛学中最讲究逻辑的几个宗派,如三论宗和法相宗都很不容易研究,经不起少许政府的摧残,就很衰微了。只有那“明心见性不立文字”的禅宗,仍旧风行一世。但是禅宗的方法,完全是主观的顿悟,决不是多数人“自悟悟”的方他法。宋儒最初有几个人,曾采用道士派关起门来虚造宇宙论的方法,如周濂溪邵康节一班人。但是他们只造出几种道士气的宇宙观,并不曾留下什么方法论。直到后来宋儒把《礼记》里面一篇一千七百五十个字的《大学》提出来,方才算是寻得了中国近世哲学的方法论。自此以后,直到明代和清代,这篇一千七百五十个字的小书,仍旧是各家哲学争论的焦点。程朱陆王之争,不用说了。直到二十多年前,康有为的《长兴学记》里,还争论“格物”两个字究竟怎样解说呢!

《大学》的方法论,最重要的是“致知在格物”五个字。程子朱子一派的解说是: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子补《大学》第五章。)这一种“格物”说,便是程朱一派的方法论。这里面有几点很可注意:(1)他们把“格”字作“至”字解。朱子用的“即”字,也是“到”的意思。“即物而穷其理”,是自己去到事物上,寻出物的道理来,这便是归纳的精神。(2)“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是很伟大的希望!科学的目的,也不过如此。小程子也说:“语其大,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倘宋代的学者,真能抱着这个目的做去,也许做出一些科学的成绩。

但是这种方法何以没有科学的成绩呢?这也有种种原因:(1)科学的工具器械不够用。(2)没有科学应用的需要。科学虽不专为实用,但实用是科学发展的一个绝大原因。小程子临死时说“道着用便不是”,像这种绝对非功用说如何能使科学有发达的动机!(3)他们既不讲实用,又不能有纯粹的爱真理的态度。他们口说“致知”,但他们所希望的,并不是这个物的理和那个物的理,乃是一种最后的绝对真理。小程子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又说:“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自然豁然有觉悟处。”朱子上文说的“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都可证宋儒虽然说“今日格一事,明日格一事”,但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今日明日格的这一事,他们所希望的,是那“一旦豁然贯通”的绝对的智慧。这是科学的反面。而科学所求的知识,正是这物那物的道理,并不妄想那最后的无上智慧。丢了具体的物理,去求那“一旦豁然贯通”的大澈大悟,决没有科学!

再论这方法本身,也有一个大缺点。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假设;一是实验。没有假设,便用不着实验。宋儒讲格物,全不注重假设。如小程子说:“致知在格物。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天下那有“不役其知”的格物?这是受了《乐记》和《淮南子》所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那种知识论的毒!“不役其知”的格物,是完全被动的观察,没有假设的解释,也不用实验的证明。这种格物,如何能有科学的发明?

但是我们平心而论:宋儒的格物说,究竟可算得是含有一点归纳法的精神。“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这一句话里,的确含有科学的基础。朱子一生有时颇能做一点实地的观察。我且举《朱子语录》里的两个例:

(1)今登高山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什么事凝了?

(2)尝见高山有螺蜯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蜯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这两条都可见朱子颇能实行格物。他这种观察,断案虽不正确,已很可使人佩服!西洋的地质学者观察同类的现状,加上胆大的假设,作为有系统的研究,便成了历史的地质学。

起初小程子把“格物”的“物”字,解作:“语其大,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然。”又解作:“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像这个“物”的范围,检直是科学的范围。但是当科学器械不完备的时候,这样的科学野心不但做不到,检直是妄想,所以小程子自己先把“物”的范围缩小了。他说:“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处其当然。皆穷理也。”这是把“物”字缩到“穷经,应事,尚论古人”三项。后来朱子便依着小程子所定的范围。朱子是一个读书极博的人。他的一生精力,大半都用在“读书穷理”,“读书求义”上。他曾费了大工夫,把《四子书四经》(《易》《诗》《书》《春秋》)自汉至唐的注疏细细整理一番,删去那些太繁的和那些太讲不通的,又加上许多自己的见解,做成了几部简明贯串的集注。这几部书,八百年来在中国发生了莫大的势力。他在《大学》《中庸》两部书上用力更多。每一部书有《章句》。又有《或问》。《中庸》还有《辑略》。他教人看《大学》的法子:“须先读本文,念得。次将章句来解本文,又将或问来参章句,须逐一令记得。反复寻究,待他浃洽,既逐段晓得,将来统看温寻过。这方始是。”看这一条,可以想见朱子的格物方法,在经学上的应用。

他这种方法,是很繁琐的。而在那禅学盛行的时代,这种方法,自然很受一些人的攻击。陆子批评他道:“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支离事业”,就是朱子一派的“传注”工夫。陆子自己说:“学苟知本,则《六经》皆我注脚。”又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他所说的“本”,就是自己的心。他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又说:“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然理不解自明,须是隆师亲友。”

朱子说:“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这是说“理”在物中,不在心内,故必须去寻求研究。陆子说:“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心就是理,理本在心中,故说:“理不解自明。”这种学说,和程朱一系所说“即物而穷其理”的方法,根本上立于反对的地位。

后来明代王阳明也攻击朱子的格物方法。王阳明说: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我当初说他是精力不足,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王阳明这样挖苦朱子的方法,虽然太刻薄一点,其实是很切实的批评。朱子一系的人,何尝真做过“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的工夫?朱子自己说:“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来之。”从“天下之物”缩小到“圣贤之书”这一步可算跨得远了。

王阳明自己主张的方法,大致和陆象山相同: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又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又说:“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他把“格”字当作“正”字解。他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他把“致知”解作“致吾心之良知”,故要人“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这就是格物。

陆王一派把“物”的范围限于吾心意念所在的事物,初看去似乎比程朱一派的“物”的范围缩小得多了。其实并不然。程朱一派高谈“即凡天下之物”,其实只有“圣贤之书”是他们的“物”。而程王明明承认“格天下之物”是做不到的事,故把范围收小,限定“意所在之事谓之物”。但是陆王都主张“心外无物”的,故“意所在之事”一句话的范围,可大到无穷,比程朱的“圣贤之书”广大得多了!还有一层,陆王一派,极力提倡个人良知的自由,故陆子说:“《六经》为我注脚。”王子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像这种独立自由的精神,便是学问革新的动机。

但是独立的思想精神,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陆王一派的学说,解放思想的束缚,是很有功的,但他们偏重主观的见解,不重物观的研究,所以不能得社会上一般人的信用。我们在三四百年后观察程朱陆王的争论,从历史的线索上看起来,可得这样一个结论:“程朱的格物论,注重‘即物而穷其理’,是很有归纳的精神的。可惜他们存一种被动的态度,要想‘不役其知’以求那豁然贯通的最后一步!那一方面陆王的学说,主张真理即在心中,抬高个人的思想,用良知的标准,来解脱‘传注’的束缚。照这种自动的精神,很可以补救程朱一派的被动的格物法。而程朱的归纳手续,经过陆王一派的解放,是中国学术史一大转机。解放后的思想,重新又探取程朱的归纳精神,重经过一番‘朴学’的训练,于是有清代学者的科学方法出现,这又是中国学术史的一大转机。”

中国旧有的学术,只有清代的“朴学”,确有“科学”的精神。而“朴学”一个名词,包括甚广,大要可分四部分:

(1)文字学(Philology)。包括字音的变迁,文字的假借通转等等。

(2)训诂学。训诂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物观的证据,来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

(3)校勘学(Textual Criticesm)。校勘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校正古书文字的错误。

(4)考订学(Higher Criticesm)。考订学是考定古书的真伪,古书的著者,及一切关于著者的问题的学问。

因为范围很广,故不容易寻一个总包各方面的类名。而“朴学”又称为“汉学”,又称为“郑学”。这些名词都不十分满人意。比较起来,“汉学”两个字虽然不妥,但很可以代表那时代的历史背景。而“汉学”是对于“宋学”而言的。因为当时的学者不满意于宋代以来的性理空谈,故抬出汉儒来想压到宋儒的招牌。因此我们暂时沿用这个字。

“汉学”这个名词,很可表示这一派学者的公同趋向。这个公同趋向,就是不满意于宋代以来的学者,用主观的见解,来做考古学问的方法。这种消极方面的动机,起于经学上所发生的问题,后来方才渐渐的扩充,变成上文所说的四种科学。现在且先看汉学家所攻击的几种方法:

(1)随意改古书的文字。

(2)不懂古音,用后世的音来读古代的韵文,硬改古音为“叶音”。

(3)增字解经。例如“致知”为“致良知”。

(4)望文生义。例如《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本有错误,故“而”字讲不通。宋儒硬解为:“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辞。”却不知道“而”字是“之”字之误。(皇侃本如此。)这四项,不过是略举几个最大的缺点。现在且举汉学家纠正这种主观的方法的几个例:唐明皇读《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觉得下文都协韵,于是下敕改“颇”为“陂”,使与义字协韵。至顾炎武研究古音,以为唐明皇改错了!因为古音“义”字本读为我,故与颇字协韵。他举《易象传》:“鼎耳革,失其义也。覆公,信如何也”;又《礼记·表记》“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证明义字正读为我。故与左字何字颇字协韵。

又《易小过》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朱子说当作:“弗过遇之。”至顾炎武引《易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证明“离”字古读如罗;与过字协韵,本来不错。

望文生义的例,如《老子》:“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王弼与河上公都把“施”字常作“施为”解。王念孙证明“施”字当读为“迤”,作邪字解。他举的证据甚多:(1)《孟子·离娄》:“施从良人之所之。”赵岐注:“施者,邪施而行。”丁公著音迤。(2)《淮南·齐俗训》:“去非者,非批邪施也。”高诱注:“施,微曲也。”(3)《淮南·要略》:“接径直施。”高注:“施,邪也。”以上三证,证明施与迤通,《说文》说:“迤,衺行也”。(4)《史记·贾生传》:“庚子日施兮”,《汉书》写作“日斜兮”。(5)韩非子的《解老篇》解老子这一章,也说:“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谓貌施也者,邪道也”。以上两证,证明施字作邪字解。照这种考证法,还不令人心服吗!

这几条随便举出的例,可以表示汉学家的方法。他们的方法的根本观念,可以分开来说:

(1)研究古书,并不是不许人有独立的见解,但是每立一种新见解,必须有物观的证据。

(2)汉学家的“证据”,完全是“例证”。例证就是举例为证,看上文所举的三件事,便可明白“例证”的意思了。

(3)举例作证,是归纳的方法。倘举的例不多,便是类推(Analogy)的证法。举的例多了,便是正当的归纳法(Induction)了。而类推与归纳,不过是程度的区别。其实他们的性质是根本相同的。

同类推荐
  •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本书为其中一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学说,使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成为广大群众能够读通弄懂的人文素质教材,这无疑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 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新乡土中国是什么样的呢?浙江省武义县县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闯入了笔者的眼帘,刻入了笔者的脑中。笔者在为武义的惊人变化感到震撼之时,认定这就是笔者心中的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经验提升为武义模式,其结构大而分之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关联在协调中平衡,人与人的关联在沟通中和谐两大基本元素。
  •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

    《日本之镜》通过对电影、戏剧、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鞭辟入里的分析,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这些两极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时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样貌。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文乐《忠臣藏》、宫本武藏的传说,或是黑帮片与家庭剧,伊恩·布鲁玛都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地探索有如镜子般反射出现实的戏剧性幻想。他对日本大众文化中病态怪诞的行为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让读者能理解这个被迫温文尔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为”的风格化与仪式感,寻求压抑自我的解放。
  • 世界文化博览(第四册)

    世界文化博览(第四册)

    《世界文化博览》精选了大量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精炼的文字从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揭开历史,一窥背后的故事,将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冲突和战争、创造和发现、崛起和衰落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传媒通讯、人类军事武器的产生、数学宝库、西方文明的产生、人类走向宇航时代等。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民间艺术(上)

    民间艺术(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那年些的我和你

    那年些的我和你

    命运有时就是很神奇,冥冥中似乎就注定了我和你。即使不告而别,我也会等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荒神帝传

    大荒神帝传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补天归墟,圣兽白泽出世。石皇斩金帝于无始山,百族离心,九州四海,硝烟四起。一名罪奴后裔机缘巧合降临大荒,怒杀三仙,一战成名。远古神皇,古巫圣兽,次第登场。大荒风云,谁主沉浮?多少生离死别,尽付一曲离殇洛。多少痴恋纠缠,奏响一曲红颜劫。新人新书,一起成长。
  • 带你去我的地狱

    带你去我的地狱

    她和他曾经海誓山盟,但却借口真爱出现抛弃了他,到底是她放荡,还是另有隐情。他又该何去何从?欢迎来到我的地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易烊千玺念念不忘

    易烊千玺念念不忘

    〔我置身野外荒原寻不见曾经肆意的爱于缠绵的秋〕
  • 道镇天下

    道镇天下

    万千修士,吾修大道。诸天之上,我为至尊!
  • 圣尊星之辉煌龙王

    圣尊星之辉煌龙王

    新龙族今日落败。千年之久,天地神主降世龙族再现辉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修仙传说

    修仙传说

    在这片广袤无垠地神州大地之上,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让无数为之向往憧憬地修仙传说,无数先贤把毕生心血倾注在这条以修仙得永生地道路上,最终摸索出了一条以修真之法修炼成仙,获得永生。然而一些得天地造化而成地妖、魔、鬼也在人类地这种修真之法上创造出了属于适合自己修炼地方法,于是使得神州大地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人们称之为——修仙时代!墨星,天生煞气缠身,曾被无数人断言活不过十八岁,但因在五岁之时,被一个怪道人带往深山学习修真之法,自此开启了一段与天争命地逆天传奇,在飘渺仙踪这一道路上演绎了一段修仙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