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祥陪同他们转变了大街小巷,确确实实的又一次认识了羊城的风采,就如这东山和西关,确实也要好好的逛一逛,这里可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只要是广州人都听过:“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
西关小姐和东山少爷的故事曾经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新鲜谈料,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也慢慢地日式渐微。
毕竟现在已经进入新时代,那些陈年旧事已经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但有些历史的痕迹,还留存着那时候的印记。
历史上东山和西关的划分可以追溯到明清两代。东山和西关,花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浓缩的是整个三十年代广州商业社会。
东山最早起源于明代东山寺,这座寺庙是明代成化二十年由内监韦眷建立,寺庙建立后人迹罕至的荒山才慢慢地有了人气。
漫步在庙前直街,看着东山百货,大街,红砖洋房,艺术馆,到处充满老广州的味道。
说到西关,它的诞生是由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广州“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而西关成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由此也就催生了十三行等商业重地。正所谓“有钱住西关”,可以看出西关当地聚集的正是名门望族、官僚巨贾和外商买办,当时最著名的西关大屋就是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
还有一个特别的建筑,那就是骑楼。
骑楼作为西关特有的建筑,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沧桑历练。所谓骑楼,就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
西关的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采用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
骑楼还有最具中式特色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清一色象牙白的民国骑楼,遇上色彩斑斓的满洲窗,再加上褐色胡桃木牌匾和满街琳琅满目的灯笼,造就古香古色的西关。
只不过,象牙白的骑楼已经让岁月的斑痕布满了全身,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面目。
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达官贵人、官家子弟。东山少爷们多数都“开过洋荤”,也就是“出过国浸过咸水”。他们的子女也一般都会去国外游学。这批子女在民国之后又大多把持广东军政各界,因此拥有“东山少爷”之名,是当时令人瞩目的风华一代。
他们节制、内敛、不乏血性,拥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们在东山成长后背井离乡远走海外谋生,打下基础后回国创业,是西风东渐、发风气之先的青年才俊。
民国时期西关是时尚先驱,作为广州最繁荣的商业区,当时居住在西关的人家,生活水平基本都超过了“小康之家”。
这里的女孩子大都是地地道道的大家闺秀,她们拥有着纤细的身段穿着得体,不徒守旧而有见识、有眼光;对饮食讲究,脾气较高傲多变;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尊敬长辈;最大特点是善于接受新事物,亦有保持旧家教与旧道德的一面,是知书识礼的女性典范。
说白了,这东山有很多小洋楼,很多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也就是说,这里住的多是达官贵人。按现在的话说,其实这里就是“高干子弟”,这些年轻人就被称为“东山少爷”。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广州城还没有这么大,东山地区只是一片荒凉的坡地,以为不远千里赶来传教的美国人看上了这片地方,就在这里建起了东山第一座教堂。而一些留洋人士由于对外国生活的向往,就在教堂周围慢慢聚集,昔日荒凉的东山,变成了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自然,也就在这些小洋楼里诞生了很多官宦子弟,同是天下权势人,又是邻居,他们自然一起上学,一起游玩,逐渐形成了当时旧广州的“东山少爷”交际圈。
不错,这些人是爱整天游手好闲,泡茶楼、挑逗女子等,不过俱往矣,都成了历史。
这是“东山少爷”们,现在再说下“西关小姐”。
千万记住,这里的“小姐”是贵家名女之意,千万别理解错了。
清末民初的西关,是老广州城最富庶最繁荣的商业集中地。
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集中的“西关角”,即今天的LW区宝华路、多宝路、逢源坊、华贵坊一带兴建的豪宅,那时广州的潘、卢、伍、叶四大富商家族,以及状元、榜眼、探花,无一例外都住在西关。富贵人家多聚于西关,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起来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之古训亦受到开明风气的猛烈冲击。至清代晚期,广州有300多家私塾,其中只收女生的女子私塾就有近100家,大多设在西关。所以住在这儿的西关小姐是知书识礼的女性典范。
绣衣坊,一个很容易撩人对西关小姐的深闺生出绮思的香艳词儿。这早已湮灭的处所,位在今天的上下九,有宣传家望文生义,把它广泛介绍为后世广州妇女用品业的渊源———此说滑天下之大稽!
清代广东《吴川县志》的编者见识极高,指出,绣衣坊乃专用名词,各省皆有,为御史(中央执法官)指定地方特设,“取绣衣直指之义”。何谓“绣衣直指”?
却说汉武帝年间,京城一带游民曾大规模闹事,御史以常规手段无法制止,武帝严令本来担任顾问闲职的光禄大夫穿上象征特殊权力的绣衣,指挥军队,把闹事者强行镇压下去。该位光禄大夫,加号直指使者,“直指”———指谁杀谁!
如此这般绣衣坊,性质类乎明代的锦衣卫。宋代广州当局,特选专政机关之侧集中收容游荡于西关的大批异乡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史无记载。
凡识趣的史家,自晓得反映主流社会的积极面———清初,福建当局隔海跟郑成功父子对峙,沿海厉行海禁,闽省外贸从业人员蜂拥到广州谋出路,聚居在仅存地名的绣衣坊。
无从稽考那厮们是娶老婆抑或包二奶,总之身边不乏西关女,有《西关竹枝词》为证:“阿姨家近绣衣坊,嫁得闽商惯趁洋!”本土知识分子不以本土贫下中农入诗而选题闽商,足见当日“福佬”在西关的强大影响力,彼辈赚个盘满钵满挟着西关农家“阿姨”衣锦还乡者固然不少,而乐不思“闽”者则理所当然成了“老西关”。
晚清时,广州的女性一年也有几次可以“抛头露面”的机会,如人日游花地,乞巧节游石门,郑仙诞游白云等,在这花园锦簇人流之中,西关小姐以其新颖的装束和高雅的气质闪现其间,特别令人瞩目。她们打扮入时,锦心绣口,与同窗好友结伴而行,穿梭于西关众多商铺之间,形成了一道动人心魄的风景线。于是,“西关小姐”一语叫起来了,越叫越响,历久不衰……
西关小姐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的先声,代表着近代广州最风雅和繁华的生活。
这些活跃着各个阶层的新女性,她们的服饰、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学识----无不成为当日“时尚”的标志。如女医生、女学生、女运动员、女革命家等职业女性和社会活动家的脱颖而出,第一次使中国女性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也使“西关小姐”成为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综合符号。
西关小姐都比较有文化,或是在自己家的私塾读书,或是上过小学、初中。据说,当时的真光中学和坤维中学都是女子学校,不少西关小姐就是在那里读的书。在20世纪30年代,不少西关小姐还在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上学。渐渐地,西关小姐变成一个专称延续至今,就成为永不落幕也不上台的“广州小姐”。
在广州一些老人家的心目中,西关小姐是指住在西关大屋这种豪宅里的大富人家的千金小姐,后来坊间把所有住在西关的女子,都叫作西关小姐,相传住这儿的女子有家教,守妇道,有大家闺秀风范,是广州男人对太太标准的梦想。
而东山少爷是因为东山是军区所在地和住着很多南下干部,他们把高干子弟戏称为东山少爷。
这个就不说了,如果再说下去这故事就讲不完了。
其实,杜建平就住在东山,顺便肯定是要去拜访一下,但是很不巧,家里没有人,在现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只能留下便条,以示拜访之意。
徐可清去娟娟也算是在车上的缘分,现在一罐子的蜂蜜在她家寄存,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物件、吃食。怎么说也是个拜访她家的由头,只是这次不在家,只有下次才看看了。
小罐子的蜂王浆倒是没有寄放在她家,萧英放到她自己的坤包里,早晚服用。
还别说,这吃饭变得香甜了,备不住能治胃病。
如果可以治胃病,到时候可以再弄些给家里的父母弄些,家里父母天天吃这红薯,把胃也都吃坏了,希望能调理调理。
问题是这个东西太难弄了,好在记住了那个乘务员的名字,叫晋莲,还是个很少见的姓氏。到时打听下估计还是行得通的,只是自己这脑袋别到时候给忘了,还是跟萧英说了下,让她帮着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