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萧英知道陈江海是从东北过来的,还走了好多的地方,她也十分的好奇,就迫不及待的让介绍下。
还别说,陈江海还真是把这东北走了个遍,这要是大点的城市、农场、林场、边境,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不过给他的印象最深的还是冷,他是三月份去的,还是把他冻得够呛,还让他赶上了一次暴风雪,真是寒天冻地。
这也难怪东北那都是两层的窗户,就是这墙都半米多。还有那炕,就是小卖铺,都有炕,没之个东西,光有炉子都不好使。
好有就是东北人真的是不差钱,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比南方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城里人大部分都在政府或大厂里工作,都是拿工资的,不说那些青工了,就是那些退休的人,拿退休金养活四五口都问题。
还有就是东北的企业实在是太多了,大部分人都在企业工作,真是富足。
就是农村那也是富的流油,尤其是这里的黑土地,真是肥沃的土地。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地不是一般的多,可以保证生产队的人都有吃的,还有富余。
虽然,这里生产的都是玉米,吃的都是苞米面,但他们的脸上没有菜色。
这可能也是逃荒的人,愿意去东北的原因了,主要是那里能活人。
最有意思的是东北的铁路真是发达,基本上去哪个县市都能坐火车。
虽然,也有崇山峻岭,但都能一穿而过,尤其是走东北东侧和北面,那是长白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
崇山峻岭间,有很多的林场,那大林子一眼都望不到边际。
他还去过林场的贮存点,直径达到一米的大木头摞的比山都高。东北的树也特别有意思,那里的树木还特别有意思,基本上所有的树在水里都能沉底。比如桦树、柞树什么的,当然大部分还是可以浮在水面的,比如落叶松、红松、水曲柳等。
东北基本上是应有尽有,好东西多的是,尤其是工业品,那真是琳琅满目,农产品也基本能自给自足。
缺的就是南方的精细产品和水果。
通过陈江海的描述徐可清大致上了解了东北的人文地理等信息,真的是有些向往。
尤其是这圈养海东青、猎狗,捉兔子、逮獾子,真的有种旧朝八旗的一些风采。这也难怪了,这满族本来就是从东北那兴起的,溜鹰斗狗本来就是东北渔猎生活的写照,也没什么可惊奇的。
但是,徐可清这个古书看多了的家伙,就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向往了。
其实,这小子感兴趣的还有这伪满洲国的一些过往和故事,听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傀儡王朝真的还是很憋屈的,难怪溥仪都不怎么想把这些写在回忆录里。
时不时的小娟娟就问些幼稚的问题,其实我们也不是很清楚的事情。
就比如这东北的顺口溜,棒打狍子瓢舀鱼,这鱼大家见过,这狍子是个什么东西。
通过陈江海的解说,这狍子一开始他也认为是黄鼠狼、山猫一样的动物,最后通过人家山民的解释,这是一种鹿,小型鹿。这些东西尝尝听到,但是根本就没有个形象,尝尝指鹿为马,根本认不清是个什么滋味。
他有说了东北的工业,对于东北他是又羡慕,又很无奈。
羡慕的是东北真的有着一流的工业体系,当然这个应该前面加上中国。
在沈阳他认识了一位大学的教授吧,应该是陈江海能搭上话而已,他在那位教授那可是了解了不少东西。
认识还非常有戏剧性,两人是在厕所认识的,这位大学教授变成了扫厕所的问题人员。
陈江海刚刚到东北,这东北的公厕总是有厚厚的冰,他这位常年在南方的人就不小心中了招,一屁股坐在了冰凉的地上,问题是他还在上着厕所,所以他就悲剧了。
要不是,那位老老教授把他扶起来,他真的没什么脸面了。
也不知是因为老教授闲的无聊,还是怎么回事,认识后,就开始聊开了,还是这东北的工业。
东北是中国重工业集中区,是中国的兵工厂,是中国最早实现初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也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承担成本和工业无形损耗的地区,东北的兴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密和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1881年,李鸿章开始在旅顺建设海军基地。19世纪末,日、俄都把触角伸向东北。1899年,沙俄在大连建市。1901年,******成立黑龙会(阿穆尔会)。1905年,RB在日俄大战中战胜沙俄,再次攻占旅顺,占领大连,开始大规模侵入东北。
长期以来,RB对东北有强烈的野心,这一方面因为RB本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东北有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因为东北战略地位重要——占领东北就可以威胁中原,觊觎外蒙和沙俄(苏联)远东地区。
张作霖时代,出于奉系军阀自身需要,东北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于关内的兵工产业。RB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以后,并没有像日后进入关内地区一样,大搞破坏,而是把东北作为大后方经营,在东北开始实施工业化开发——这一点和RB经营台湾类似。
太平洋战争末期,RB甚至有退守伪满洲国,负隅顽抗的想法。
这种想法,被苏联红军彻底粉碎。苏联红军能够长驱直入,迅速歼灭关东军,与RB殖民时期,对东北的开发密不可分。以中国关内恶劣的道路和基础设施条件,苏联的装甲和机械化部队必然陷入困境。
虽然苏联占领东北以后,大规模拆卸东北设备回国,但是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东北仍然是全中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基础设施、生产设备、劳动者素质来说,都是如此。
在这种背景下,东北自然而然成为中国重工业基地。
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东北有57项,占1/3强。
总体来说,东北承接了大批苏联对新中国援建的工业项目,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所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驱逐舰、第一艘核潜艇,都出自东北。
当时东北的工业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全球则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当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中国触碰到苏联为中国设立的玻璃天花板后,中苏关系恶化,中苏分道扬镳。东北的重工业成为中国工业的支柱。
很长一段时期,东北大量吸收投资,向各地输出设备、原材料和能源(主要是煤,1960年代以后还有石油),支援全国建设,引领中国工业化进程,东北在国内的地位,相当于全球经济中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是相对繁荣和富足的。
显然,此时的东北在全国已经具有绝对优势的发达地区。
这时候,娟娟爸可算是醒了,不过真的很准时,正好是该吹起床号的时间,这是萧英告诉徐可清的。
娟娟爸,跟大家打了招呼就去卫生间。
回来,又从书包里拿出好几个罐头摆在桌子上,自己却奔着烤鸡去了。
连说这味道正,品相好,难得的好东西。
听说,陈江海指望卖这玩意挣钱的,真是个热心的人,拿着这个篮子就在车厢里兜售开了。
他这一身海军的装束,一手挎着篮子,一手一个鸡腿,再有先让人家尝一尝。
但凡是坐软卧的,都是不差钱的主,也都是吃惯了好东西的人物,是不是正宗,味道好不好,他们都有着辨识的能力。
不像普通的百姓,只要是肉都是好东西,味道倒是其次的。
不用说剩下的七只半的烤鸡,十二元一只,让这些人一扫而光。
其实,也就娟娟她爸敢这么干,要知道这可是软卧,平常人进都进不来,推销东西更是不可能了,早让乘务员找来乘警抓起来了。
这个价格是娟娟爸给提的,因为平常的烤鸡十块很正常,这么好吃的他必须提两块钱,这算是对人家的奖励。
这时候的价格基本上全国统一,就是烤鸡的价格也是由国家来定的,当然到了火车上还是要长点价的。
不过,对于这事那些买烧鸡的人,也都不在意,多个两块钱也都无所谓,毕竟真的味道相当不错。
之后,聊得就是徐可清所学的经济问题了,主要是介绍市场及市场经济的概念和运行方式。
这对于娟娟爸,也就是杜建平,这个时候才知道他的名字。娟娟爸就有些无法接受,他可是坚定的国有注意的拥护者。
其实,很好反驳他,徐可清就把这个烧鸡做了经济案例。
不说这饲养和屠宰的过程,光说这机械化生产的味道和这成熟技工烤烧的烤鸡,味道就有明显的差异。
再举个例子就是这罐头,在吃东西的时候,大家都注意到了娟娟和她爸一筷子都没有伸向这红烧肉。
这就足以说明一切,公有制是解决不了一切的,只有市场能解决不同人的需求。
徐可清就开始解释什么事供给与需求,一二三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层次和差异。
其实很好理解,国家的商品种类才两千多种,外国的商品种类打到几万种,这只能说明国有制的供给太单一,根本没什么可供人们选择。
就是供应的商品,同质化也特别的严重,就说这车辆,全国有几千家汽车厂家,生产的车辆就这么几个型号,212吉普车、解放汽车、东方红拖拉机、手扶拖拉机、130小货车,其他的就不说了,客车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或仿制苏联的。
天南地北的车辆看着都很亲切,因为长得都差不多。
杜建平几次想说话,也没说出来,因为他在海军工作,很多事都是无法向普通民众说的。
其实,他不说大家也都知道,海军能拿得出手的都是苏联卖给咱们的那“四大金刚”,咱们自己拿的出手的也都是些仿制苏联的军舰。
其实,大家想听的也是海军的故事,但限于规定都不想让杜建平破这个例。
这时候徐可清就问陈江海了,因为奇怪东北那么好怎么还跑回来,卖上烤鸡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东北的国有经济是十分强大的,工业有中国工业产值的一半;农业上不但有农村,还有众多的国营农场和建设兵团;林业更不用说了,全是国营的林场;商业,这就是供销社和资源中心打天下。
这些国有的经济先天就比较排斥这种小商贩,造成能挣到钱,吃不到饭的窘境。也就是说在东北没有个可靠的身份,连吃饭都成问题。
所以,他实在是待不下去去了,才回来在这车上做些小买卖。
在南边,商业的气氛还是很浓郁的,不像在东北,买个粮食都要开证明什么的。
娟娟就问了个大家不敢问的问题,那就是陈江海怎么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