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投靠景驹
刘邦与张良交流了一上午,对张良提出的“广交朋友,深耕民心、暂不称帝”等三大主张很感兴趣,由此对张良这个人由厌恶变得慢慢有了亲近感,最后张良建议刘邦投靠景驹,这也让刘邦产生了好奇,刘邦由此一连提出了四个问题。张良对于刘邦的四个问题逐一做了回答。
张良说:“景驹这个人是楚国的贵族,没有什么名气,后来被宁君、秦嘉等人拥立为楚王,建都彭城,现在带着几万军队驻扎在留县。虽然景驹没有名气,但景驹身边的宁君、秦嘉等几个人却了不起!”
刘邦说:“景驹这个人我感兴趣!因为之前有个高人建议我投奔六国后裔领导的起义部队。他认为六国后裔深得民心,是可依靠的对象。再加上景驹这个人还有几万队伍,可谓实力强大。景驹既是六国后裔,又具备一定的实力,符合之前那个高人说的两个条件。你能把景驹的情况说详细一些吗?”
张良说:“景驹身边有宁君、秦嘉、傅绁、朱鸡石等人,这几个人都是东海郡人。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这几个人先后起义,然后联合起来,进攻东海郡,并占领了东海郡。后来陈胜派人来监军,秦嘉不服,杀了陈胜派来的监军,自封为大司马。公元前208年,陈胜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秦嘉、宁君等人拥立景驹为楚王。”
刘邦听后故意问:“秦嘉等人为什么要拥立景驹这么一个没有名气的楚国贵族后裔为王呢?”
张良说:“秦嘉等人与沛公之前的那个高人看法相同,他认为要推翻秦人的天下,必须拥立六国后裔。因为这些六国后裔在本国有社会基础,深得民心。为什么要拥立楚国后裔景驹为王呢?因为他们认为在六国中只有楚国实力强大,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嘉等人的所作所为从某种情况下说,顺从了民心,顺从了天下大势,所以,我建议沛公追随景驹!”
刘邦说:“这个景驹确实是我现在追随的对象!不过我想知道,如果我追随景驹,不知先生您是否也与我一道同行呢?”
张良说:“这个问题,我正在考虑!我想问问沛公几个问题后再答复沛公!”
刘邦问:“先生想问我几个什么问题呢?”
张良说:“《太公兵法》有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沛公如何解释这段话?”
刘邦笑着说:“先生这是考我的学问,我这个人从来就读书不多,太公兵法只是听说而已,要我解释这段话,我只能勉为其难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段话的意思一言以蔽之曰,就是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就是普天之下,无论时间还是财富为世人所共有,所共享。正因为天下为公,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应有共同的好恶,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利益,普天之下,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就太平了!”
张良又问:“沛公以为天下为公,而很多人以为天下为私,始皇帝就是这样认为的。始皇帝的梦想是天下是他们家的,从他开始,他是始皇帝,儿子是秦二帝,这样一直往下传,沛公对此有怎么理解?”
刘邦说:“有百姓的地方才有天下,没有百姓,只有草木虫兽,能称之为天下吗?我看不能!没有百姓的天下,只能是一个浑浊的自然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下是百姓支撑起来的,失去了百姓的支撑,天下就倒塌。始皇帝的家天下就因为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支撑天下的百姓,所以传到二世就无法往下传了!”
张良笑着说:“沛公虽然说自己读书不多,但悟性极高!《太公兵法》有言:‘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沛公如何理解这段话?”
刘邦笑着说:“最好的政治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天下就太平了。要想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尊重老百姓心愿,为老百姓着想,满足老百姓的心愿,让老百姓自食其力的生活!”
张良问:“既然是为老百姓着想,满足老百姓的心愿,沛公为什么要冒着生死去打天下,这样对沛公又什么好处?”
刘邦笑着说:“我这个人平时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被人不齿!但是我这个人看不得老百姓被人欺负,看不得老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我就想推翻秦人这个让老百姓无法过安稳日子的王朝,至于个人的生死我还真的没有想过!”
张良笑着说:“沛公很高尚!”
刘邦说:“高尚谈不上,真性情还是有!”
张良说:“沛公说得在理,老百姓不需要施舍,只要能让老百姓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就是老百姓最理想的生活!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问沛公。《太公兵法》有言:‘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沛公怎样理解这句话?”
刘邦笑着说:“这句话我有很深刻的理解!战争,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其命运掌握在将军手里。将军是国家的辅佐,先王都很重视!丰邑之败,败在自己选拔守将马虎。让一个不放心的将军,去防守一块生死攸关的战略重地,所以才酿成了无家可归的惨剧!”
张良说:“沛公恨雍齿吗?”
刘邦笑着说:“谈不上恨,只是无法理解雍齿为什么要这样做?”
张良说:“沛公既然谈不上恨,只是无法理解雍齿的所作所为,又为什么一定要找雍齿报仇呢?”
刘邦说:“找雍齿报仇,是因为雍齿破坏了我的计划,辜负了我对他的信任,是想教训雍齿。这里并没有鲜明的个人爱恨,只是从事理上做个交代,或者说以此立块警示牌,让后来的人不要如雍齿一般胆大、胡作非为!我这样说,先生一定以为我言不由衷!”
张良说:“我相信沛公说的是真心话!”
张良与刘邦的这段对话,让张良对刘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前,张良曾向其他人介绍过《太公兵法》,没有人对《太公兵法感兴趣!而这次向刘邦介绍《太公兵法》,刘邦却听得入神,而且也能接受他的建议。张良想起十年前黄石老人对他说说的话,‘读了这本书,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就会成功!’张良思考:刘邦莫非就是自己要寻找的帝王?自己莫非就是刘邦的帝王之师?有了这番感触后,张良便决定好好辅佐刘邦。
刘邦望着张良一副沉思的样子,推了张良一把,问:“你愿意与我一道追随景驹吗?”
张良立即说:“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沛公。现在沛公愿意追随景驹,你的那些将军愿意同你一道追随景驹吗?沛公应该征询那些将军的意见!”
刘邦笑着说:“只要是我作出的决定,我的那些将军没有不同意的!”
张良说:“尽管是这样,还是应该征询那些将军的意见!”
刘邦说:“听先生的,我马上征询我那些将军们的意见!”
张良说:“我出去一下,等会儿就过来!”
刘邦说:“先生是有意回避我与那些将军们征询意见的场面吗?”
张良说:“有这个意思!”
刘邦说:“那就依了先生的。不过,先生不要走得太远,我们一会儿就有结果!”
刘邦让樊哙找来曹参、卢绾、周勃、夏侯婴等人,这些人尽管没有在场,但是张良与刘邦的对话,他们都听得很清楚!
曹参说:“如果沛公决定追随景驹,我没有意见!”
卢绾说:“我听沛公的,沛公认为应该追随景驹,我就追随沛公一道追随景驹!”
樊哙说:“我有意见!我们这些人谁都没有见过景驹,景驹是个什么样子?景驹有多大能力,景驹值得我们这些人当他的跟班吗?再说这个张良就是一个耍嘴皮子的人物,我们之前谁也不认识这个张良,谁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就凭张良几句话,我们就跟着他说的走,太草率了!”
周勃说:“我认为樊哙的话有道理,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慎重些!不过如果沛公认为张良值得信任,景驹值得我们这些人追随,我愿意跟着沛公一道追随景驹!”
夏侯婴说:“我听沛公的!沛公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刘邦笑着说:“就是樊哙一个人屁多,你自己不嫌臭,我还嫌你邋遢。大多数都同意追随景驹,我做决定了,从今以后,我们听张良的,追随景驹!”
樊哙说:“沛公为什么就这样轻信张良这个耍嘴皮子的呢?”
刘邦说:“你个杀狗的,还要放屁!我告诉你吧,我不是一定要追随景驹,我只是想借此向景驹借兵,然后去丰邑找雍齿这个龟儿子报仇!就你这个杀狗的死心眼儿,要老子一定把话说透!”
樊哙说:“沛公要是这样想的,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刘邦笑着说:“老子以为你这个杀狗的还有屁放!”逗得大家一阵大笑!
这时张良进来了!
刘邦对张良说:“我们几位将军一致通过决议,愿意追随景驹!”
张良板着脸说:“我原本是想与沛公一道追随景驹的!听沛公说,你们几位将军一致同意追随景驹,我倒不愿意追随景驹了!”
刘邦说:“你这个先生,怎么出尔反尔呢?”